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上市保險公司原保費收入逾兆 保險科技噱頭多輸出難

  A股上市保險公司上半年原保費收入逾兆 銷售、投資、科技上演“壓力三重奏”

  本報記者 李致鴻 北京報導

  導讀

  某保險公司投資人士坦言,利率市場波動加劇,保險公司配置固定收益類資產難度增加。當未來利率進入下行通道時,保險資金還將面臨較大的再投資風險。

  一年過半,收成幾何?

  截至目前,四家A股上市保險公司已悉數披露今年上半年原保險保費數據,共計實現原保險保費1.03兆元,同比增長12.71%。整體來看,這一增速較去年同期的21.28%放緩,但在今年“好采頭”明顯遇冷的情況下,降幅已經進一步縮窄。

  保費增速放緩、降幅縮窄

  在新的監管和市場環境下,四家A股上市保險公司表現相對平穩,但是原保險保費增速放緩。

  從規模、增速和價值三個維度分析,今年上半年,以集團為主體上市的保險公司中,中國平安原保險保費4079.98億元,同比增長19.60%。其中,平安人壽2745.25億元,平安產險1188.78億元,平安養老128.44億元,平安健康17.75億元。中國太保原保險保費1911.2億元,同比增長17.18%。其中,太平洋人壽1300.23億元,太平洋產險610.97億元。

  以壽險為主體上市的保險公司中,中國人壽原保險保費3602億元;新華保險原保險保費678.7億元。比較來看,平安人壽原保險保費同比增長21.19%,太平洋人壽同比增長17.61%,新華保險同比增長10.83%,中國人壽同比增長4.04%。

  今年以來,平安人壽原保險保費增速領先,規模上更是一度逼近中國人壽。已經實現價值轉型的太平洋人壽,原保險保費增速緊追平安人壽。

  轉型收官的新華人壽成效已顯,原保險保費增速對比去年同期的下降13.79%已經由負轉正,與前幾月相比增速亦逐月上升;中國人壽雖然原保險保費增速落後,但已扭轉負增長之勢,今年前兩月原保險保費增速同比下降21%。

  7月23日,中國人壽總裁林岱仁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強調: “高品質發展是順應新時代變化、破解發展難題和防控風險的必然要求,必須推進規模領先轉向品質領跑。”

  從價值上看,平安人壽個人業務實現原保險保費2780.95億元,佔比96.19%,其中新業務925.41億元,續期業務1855.54億元。太平洋人壽個人業務原保險保費1251.03億元,佔比96.22%。

  除在A股上市的保險公司外,其他幾家大型保險公司的表現亦可圈可點。7月23日,人保壽險總裁傅安平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透露:“從今年3月開始,壽險市場呈現企穩回升的態勢,新單期貨、十年及以上新單期貨從5月開始實現正增長。”

  安信證券金融行業首席分析師趙湘懷對21世紀世界經濟報導記者表示,在“好采頭”明顯遇冷的情況下,今年上半年上市保險公司個險新單增速的降幅改善的原因在於,“各家保險公司在第二季度加大了健康重疾險及保障型壽險產品的銷售力度,同時精兵簡政不斷提升保險行銷員的素質。”

  趙湘懷也指出:“由於健康重疾險及壽險保障型產品的件均保費遠低於短期分紅型儲蓄產品的,各家上市壽險公司人均產能的增長仍有相當大挑戰,因此整個行業個險新單或新業務價值的累計同比增速可否轉正仍然存疑。”

  預計壽險淨利潤大幅增長

  在產險業務上,今年上半年,太平洋產險原保險保費同比增長16.25%,平安產險原保險保費同比增長14.92%。其中,太平洋產險、平安產險車險業務佔比分別為71.76%、71.26%,與去年同期相比分別下滑3.3、6.3個百分點。

  7月23日,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產險公司負責人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從整個行業看,“車險方面,市場競爭依舊激烈,高費用率持續,近九成財險公司車險綜合費用率超過40%。這使得中小財險公司虧損局面難以扭轉,差異化經營策略屢屢受挫。”

  “非車險方面,保費收入快速增長,自2013年至今首次超過車險增速;但非車險承保虧損加劇,經營問題較多。傳統非車險種費率走低,保證保險業務風險需持續關注,部分意外險產品背離保險本源。”上述人士續稱。

  在投資上,今年上半年,國壽資產合並受託管理資產規模2.81兆元。對於投資策略,國壽資產總裁王軍輝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透露,一是傳統固收把握了配置視窗期,加大配置力度;二是權益投資堅持價值導向,控制風險敞口,長期配置+產品化管理模式取得新進展;三是另類投資服務實體經濟,品種結構大為改善。

  不過,今年下半年,保險資金投資壓力不容小覷。某保險公司投資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坦言,利率市場波動加劇,保險公司配置固定收益類資產難度增加。當未來利率進入下行通道時,保險資金還將面臨較大的再投資風險。不僅如此,“市場競爭激烈使得保單成本始終處於高位。保單高成本的壓力傳導到資產端,不排除有的保險公司為此增加權益資產、低信用等級債券等的投資,加大市場風險和信用風險。”

  7月10日,中國保險保障基金公司發布的《中國保險業風險評估報告2018》顯示,信用風險需要持續關注。一是債券市場主體評級下調與違約事件增加,風保險公司業性質、違約券種範圍不斷擴大,保險資金投資債券面臨的信用風險增加;二是隨著保險資金投資非標資產佔比提升,信用風險敞口有所擴大。一方面,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的攀升帶來保險資金投資信託、債權計劃等非標產品的潛在信用風險提升。另一方面,部分非標產品蘊含違約風險,投資相對穩健的保險債權計劃的信用風險也值得關注。

  在利潤上,新華保險發布的業績預增公告顯示,預計今年上半年實現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和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與上年同期相比,均將增加80%左右,去年同期這兩項數據分別為32.37億、33.07億元。

  究其原因,新華保險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解釋稱,主要是受傳統險準備金折現率假設變更的影響。去年上半年傳統險準備金折現率假設的更新增加了保險合約準備金,而今年上半年該項假設的更新減少了保險合約準備金。

  折現率是決定保險公司計提風險準備金的直接影響因素。2017年3月,原保監會曾下發“23號文”,通過影響傳統險的折現率曲線,從而直接影響會計負債評估和會計利潤評估的結果,而分紅險、萬能險和投連險的會計評估則不受影響。可以預見的是,準備金的釋放將使得壽險公司淨利潤大幅增長。

  保險科技噱頭多、輸出難

  在四家A股上市保險公司披露上半年保費收入之際,2018年《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亦正式發布。其中,中國平安再次蟬聯中國保險公司第一,排名從第39位升至第29位;中國人壽、中國人保、中國太平洋保險、中國太平緊隨其後,排名分別為42位、117位、220位、465位;泰康保險位列第489位。

  當然,保險公司若想決勝未來,科技驅動至關重要。中國太保首席數字官楊曉靈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大數據、人工智能、雲計算等新技術,正在或即將改變保險業的商業模式。”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中國保險與養老金研究中心的數據顯示,自2012年至2017年底,保險科技行業發生的私募股權交易總金額超過113億元。其中,眾安在線以超過57億元佔據半壁江山,其他未上市保險科技公司通過私募股權融資超過56億元。2017年,我國保險科技行業發生43起融資,總額16.08億元。

  目前來看,四家A股上市保險公司在保險科技上的布局頗為積極。而且各家保險公司都熱衷於參設保險科技公司。新一站保險網總經理國婷麗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採訪時表示:“保險業是建立在大數法則之上的行業,但保險本身低頻的特點,導致保險公司較難獲取數據,加上對新產品、新技術熱情不高,即便有數據,也缺乏運用的積極性。一方面科技可以幫助保險公司更高頻次的接觸、服務用戶,獲取海量數據;另一方面,科技引發的大數據積累在各行各業均有發生,為保險公司連接、匯集保險數據帶來便利。”

  不過,一位保險公司互聯網業務負責人對此並不看好。“保險公司的目的是銷售產品,除阿里、騰訊、平安等巨頭外,其他保險公司並不真正具有輸出科技的能力,即便是有能力輸出保險科技,又有幾家保險公司願意動用大量成本購買,大部分保險公司在科技的投入較少。”

  7月23日,複旦大學中國保險科技實驗室主任許閑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越來越多的保險公司關注到保險科技的重要性,但不少是停留在概念探討階段,針對技術運用沒有更多深入發展,對數據運用的能力也有待提高。”

  對於未來發展,許閑持樂觀態度。“隨著以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為代表的技術逐漸走出實驗室,被運用到各個保險場景中,保險變得越發接地氣,更具溫度。”(編輯:馬春園,郵箱:[email protected]

責任編輯:杜琰 SF007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