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玉以神貴——中國古玉之美

東漢人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玉,石之美者。”言之,玉是美麗的石頭。為何說玉是美麗的石頭?它美在哪裡?

玉本來就是石頭。它是古人在漫長生產實踐中,從大自然中分揀出漂亮的石頭而用於創作的一類。玉美的含義應有兩種:一指未經雕琢的玉,二指經過雕琢後的玉。古人認為“萬物有靈”,認為美麗的玉石能通靈,就把它們雕琢成載有思想的神器。就這樣,從最初的石器時代,到以後的玉器時代,這種創作活動,歷經萬載從未間斷。玉既是歷史發展的見證者,也是精神信仰的承載者,是中國先民凝聚萬載的一份寶貴情結。因而對一件好的玉雕作品而言,它應該既是物質的,更是精神的。

表達思想,創造需要,予神誠意,是古人製玉的重要原因。因而欣賞古代作品,就像是在對話古人,要能夠欣賞它的精神及其內涵。內涵從作品的神韻中表現出來。神韻反映思想。關乎古代作品,神韻,即如東漢陶俑臉上恬淡的微笑,是商周青銅獸面中不怒自威的表情,是馬踏飛燕翹首飛奔的非凡動勢,也是戰漢玉龍雄渾蹈歷、桀驁不馴的神貌英姿……是玉器乃至所有古代作品的靈魂。

“神貴於形”,源自《淮南子》,其主張“以神製形”“神貴於形”,認為神比形更重要,神主宰形體。與西方藝術追求寫實逼真的特點不同。中國藝術是以寫意精神取勝。寫意作品就是不求形似,重在傳情,其體現更有賴於思想。中國古玉創作即是如此。以紅山文化玉鴞為例,作者未對羽翼作出精雕細刻,僅以線式琢出造型,使其雙目圓睜,昂首展翅,鴞能溝通天地、蹈歷無窮的神之風采便呼之欲出。

更有良渚玉琮上無處不在的神人獸面,精神至今令人費解,但對於當時的先民而言,它們又的確是慰藉心靈的精神圖騰。不追求真實形態的表現,而是抓住生命的某種特點,進行想象式的變形、誇張,達到形神兼備、寓形於意的整體效果,這恰是中國藝術寫意式的鮮明特徵。

在作品創作的形神問題上,歷代學者均提出過各自看法。晚唐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提出“立意”,認為作品空有其形,沒有神韻是不行的。主張作畫用筆“意存筆先,畫盡意在”,提出氣韻高於形似的觀點。南朝人謝赫著有《畫品》,其中品評繪畫的標準的“六法”中,也是把“氣韻生動”放在首位。玉器是神、形合一之物。早在原始社會,古人就掌握了高超的製玉技術,並能以其完美地表達思想,賦予古玉惟妙惟肖的造形。然而,囿於玉的超凡神性,及人對神的篤誠,古玉創作的最高追求仍是“神韻”。

當然,“玉以神貴”的前提下,使用好的材質,也可起到錦上添花的效果。古時人們用玉,大多是就地取材,就地發現美玉而付之情感加以創作。僅在《山海經》中記載的玉產地就有200多處。我們發現,在古代作品中,除了白玉外,玉的色彩非常豐富,這些多彩的美玉,反而成就了古人非凡的想象力,人們根據所要表達的思想,或俏色用之,或巧用玉皮的質感,創作出許多美輪美奐、妙趣橫生的作品。和田玉只是眾玉中的一類,產自昆侖山脈,因其玉質較為細膩,潤澤的特點,加之其產地昆侖山被傳說是神山,住有西王母而染上神的色彩,被人們所神往,還一度被皇家權貴所壟斷。然而在古人心中,玉屬都是通靈之寶,雕琢玉的過程,就是在與神對話。因此古玉之貴還在於,定格了真實的歷史和真善美的人性。

“神貴”之玉,凝聚著古人的智慧、心血和思想,也結晶著滄桑歲月的洗禮,其素雅如天高雲淡、潑墨山水,或斑斕若雲蒸霞蔚、天玄地黃……其美,簡直妙不可言。它們耐看,更耐品味。玩賞古玉,就是歸一歷史,感受古意,體會天人合一的生命韻味。乃至你會發現,用心把玩後的古玉,會有神奇的變化。而人與神會,全在韻味悠遊。

本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歡迎關注[飾迦]微信公眾號:shjia2017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