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國玻璃發展簡史:元明時期,玻璃並不被重視

上期講到隨著漢代絲綢之路的開通,中亞與西亞的玻璃製品作為稀少昂貴的進口貨成為上層社會奢侈生活的標誌。

到了三國魏晉南北朝時,雖然社會動蕩,但是上層社會的鬥富和奢侈作風依舊,還是使鉛鋇玻璃得到發展,但形製上異域風格加重。

《北史·西戎傳》就記載南北朝時的這段歷史:

“大月氏國,都剩鹽氏城,在弗敵沙西,去代一萬四千五百裡。……其王寄多羅勇武,遂興師越大山,南侵北天竺。自乾陀羅以北五國,盡役屬之。太武時,其國人商販京師,自雲能鑄石為五色琉璃。於是采礦山中,於京師鑄之,既成,光澤乃美於西方來者。乃詔為行殿,容百餘人,光色映徹,觀者見之,莫不驚駭,以為神明所作。自此,國中琉璃遂賤,人不複珍之。”

從文中可知北魏太武時期,有人從印度帶回了“五色琉璃”彩色玻璃製造技術,從西亞來的玻璃製品尊貴的地位至此掉下神壇。這說明中國當時玻璃製造技術的進步,此時,中國已經採用了玻璃吹製技術。但這個時期的國產玻璃器與進口的羅馬玻璃、薩珊玻璃相較,數量是還是比較少的。

隋代 橢圓形綠玻璃瓶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到了隋代,玻璃器皿的器形雖小,但工藝水準大為提高,玻璃製作的原料,也發生了重大的變化,由戰國到漢我國的鉛鋇玻璃,轉變為高鉛玻璃,高鉛玻璃料性大,便於加工薄壁的玻璃器,也更適用於吹製技術,這為唐代的玻璃製造業奠定了基礎,隋唐時期的玻璃製造出現重大發展。

尤其是唐朝的國家統一,社會安定,政治、經濟、文化繁榮,為手工業的發展提供了條件。隋唐時期的玻璃成分主要採用高鉛玻璃和鈉鈣玻璃兩種不同配方,尤其是鈉鈣玻璃在這段時期明顯增多,這又和當時東西方經濟文化往來是分不開的。在唐代,佛教的舍利瘞(yì)埋制度是選用玻璃瓶作為盛放舍利的,這也促進了中國玻璃業的發展。此時與西方的玻璃貿易仍在繼續,西亞的晚期薩珊玻璃和早期伊斯蘭玻璃仍不斷通過絲綢之路輸入我國。

唐代 邢窯白釉“盈”字罐

觀複博物館藏

隋唐貴族墓葬中出土的玻璃器相當精美,國產玻璃較魏晉南北朝有所增加,不過這時的玻璃器和漢仿玉玻璃不同,主要注重表現玻璃晶瑩剔透的質感效果。但是不容忽視唐朝是我國瓷器發展的第一個高峰時期,已形成我們熟知的“南青北白”的局面。瓷器燒造技術的日趨成熟及範圍的擴大,取料的便利及成本的低廉無疑使玻璃的發展被人所忽略。所以即使到了晚唐,國產玻璃器還是無法與西方玻璃器爭勝,現存的大多唐代玻璃器,也還都是西方舶來品,而玻璃器與瓷器的比重更是不能同日而語。

北宋 藍色磨花高頸琉璃舍利瓶

浙江省博物館藏

至北宋時期,玻璃又有“藥玉”“瓘玉”等別稱。中國傳統玻璃的進一步發展,是無鋇玻璃的出現。這種方法煉製出的玻璃由於原料中不再含有鉛礦中附有的眾多雜質,因而更加光潔晶瑩,更像玉石,而且熔煉溫度也有所降低。玻璃工藝水準此時又有了很大進步。並且此時琉璃飾品也十分流行,比如琉璃簪子,據《宋史·志第十八·五行三》中記載:“紹熙元年,裡巷婦女以琉璃為首飾。《唐志》琉璃釵釧有流離之兆,亦服妖也,後連年有流徙之厄…鹹淳五年,都人以碾玉為首飾。有詩雲:‘京師禁珠翠,天下盡琉璃’。”雖然《唐志》裡說琉璃諧音“流離”,被認為寓意不祥,但仍然無法阻止其風靡天下,宋朝時琉璃簪釵廣為流行,佩戴琉璃發簪成為風尚,就連裡巷婦女等普通市民階層都可以佩戴得起。

南宋 琉璃簪

湖南省博物館藏

除此以外安徽天長出土的磨光玻璃,以及河南密縣出土的上百隻雞卵狀玻璃瓶,都是北宋玻璃製造技術進步和吹製玻璃水準發達的證明。但始終沒有突破原有的局限。

元明時期玻璃不被重視,即使仍有生產,技術也沒有提高多少。明時海禁,進口的西方玻璃器數量明顯下降了,這種情況直至清初才發生變化。

那從清代開始,玻璃的發展中又會出現哪些驚人的變化呢?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