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網紅保健食品」套路多 專家提醒消費者謹防上當

麵粉勾兌違禁藥物、精緻包裝配偽造批號、社交網路「病毒式」傳播……這樣的「網紅保健食品」套路你是否也遇到過?中國營養保健食品協會秘書長劉學聰表示,部分「網紅保健品」偷換概念欺騙消費者,在嚴重侵害消費者利益的同時,也擾亂市場秩序,使整個保健食品行業受到社會誤解。

劉學聰在日前舉行的《食品行業組織反欺詐和虛假宣傳公約》發布活動中說,一段時期以來,一些包裝精美並謊稱是「進口保健品」的食品,擠進朋友圈、微信群等社交網路高頻宣傳。他指出,這些「網紅保健品」未經監管部門的嚴格註冊管理,並不是真正的保健食品,只是用這個概念,使用違法行銷模式去誤導欺騙消費者,造成社會誤解。根據國家相關規定,只有經過監管部門批準,獲得保健食品批準文號(即業內俗稱的「藍帽子」),才可稱為保健食品。

劉學聰說,經過20多年發展,中國保健食品在我國食品工業領域已發展成為一個相當成熟的代表性產業。目前,全國生產企業近2300家,從業人員超過600萬,產值約4000億元。據了解,國家批準的保健食品功能一共有27個,所有保健食品上市前,都要經過大量科學、毒理等方面研究,進行動物和人體試食試驗,以確保產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消費者如何選購保健食品?劉學聰指出,消費者首先要對保健食品功效和食用目的有些認知,切勿盲目選購使用。購買時應仔細查看外包裝標籤標識相關資訊,不要購買標籤上沒有保健食品批準文號、但聲稱是保健食品的產品,以及保健食品廣告中未聲明「本品不能代替藥物」的產品。消費者尤其老年人要特別警惕利用獎品吸引、健康講座、親情行銷、誇大忽悠等方式銷售的產品,避免上當受騙。

在談到食品安全欺詐行為和虛假宣傳治理時,劉學聰說,由40家中國食品行業組織發布的《食品行業組織反欺詐和虛假宣傳公約》將會發揮行業組織的職責使命,督促企業落實主體責任,誠信自律生產經營,讓良幣驅逐劣幣,讓不顧及法律道德底線的不良企業無法安身。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