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夏天濕氣重,燥熱難忍?按摩人體 7 大排濕穴,告別千年濕氣!

播放GIF

濕+寒=濕寒

濕+熱=濕熱

濕+風=風濕

濕+暑=暑濕

播放GIF

有句古話說:「千寒易除,一濕難去。濕性黏濁,如油入面。」濕邪不除,吃再多的補品、藥品都如同隔靴搔癢,隔山打牛。體內濕氣重,身體的這6個部位會發出警報。

人體的濕氣警報

1頭部

濕氣侵入頭部,會出現頭暈、犯困、頭重等癥狀;

2胸腹部

濕氣滯留胸腹部,則出現胸悶、胃脹;

3消化道

濕氣侵入消化道,會出現舌苔白膩、食欲不振、口臭、大便稀溏等癥狀;

4關節

濕氣侵入關節,則關節酸痛、沉重、活動不利,痛處固定;

5泌尿系統

體內濕氣重,且喝水較少時,小便排出不暢,易導致泌尿系統感染;

6皮膚

濕氣過大,會刺激皮膚大力散熱,負擔加重,免疫力隨之降低。因此,痤瘡、皮炎、濕疹、癬都會不請自來。

中醫認為,人體是由經絡組成,經絡是運行全身氣血,聯絡臟腑支節,溝通上下內外的通路。穴位就分布在經絡上,只要按摩穴位血氣通暢了,身體自然健康。

穴位是體表經絡氣血輸注身體外部的特殊位置,通過刺激穴位,能起到調整體內氣血運行的目的。

那按摩哪些穴位可以除去身體濕氣呢?

人體 7 大排濕穴

「排濕穴」按摩手法:

拇指或食指的指腹按壓在穴位上,先垂直向下按壓,邊按邊揉,以產生酸、脹感為宜,每次按揉持續10秒後,漸漸放鬆,每個穴位上重複這個操作6~9次,每天可按摩2~3次。

1、中脘穴

位於腹部中線上、肚臍上4寸,即胸骨下端與肚臍連線中點,是胃的經氣彙集之處。

任何原因引起的脾胃虛弱、運化失調,都可以用中脘穴進行調理。

2、足三裡

足三裡位於小腿前外側,髕骨下緣往下4橫指、脛骨外側1橫指。

足三裡是治療消化系統病的常用穴,具有健脾和胃、扶正培元的功效,可以疏風化濕、調節機體免疫力、增強消化功能,經常按摩能強身健體。

3、陰陵泉

陰陵泉是足太陰脾經的穴位,取穴時順著小腿內側往膝關節方向摸,膝窩下凹陷處即是。

陽陵泉有健脾益氣,促進脾運化水濕的功能,經常按揉可健脾化濕,解決體內有「濕」或者水腫的問題。

4、曲池穴

曲池穴位於肘關節,彎曲胳膊肘時,肘橫紋末端的凹陷處即是。

曲池穴是大腸經的濕濁之氣聚集的地方,此穴為手陽明大腸經合穴,可以清利濕熱,調理大腸氣血,去除風濕,對「濕熱」引起的蕁麻疹、急性胃腸炎效果很好。

5、復溜穴

位於小腿內踝和跟腱之間向上3指寬的地方。

「復溜」一詞中,「復」是反覆,「溜」是悄悄地散失,指腎經的水濕之氣在此蒸發上行。按揉復溜穴能刺激它使水分代謝正常。

6、承山穴

承山穴位於人體的小腿後面正中,委中與崑崙穴之間,它是最有效的祛除人體濕氣的穴位。

足太陽膀胱經主人體一身之陽氣,而承山穴就在足太陽膀胱經上,點按承山穴可以振奮人體陽氣,起到解除濕邪,振奮精神,緩解疲勞的作用。

7、豐隆穴

豐隆穴是足陽明胃經的穴位,位於外膝眼和外踝尖連線的中點。

它既是胃經的絡穴,又聯絡脾經,對脾胃兩大臟腑都有很好的調理作用,是除濕祛痰的要穴。按摩此穴位能夠起到健脾化濕的作用。

長按身上七大排濕穴,輕鬆告別千年濕邪!

  • 從源頭控制品質,是對艾灸的敬意!

  • 艾灸後出現這樣一反應,是經絡打通的徵兆!快看看你有嗎?

  • 它是萬能補藥,每天2次:血壓低了,火氣小了,贅肉沒了,再也不便秘...

  • 你以為宮寒只是子宮寒冷?真錯了!今天就把宮寒徹底說清楚!

  • 三伏天灸好這6個穴位,99%的疾病不治自愈!(附操作要領)

⊙註:本公眾號為中醫健康知識交流共享平台。文章僅供學習參考,如涉及用藥療方,請在執業醫生指導下進行。

本文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供交流學習使用(非商業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享價值9,800元醫療服務

免費擁有私人健康醫生

每周中醫知識分享

一站式為您解決健康問題

&

贈送灸大夫商城會員分銷收益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