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財政部抽查27家上市藥企大盤點:誰重研發?誰重銷售?

財聯社(長沙,記者 李擁軍)訊,財監(2019)18號文在醫藥圈投下的震撼彈還在發酵。77家藥企名單中含相關A股公司27家。刨去已經沒有醫藥業務的菲利華和大慶華科,剩下實打實有關係的25家公司,6月5日僅有2家微漲2家打平,剩下21家均收陰線。當日25家公司總市值為6894.4億元,相較前一日的7202.3億元又蒸發了307.9億元。

最早回應稱檢查對公司沒影響的天士力昨日盤中一度閃崩觸及跌停,收盤仍以-8.62%在25家公司中跌幅最大,另有智飛生物、沃森生物、奧賽康三家跌幅在7%以上。市值超過2500億級的大白馬恆瑞醫藥和營收超過1500億級的上海醫藥,漲跌幅亦分別為-4.88%和-3.03%,動靜都不小。

按理說上市公司都是中國醫藥行業治理最優透明度最高監管最嚴的部分,為何對財政部聯手國家醫療保障局“查账”反應如此激烈?果真是家家有本怕查的“帳”還是股民太憂心?依據2018年報,財聯社記者整理了上述25家企業去年的營收、淨利、銷售費用、研發費用等相關數據,試圖還原他們的整體印象以及行業的代表性,以便市場有更多了解。

藥品製造業佔三分之二

按營業收入產品分類,25家A股企業中,藥品製造為主業的最多,一共有14家。分別為複星醫藥、恆瑞醫藥、步長製藥、華北製藥、華潤三九、奧賽康、仙琚製藥、亞太藥業、江中藥業、辰欣藥業、力生製藥、景峰醫藥和吉藥控股。

3家生物製品企業:衛光生物、智飛生物、沃森生物。從事人血白蛋白和免疫人球蛋白的衛光生物和從事疫苗類產品的智飛生物、沃森生物,行業監管和銷售模式上和普通的藥品生產廠家有較大區別,因此單獨拎出來。

醫藥商業(醫藥流通業)為主的有6.5家,6家分別是上海醫藥、同濟堂、國藥股份、北大醫藥、太安堂、天士力。當然,上述6家也有醫藥製造,比如上海醫藥去年營業收入1590.84億元,其中醫藥工業實現收入194.62億元,醫藥商業實現收入1396.22億元。歸母淨利潤38.81億元,其中醫藥工業主營業務貢獻16.67億元,醫藥商業貢獻17.56億元。但這6家企業營收中的大頭還是來自醫藥商業。名下有著808家同仁堂藥店的同仁堂,去年醫藥工業和醫藥商業在總營收中近乎平分秋色,在醫藥商業中算半家,另外一半得算進醫藥製造業。

1家比較特殊的是近年轉型往專科醫院方向發展的恆康醫療。2018年營收中,其工業(醫藥)收入5.51億元,佔比14.36%;服務業(醫院)收入32.87億元,佔比85.64%。恆康醫療旗下的康縣獨一味生物製藥有限公司這次被抽入77家企業名錄。值得一提得是,恆康醫療去年淨利潤虧損14個億,基本都來自醫院部分,獨一味製藥去年其實有2.57億元營收並貢獻了1708萬元的利潤,表現不差。

不同的板塊,差別甚大,像醫藥工業和醫藥商業的公司,在營收規模、推廣方式、銷售費用、研發費用等方面差別甚大。

恆瑞醫藥市值遙遙領先,淨利和研發費用均最高

從營收來看,上海醫藥以1590.84億元遙遙領先,國藥股份387.4億、複星醫藥249.18億、天士力179.9億、恆瑞醫藥174.18億、同仁堂142.09億、步長製藥136.65億、華潤三九134.28億、同濟堂108.42億元處於2到8位,。

與前8家過百億的相比,亦有吉藥控股、沃森生物和衛光生物三家年營收在10億以下。25家企業年營收合計3571億元。

步長製藥是唯一一家營收負增長的公司,增長在10%以下的還有景峰醫藥、江中藥業、太安堂、同仁堂和國藥股份。

營收增速最高的是智飛生物,達289.43%。此外,力生製藥、安圖生物、吉藥控股、複星醫藥增速在30%以上。

市值則是恆瑞醫藥一騎絕塵。以6月5日收盤市值計,恆瑞醫藥以2609億上遙遙領先,這也佔了25家公司當日總市值6894億元的38%。不過,恆瑞醫藥去年40.66億元的淨利潤和26.7億元的研發費用在25家公司也處第一。

此外,生物製品類的智飛生物和沃森生物分別以593億和346億市值居第二和第六位,複星醫藥、上海醫藥、同仁堂分別以562億、462億和385億市值居第三、四、五位。

上述六家市值過300億的外,200億市值有華潤三九、安圖生物、天士力和步長製藥四家。排名最後四家的吉藥控股、景峰醫藥、太安堂和北大醫藥市值均在30多億。除了超級白馬恆瑞醫藥,生物製品的三家公司市值排名都很靠前。

從淨利潤來看,恆瑞醫藥40.66億元排名第一,緊隨其後的是上海醫藥38.81億元、複星醫藥27.08億元、步長製藥18.88億元、天士力15.45億元和智飛生物14.51億元。恆康醫療則是唯一一家虧損公司,去年虧損14.18億元。25家公司去年共計實現歸母淨利潤235.95億元,平均每家不到10億元。

銷售費用佔比最高的是奧賽康和步長製藥

這次藥企財務信心質量檢查,重中之重就是費用的真實性,這也是最被外界詬病的一點。在25家企業中,銷售費用佔營業收入的比例最高的是奧賽康,61.78%,其次則是步長製藥的58%。此外,華潤三九、景峰製藥和力生製藥的比例都超過4成。沃森生物、恆瑞醫藥、複星醫藥和仙琚製藥佔比超過3成。江中藥業、華北製藥和辰欣藥業亦接近3成,超過28%。銷售費用排名靠後的多為醫藥流通和基本不愁銷的血液製品企業。

事實上,醫藥生物行業A股上市公司2018年銷售費用佔營業總收入的比例的平均值為24.24%,在申萬一級分類下的28個行業中最高,高於排在第二位的食品飲料行業超過5個百分點。作為關注焦點的銷售費用,業內人士認為可能也是本次“查账”的重點所在,希望借此打擊藥價虛高現象,幫助平抑“看病貴”的問題。

此前,步長製藥曾因花去80億銷售費用被交易所關注問詢。從總量來看,25家公司去年共計發生銷售費用602.48億元,約佔總營收的16.87%。但若剔除上海醫藥這類醫藥流通為主的企業,平均銷售費用佔比將會顯著提高。

硬幣的另一面,業界認為這次財務稽查將會促進藥企加大研發投入,增強產品本身的競爭力。在研發費用指標上,恆瑞醫藥最捨得花錢,去年花了26.7億元研發費用,佔其營收比例為15.33%。緊隨其後的沃森生物、安圖生物兩家公司的佔比為14.22%和11.04%。研發費用佔比在5%以上的還有辰欣藥業、奧賽康、力生製藥、景峰醫藥和複星醫藥。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營收136.65億元,在銷售費用上就花了80億元的步長製藥,在研發費用上隻用了4.8億元,佔比為3.51%。

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查账在行動,真金不怕火。25家公司掃描之後,是否沒那麽迷茫了?小財只能這樣幫到你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