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戴這副眼鏡盲人能“看見”?使用者:體驗尚可 費用略貴

5月29日下午,成都成華區東風路北一巷,成華區殘聯辦公大樓四樓,多名視障人士排著隊,等著體驗一種“高科技產品”。

“高科技產品”是一副眼鏡,據說戴上它,盲人就能“看”得見。

實際上,除了能智能語音操控,智能識別物品、錢幣,實時將書報文字“翻譯”成語音報播讀,精準定位導航之外,這副眼鏡最大的功能原理,是通過眼鏡上的攝影頭,將盲人“視角”的畫面實時傳輸到後台,通過後台的客服人員提醒盲人:注意,你左手邊有一個坑,右手邊有一根欄杆……

據生產該產品企業的創始人汪小強介紹,產品後台工作人員也是肢殘人士,通過這種“以殘扶殘、以殘助殘”的新模式,既能解決盲人脫離家人陪伴、單獨出行的難點問題,也能解決大量肢殘人士的就業問題。

但這只是理論上的模式。目前,這副眼鏡的推廣,還存在信號、費用等問題。

55名盲人體驗智能眼鏡

嘗試“脫離”陪伴

29日下午,在大學生志願者的引導下,55名報名參加智能眼鏡體驗活動的盲人來到活動地點。成都人民廣播電台《風雨人生》欄目導播白犀介紹說,原本通過節目報名的人數有1000多人,到現場的盲人來自成都、南充等城市。

成都人曾先生今年61歲,2歲就失明的他平時也都是獨自出門。

志願者為他戴上了眼鏡,與普通眼鏡相比,這副眼鏡的鏡框更寬一些,下端通過一根數據線連接到提供電源和“指揮中心”的主機。使用智能眼鏡接通人工客服後,曾先生給出了自己要“上街”的指令,在後台客服人員指導下,曾先生從座位上站起來,“他(客服)問我有沒有帶盲杖,要怎麽去上街,我說走路去。”

曾先生走下階梯、走到門邊。第一次,因為指令方向問題,他對位置判斷出現了偏差,走到了大門右邊,逐漸靠近牆壁。在語音指導下,曾先生向左轉了兩次,往前跨了幾步,但又走到了另一扇門的牆壁處,語音指令再向左轉一次,才走出門。

在門口,信號第一次出現了中斷。現場工作人員恢復信號後,指導曾先生要適當轉動頭部,拍攝更多畫面,以便後台工作人員看到更多信息。往前走出走廊,後台客服人員又發出聲音,指導曾先生往右轉,慢慢來到樓梯口,“他說前面有樓梯的欄杆,我伸手就摸到了。”順著欄杆,曾先生順利而且速度很快地下到1樓。

在通過電梯上樓返回活動現場時,進入電梯後,曾先生根據指令摸索右手邊的樓層按鍵,但先錯按到1樓,然後錯按到3樓,最後才按到4樓。在電梯裡,出現裡第2次信號中斷。

整個過程中,曾先生除了下樓時手扶住欄杆外,並沒有使用自己手裡的盲杖。

如何導盲?

後台工作人員做“眼睛”

汪小強介紹說,人工視頻在線“導航”,是智能眼鏡最大的亮點,通過視頻畫面,後台客服人員去替盲人“看”,通過語音實時提醒,避開障礙物、找準方向。“比如說,找一個建築物,廁所在什麽位置,客服人員通過看到的指示牌,就可以說‘在你的右邊,前面有障礙物,停下來,向右跨多少步就可以避開’。”

在不使用人工客服遠程協助功能時,盲人可以通過眼鏡實現實時精準定位、路線導航,識別書報上的文字並實時轉化成語音報讀,設備還植入了聽書軟體。通過SOS緊急求助按鈕,還可一鍵撥通緊急聯繫人電話。

汪小強說,經過3年研發,智能眼鏡從今年5月初開始推廣,目前已經有了1000多名注冊用戶,每1名用戶在使用時,後台客服人員都是一對一進行指導。

體驗者:

“還可以” 但費用略貴

在體驗過程中,紅星新聞記者注意到,有幾名體驗者在走到門口處時,都出現了信號中斷的問題,或是需要志願者在一旁輔助。當然也有盲人順利地根據提示,找到了距離門口5米遠的衛生間。

現場指導的志願者告訴紅星新聞記者,因為第一次使用,且智能設備需要全方位地掃描周圍更多信息,與盲人平時走路單純低頭或者仰頭的習慣不一樣,所以用戶還需要更多培訓和適應時間。

體驗結束後,有盲人主動詢問價格以及售後問題,一位女士表示自己很喜歡導航的功能,這樣出門就能找到路了,並在體驗即將結束時,抓緊時間體驗導航功能。

“還是可以。”曾先生說,自己對活動現場不熟悉,有智能眼鏡的提示,“要好些,(方向)沒對,他要說往左邊或者右邊。”曾先生說,平時依靠盲杖出行,行人會避讓自己,但盲道上停放有車的情況就很容易撞上。

15年前,何先生因為糖尿病併發症導致失明,從那以後,沒有家人的陪伴他便很少出門。戴上智能眼鏡後,何先生順利地走出活動現場教室門。對於智能眼鏡,何先生表示,體驗感很不錯,有了這個設備自己出門也不怕了,就是價格上有些貴,加上後期的使用費用,對於經濟收入狀況不好的盲人來說,是需要實際考慮的問題。

發明者:

本想使用避障算法但技術達不到

用後台客服人員看到的畫面,去代替盲人的“眼睛”,就算是智能嗎?

汪小強說,一開始,研發團隊的方向就是智能算法。第一代產品的工作原理,是通過智能避障算法,在探測到盲人接近障礙物時,耳機就發出報警音,距離越近,聲音越急促,盲人據此更換行進方向;探測不到障礙,報警自動停止,證明前方安全。但僅使用了2天,試用者就提出了退出,“因為‘嘀嘀嘀’的聲音,會把人搞瘋的。這個太難了,是沒有辦法實現的。”

汪小強說,目前的數據庫並不完善,尤其在超市、會場等有複雜障礙物的環境,單純使用避障算法完全沒有辦法行走,也無法為盲人指明正確方向。在前期研發階段,公司與百度AI團隊也有合作,“燒”了2000多萬元,但仍然無法解決實際問題,團隊意識到不能再往死胡同走了,所以才退回來,回歸到“人”的問題。

“集前端AI語音、實時傳輸和後端客服為一體,完成智能引導。”汪小強說,有了(人工客服)後台互動,盲人也舒緩了心情,不那麽緊張了。

一對一客服

考慮通過廣告降低費用

語言,是體驗現場暴露出的另一個問題。因為當前的客服基地在外地,客服人員與盲人、尤其是年齡稍長的盲人溝通時存在障礙,“這就是為什麽,我一定要在四川建基地中心,一定是要到當地來解決這個問題。”

一對一的客服,會不會遇到大量用戶集中使用時,後台客服不夠使用的情況?汪小強說,根據前期經驗計算,服務1000名用戶需要50名客服,“因為每個用戶的使用時間都是錯開的,只有在各自有需要時才會使用。”

據介紹,該智能設備平台目前在江西九江瑞昌有一個500人左右的客服基地,下一步還會在成都等多地成立新的就業基地,可以解決1000人就業,除了集中就業,客服人員還可以選擇居家就業,只需要有電腦麥克風等設備,行動不便的肢殘人士也可以實現就業。

目前,智能眼鏡的售價為3000元,在後期使用中,以每分鐘0.25元計費。汪小強介紹,根據前期測算,一個盲人每天最多的使用時間為1小時,每天費用15元左右,一個月450元,加上通信流量特殊套餐,每月為15元,可以使用20G流量。

汪小強說,以後平台注冊用戶數達到一定存量後,可以定向地向盲人推送相關產品廣告,有了廣告收入,就可以補貼部分通信費用和殘疾人工資,甚至達到免費提供的條件。同時,公司也在積極尋求政策支持。

體驗過程中出現的信號中斷問題,如何解決?“這個沒辦法,就像我在電梯裡,手機也沒有信號。”汪小強說,目前,設備使用的已經是4G網絡,信號中斷已經不是目前公司能夠解決的問題。所以,盲人出行時,仍然需要依靠盲杖,可以在沒有信號時作為輔助判斷確保安全。“下一版本,我們也在試驗5G信號。”

紅星新聞記者 於遵素 攝影記者 陶軻

編輯 張超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