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小企業生存多艱?拚多多開出了一道新方子

拚多多早就不是曾經的那個拚多多了。

根據QuestMobile和獵豹大數據的相關數據顯示,截止2018年9月,拚多多的一二線城市的用戶佔比接近50%。這意味著,拚多多不再是人們印象中的隻做“五環外”的人群,拚多多創始人黃崢此前也表示:

“我們吸引的是追求高性價比的人群,他會買一個愛馬仕的包,也會用9.9元買一箱芒果,這與他的消費能力沒有關係。拚多多滿足的是一個人的很多面,只不過我們還沒有能力百分百滿足五環內人群。”

滿足所有人群的消費更新需求,是拚多多正在推進的事。“新品牌計劃”則是拚多多為了滿足用戶需求在供給側的一個重點動作,這一計劃不只是改變了拚多多的商品供給結構,也將給上千家中小企業減負,長期來看,拚多多“新品牌計劃”有望成為我國中小企業“減負”的常態模式。

“新品牌計劃”是什麽?

今年,伴隨著轟動一時的IPO,拚多多對品牌進行系列更新,一個重點動作是優化供給側。7月31日,拚多多分別針對服飾、化妝品等消費品和家具建材類目發出定向招商邀請;隨後的8月,拚多多的首頁中央出現了“品牌館”,網易嚴選、Bose等494個品牌正式入駐拚多多。

在零星動作後,拚多多於12月發起“新品牌計劃”,聚焦中小企業,通過打通生產與需求之間的資訊流,幫助他們在拚多多上快速建立品牌。第一批,拚多多計劃扶持1000家優質工廠品牌,幫助他們與平台上的3.86億消費者建立聯繫。這一計劃在12月12日啟動以來,已接入20家工廠,包括生產衛生巾和紙尿褲的重慶百亞、生產陶瓷日用品的松發陶瓷,具體來說,加入“新品牌計劃”的品牌將得到技術、平台、流量和數據的支持,也要配合平台履新更多被監督義務。

1. 生產流程可視化,增加中小企業曝光。

在拚多多App,用戶搜索“拚工廠”就能找到“新品牌計劃”試點工廠,觀看生產製造流程,主要面向兩類場景,一個是純粹是對商品生產感興趣的用戶,一個是已經決定購買想要了解更多的用戶,比如松發國瓷通過拚多多的可視化技術,將製作工藝完整呈現在消費者面前,第一天就有超過8萬人觀看了其製作過程,這不只是增強了消費者對品牌的信任,也形成了廣告帶貨效應:消費者可能只是因為興趣看影片,最終產生購買,這也是電商平台內容化的一種新形態。

2. 全程大數據監督,建立平台信任體系。

拚多多不只是讓消費者可以觀看生產過程,也承擔了平台負責建立信任關係的新職責,所有加入“新品牌計劃”的工廠,都需要上傳包括原材料採購記錄、檢測報告、生產日誌在內的所有資訊,並同步至拚多多數據系統進行備案,從而實現全鏈路的追溯。12月26日,百亞股份宣布加入“新品牌計劃”,面向所有的拚多多用戶實行透明化生產,接受監督。

3、C2M按需定產,極簡供應鏈為企業減負。

拚多多是中國最大的C2M電商平台,核心原因在於它基於獨特的社交拚團模式。基於此,可以形成單一品類的規模化訂單,工廠針對性進行生產,相對於傳統的“柔性供應鏈”或者“彈性供應鏈”不同,拚多多具有單一品類大規模訂單的特徵,再加上拚多多直接連接工廠與消費者,消除了諸多中間環節,因此供應鏈被進一步簡化。

比如就農產品而言,拚多多可以“快速聚集消費者需求,實現大規模地多對多匹配,再利用中國成本低廉的物流網絡,減少層層中間環節,將這些農產品直接從農莊送到消費者手中。”“多多果園”本質就是先有訂單再整合貨源甚至引導生產的模式,未來拚多多還可以讓用戶與朋友一起“拚養”一棵果樹或者一個果園,實現農產品定製,這樣的做法現實生活中也有,很多城市郊區都有定製式農場,我們完全可以將水果換成海鮮、母雞、牧場、茶葉或者別的品類。

實實在在給中小企業減負

拚多多“新品牌計劃”的核心目的是優化供給側進而給消費者更優質、更豐富和更個性的商品,與此同時,瞄準中小企業的經營痛點,在經濟寒冬下,幫助它們從“小而美”不斷壯大。

與大企業可以“前店後廠”不同,中小企業往往不能各個環節兼顧,它們很難擁有自己的品牌,它們無力建立自己的銷售管道,因此被“鎖在”了製造環節,只能拿走最微薄的利潤。如今在原材料、人力、物業諸多成本上漲後,製造業壓力越來越大,中小製造企業日子都不好過。電商平台本來是中小企業的機會,理論上來說中小企業可以直面消費者,繞過中間管道,不過因為缺乏品牌,往往難以獲得消費者信任,同樣的商品賣不出去或者無法得到品牌溢價。

比如“家衛士”既幫知名品牌代工,也有自己的獨立品牌,同樣的生產線和同樣的品質,唯一的區別是品牌標簽,消費者卻願意花4倍價格買品牌。

加入拚多多“新品牌計劃”的松發陶瓷往年產品走線下管道,流通成本佔60%左右,工廠品牌的價格優勢體現不出來,很難形成獨特的定位。如果像建築陶瓷一樣投入大量行銷成本,才能形成品牌,不過這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而且回報如何充滿不確定性,因為今天注意力十分碎片化,做品牌不再是像當年在核心媒體砸錢就能成功。

重慶百亞主打拚了之一紙尿褲所在行業,走線下管道通常經歷一級代理、二級代理、經銷商、批發商、終端等多個環節,線上由代理商或是代運營公司負責,流通成本都很高,百亞用於線下的管道費用佔總成本超過50%,線上管道也曾大幅投入行銷費用,但GMV轉換率不佳,不只是紙尿褲,許多日用品乃至快消品行業,都是這樣的現狀。

拚多多“新品牌計劃”正是瞄準中小企業無法建立品牌、難以打開銷路的痛點。

首先,針對消費更新的趨勢,讓過程透明,進而快速建立品牌。

消費更新的一個特徵是消費者不只為結果買單、也重視過程,“吃雞蛋會關注下蛋的母雞。”比如我們在瑞幸咖啡App上可以看到咖啡製作過程,在餐廳可以看到後廚影片,一方面,過程是體驗的一部分;另一方面,生產過程透明會讓消費者對品牌更加信任。正是因為此,拚多多生產可視化對於中小企業價值重大,這相當於中小企業可以免費地在拚多多時時刻刻播放廣告,建立信任,形成品牌。

當然,要讓消費者信任品牌只是提供影片是不夠的,拚多多不只是提供免費的可視化方案,也在履行平台職責,幫助品牌獲取進一步信任。

平台本質是雙邊經濟,在電商交易中,平台最初在支付環節通過“確認收款”流程建立初步信任關係,接著在售後等環節扮演“仲裁”角色,再接著在假貨治理上投入大量資源,這些都是要建立消費者與品牌間的信任關係。近年來,溯源成為電商平台的重點,二維碼、區塊鏈甚至IoT技術被應用進來,拚多多“新品牌”計劃基於數據備案實現全鏈路溯源,是一個新的嘗試。

其次,通過極簡供應鏈,提高供給側和需求側的匹配效率。

清華全球產業經濟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崔桂林在日前指出:中小企業的困難,主要來自兩點。第一點是市場的不確定性,第二點就是供應鏈條上的低效率。他認為,隨著技術的提升,隨著拚多多這種創新的公司加大扶持力度,中小企業生產的不確定性將得到有效解決,通過掌握用戶數據,掌握與用戶溝通,從而實現大規模定製、實現智能製造,這將提高整個社會的服務水準和效率水準。

拚多多“新品牌計劃”的以需定產,極簡供應鏈模式,可以消除品牌在庫存上的壓力、降低品牌在管道上的成本,讓中小企業專心在品類拓展、產品研發和品質提升上,實現轉型更新,反過來又給消費者帶來更優質更實惠更豐富的供給,對此百亞董事長馮亞林就表示:“拚多多的管道和行銷成本可以忽略不計,百亞有更大的空間讓利給消費者,將價格優勢轉化為規模優勢。”再比如松發陶瓷,基於拚多多大數據支持做新品拓展,試錯成本極低,已計劃每年研發1000款新品。

最後,拚多多社交拚團模式實現貨找人,可以有效拉動內需。

今年3月份,黃崢在接受《財經》雜誌採訪時表示,拚多多的使命就是“多實惠多樂趣”,讓最廣大的消費者能買到更實惠的東西,然後在這個過程中獲得快樂,比如拚多多通過抽獎和搶紅包這種簡單的娛樂方式刺激用戶購物。不過這樣的行銷形式背後更值得的關注的是,拚多多通過社交拚團模式提高了用戶獲取商品的效率,進而刺激了消費需求和提高了商品流通速度。

拚多多的最大特色是拚團,團購模式在電商上的嫁接版,相對於傳統電商平台的搜索而言,本質是“貨找人”,第三方數據顯示已有24.8%的消費者通過拚多多購買了他從來沒見過的商品。

電商平台一直在做的是在加速商品流通:精準地連接商品和消費者,再通過物流等手段加速商品流通。拚多多基於社交拚團模式,讓貨物更有效率地找到消費者,對於商家來說,相對於傳統的基於搜索的電商平台而言,有效降低了流量獲取成本。意識到搜索分發效率低後,電商平台都在引入算法來給用戶主動推薦個性化的商品,提高商品分發效率是行業趨勢。

此外,由於中小企業對於消費者需求的定製化生產,將中間成本幾乎全部讓利給消費者,而消費者買到更便宜的產品,同樣會激發消費需求。

拚團低價模式隻拚多多撬動市場的一個杠杆,其競爭力正從低價變為C2B模式下的獨特社交購物體驗。三季度財報顯示,拚多多活躍買家年度平均消費894.4元,同比增長99%。在“農貨”進城,“品牌”下鄉兩大戰略下,拚多多買家的消費能力日益增強,其能夠兼容的品牌、品類和商品會更多。

可以看到,拚多多的“新品牌計劃”從多個維度,實實在在減輕了中小企業的負擔,打開了它們的發展空間。正是因為此,這一計劃推出後受到歡迎,據拚多多聯合創始人達達透露,這一計劃推出兩周後已有700家工廠遞交了申請,其中90家已經完成直播測試。

可被複製的企業減負模式

拚多多的新品牌計劃,雖然玩法不同,但行業卻有相似理念的探索。

早在2014年,阿里旗下的天貓電器城,就包下了美的、九陽、蘇泊爾等十個品牌的12條生產線,專為天貓特供小家電,阿里通過所掌握的數據以及分析成果,去指導這些生產線的研發、設計、生產、定價。阿里此舉更多是幫助品牌有效率地規劃品類、產品和產量,實現彈性定製,而不是側重於品牌打造,畢竟天貓上的商家如美的、九陽,本身就不缺品牌,拚多多面向的是沒有品牌的中小企業。針對中小企業的支持,阿里巴巴在2013年就推出了“淘工廠”,2017年阿里表示要用五年時間讓零售端和工廠端數據互通,讓馬雲的“新製造”變為現實。

2017年崛起的電商平台網易嚴選瞄準中產群體,同樣是基於工廠店模式,直連工廠,給消費者實惠有品質的商品的同時,也讓工廠打開了銷路。不過,與拚多多不同的是,網易嚴選更多強調給消費者實惠的商品,而不是幫助工廠建立品牌,因為網易嚴選是網易電商的自有品牌,品牌歸屬權屬於網易,製造商提供設計和生產,是ODM模式。後來網易考拉做了全球工廠店,品牌屬於製造商、工廠,平台提供市場和管道等支持,這跟拚多多C2M模式更像一些。拚多多的優勢是基於社區拚團模式,因此可以形成單一品類大規模的訂單,供應鏈更簡單,企業定製成本更低、意願更強,效率更高。

當然,不論什麽模式,都反應出C2M的趨勢。大數據時代,製造業不會再隻憑經驗或者無法反饋真實需求的傳統調查來做品類、產品和產量的規劃,他們會基於大數據進行精準定製、把握瞬息萬變的消費新趨勢。這意味著,中小企業不會再像過去那樣花大力氣去庫存、陷入不良周期,“江南皮革廠”們不會再倒閉。大數據的來源,正是拚多多這樣的擁有海量用戶海量訂單交易數據的電商平台,因此可以認為,拚多多“新品牌計劃”本質是其將大數據能力對製造業的開放。

長期來看,電商平台紛紛擁抱C2M模式,對中小企業是巨大的利好。中小製造企業承擔了中國70%的就業,是維持經濟穩定發展,維持就業,實現產業整體更新的根基,C2M如果可以給它們減負,就可以確保它們穩定增長。現在拚多多“新品牌計劃”能扶持的上千家企業在7000萬家中小企業中佔比很小,不過其模式和邏輯,卻對整個新零售商業都有效。

在拚多多強調扶持中小企業給它們減負前,阿里也一直將服務中小企業當成自己的核心使命,今年10月馬雲就致信全體股東,稱:生意難做之時,正是阿里巴巴兌現“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的使命之時。阿里巴巴19年間已經第三次經歷這樣的全球性的波折,前兩次都開創了新機會,這一次,阿里巴巴依然會用新技術、新製造、新型全球化,為中小企業創造新的價值和機遇。阿里巴巴在針對中小企業的C2M上也在進行布局,比如成立智慧零售事業群組,再比如推出了“淘工廠”計劃。

不過,不論是阿里巴巴還是拚多多,不論是阿里“淘工廠”還是拚多多“新品牌計劃”,惠及的都只是少部分中小企業。在支持中小企業這件事情上,電商平台們還任重道遠,有很長的路要走。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