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在閱讀這件事上,家長的“誘惑”遠比“強權”更有效

文丨徐海娜    編輯丨李臻

1

“強權”能帶來有效的閱讀嗎?

小學的時候,我是《兒童文學》這本雙月刊的忠實讀者,到現在我還記得,其中一篇兒童小說中,一個女孩子問她的哥哥:“你崇尚強權嗎?”當時的我對那部分情節似懂非懂,但“強權”這個字眼,從此就引起了我的思索。

前不久遇到一位家長,也是一位受過高等教育的父親,他要求他剛上初中的兒子讀他指定的名人傳記和文史叢書,可是他兒子卻提不起興趣來。

這位父親采取的方法是——“好,如果不讀這本書,就沒有別的書可讀”。這可以說是運用了父親的“強權”,孩子如果想讀別的書,就必須先讀了指定的書。

表面上,孩子就范了,但你若想和他討論一下剛剛讀過的書,他只有一臉冷漠。我常常想,當我們生活中遇到不如意的事情的時候,靠著“強權”就真的能解決嗎?

再看一個例子。有位剛上一年級的小學生,本來是一個對繪本充滿了熱情的孩子。可是,學校裡規定的必讀材料排山倒海地壓了過來,中文有“每日一讀”,英文也有“每日一讀”,還有沒完沒了的“閱讀理解”練習題。他沒有想到小學一年級是這樣的生活。一年之後,他任何書籍都不主動觸碰,隻完成學校“強權”要求的閱讀任務,並且一提起書籍就反感。

這情形令我想起小嬰兒的養育。當嬰兒養到四個月的時候,就該逐步添加輔食了。這時候任何輔食,都要從筷子尖沾的一點點開始,讓嬰兒慢慢適應。一天天逐步添加到一小杓、小半碗。如果誰喂了六個月以下的小嬰兒一大碗蛋羹,那營養不但因為腸胃無法適應而吸收不了,還會就此敗壞了嬰兒的胃口,令嬰兒喪失對輔食的興趣。

閱讀又何嘗不是這樣?

仔細想一下,為什麽會有人在閱讀這件事上使用“強權”呢?我想大約是因為他們並沒有明白閱讀的本質是什麽,從而也無法知道怎樣才能令閱讀在孩子們的生命中發出果效。

2

在閱讀中享受一種“遇見”

某種意義上,閱讀的本質在於其中的那一場場或深或淺的“遇見”。閱讀為什麽能夠打動人?是因為我們所閱讀的文字與我們內在的情感發生了一場複雜的化學反應,令我們想要讀和不斷地讀,就像是一種生命的本能。

這樣的一種“遇見”多種多樣,遇見的也許是潛在的自我,也許是未發的欲望,還有對這世界廣闊恆遠的好奇。這種“遇見”往往像是戀人的目光一樣,直擊我們的心房,而後產生長久的欣喜。

我喜歡舉例子。閱讀有時候也像是欣賞歌曲,一首歌為什麽打動你?動聽的旋律?優美的歌詞?我許多年不曾聽內地的歌曲了,前段時間,有人給我推薦了一首歌,不知道什麽人唱的,歌詞很不錯。

“斑馬,斑馬 你回到了你的家

可我浪費著我寒冷的年華

你的城市沒有一扇門為我打開啊

我終究還要回到路上”

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詮釋,它之所以打動人,在於那些歌詞給人們提供了無限的想象太空。閱讀也是這樣。

閱讀還能給我們的生活增添很多樂趣,幾十年前,去日本旅行的文藝青年們,就會“跟著伊豆舞孃去散步”,這是因為得過1968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的川端康成寫過《伊豆的舞孃》並多次搬上銀屏,人們要到小說中的“我”走過的那一段路上再次體驗文學作品帶給世人那種內心的悸動。

還有,總是有很多人不辭辛苦去拜望一些作家名人的故居,也是因為這寫書的人帶給人們那種曾經的觸動。但是你假若沒有閱讀,就體驗不到名人故居的風情何在。

記得我在亞特蘭大的那段日子,有位留學生告訴我說,瑪格麗特·米切爾故居就是一棟老房子,“什麽也沒有”。確實,如果你不曾讀過《飄》,也不曾被觸動過,那確實是“什麽也沒有”。同理,讀過《東京文學散步》的旅人和只是“買買買”的旅行如何可以同日而語?

近日,有一位朋友要去京都,在朋友圈中大致有這樣的表述:這是她第二次去京都,第一次去前她讀了舒國治的《門外漢的京都》,這次又輾轉找來《聯合文學》策劃的《京都文學之旅》專題。

當她踏上根據《源氏物語》、《平家物語》等古典名著設計的文學散步路線,再以森鷗外、介川龍之介等文豪的作品為導覽,再想著市川崑導演的相關電影,一路迤邐而行,必定會有非常美的體驗,就像與這古都談一場穿越時空的戀愛。或者基於對歷史的了解,會有另一個視角。

這是不甘於“走馬觀花”式旅行的一種選擇,也是閱讀可以為我們的生活帶來的改變,讓我們對同樣的事物有更深和更多層次的豐富體驗。

閱讀還能給人們帶來想象的愉悅,有時就像文字長了翅膀在飛。如,《詩經·南周》中有一首是這樣的: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讀到這首詩的時候,清人方潤玉說:“恍聽田家婦女,三三五五,於平原曠野、風和日麗中裙歌互答,余音嫋嫋,忽斷忽續”。這就是閱讀帶來的感官的享受。再如陶淵明的《歸田園居之三》: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私以為陶詩中此首意境最美。古人讀它,自然聯想到漢代楊惲的一首歌辭:“田彼南山,蕪穢不治。種一頃豆,落而為萁。人生行樂耳,須富貴何時!”但今天人們去看,又有不同於古人的感觸。

還有的閱讀不一定都是愉悅的,章伯鈞就曾經對他女兒章詒和說過:“好的東西都令人不安。如讀黑格爾,看歌德,聽貝多芬。”

這些文藝作品讓我們或者心有戚戚,或者欣欣然,或者遐想聯翩,帶來的是一種精神上的百感交纏的體驗。無論是哪一種類型的閱讀,只要你想讀,那麽它就有可能“擊中”了你。這一種於閱讀中的“擊中”和“遇見”往往不可言說,一旦用理性分析,再訴諸文字,就會頓然失色。因為不解釋才有無限可能。

所以我要說閱讀的本質就在於,在閱讀中我們有機會體驗精神世界的一場場“遇見”。我們和閱讀的關係,有如和深情的愛人相處一樣,需要琴瑟和鳴,方能天長地久。

1994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江健三郎曾經說過:“從小開始為自己而讀書,是可以不間斷地持續一輩子的。”我想,理解了這一點,也就能理解為什麽在閱讀這件事上不可使用“強權”了。

3

閱讀興趣,

以及“快閱讀”和“慢閱讀”

但是父母和老師是不是就應該在孩子們閱讀這件事上袖手旁觀呢?我覺得在誘發孩子們閱讀的興趣方面,成人們不是無事可做,反而可做的很多。其實無論做什麽,無非是誘發孩子們的閱讀興趣,然後再在技術上去幫助他們消化所閱讀的東西。

估計現在沒有幾個正值學齡的孩子不愛電子遊戲的,你怎樣將熱衷電子遊戲的孩子帶到書本中,讓他享受閱讀的樂趣呢?

有個孩子,在他的父母眼中,閱讀上是根本“不及格”的,但是他的父母從來沒有在閱讀這件事上批評過他,也不反對他玩電子遊戲。但是他母親說,你想不想知道一些關於遊戲的故事?他不反對。於是父母買了兒童小說《My Life as a Gamer》(不知有無中譯本,暫且翻作《遊戲者的一生》),還有《Minecraft》(我的世界)一系列的書,他整個暑假都在看。

然後父母又啟發他,想不想自己設計一款遊戲?他表示有興趣,於是他父母讓他跟著網絡上可汗學院去學編程,很快這孩子就遇到了瓶頸,他父親一看說,這是因為你數學不夠好。這下這孩子又開始看數學書。這樣因勢利導,還真讀了不少書。可見,使用“誘惑”要比使用“強權”有效的多。

寫到這裡我想起了我小時候。家鄉小城的書店過去真的是很小,兒童書大約只有一排都不到的樣子,實在是乏善可陳。但是我父親還是常常帶我去逛書店,細細地看那些書脊上的標題。忽然間他就會兩眼放光,想要用雀躍的聲調發出讚歎,又要壓抑著興奮,免得打擾了書店的安寧。

他的這種異常表現常常成功地引起當時還是小學生的我的注意,這時,我自然而然想要看看他找到了什麽“寶”。這時他已經匆匆去結账,我的心情就更急切,迫不及待要看,果然次次都是好書。

三大本的《哪吒》、厚厚的《西湖民間故事》、封面有鮮亮顏色的《長襪子皮皮》、開本窄窄的《阿凡提的故事》,還有那些哀婉又詼諧的民間戲曲故事,沒有什麽了不起的名著,卻契合孩子的心。

最重要的是我父親也有一顆像是孩子的心,他不是文人,只是一個普通的工人,但他看到“好書”的欣喜和他喜愛看書的習慣,在我早年的時段深深“誘惑”了我。

但是僅有閱讀興趣還不夠,閱讀仍然要講究方法,才能“更上一層樓”。以前我講過“輕閱讀”和“窄閱讀”,這次我想要講一講“快閱讀”和“慢閱讀”。

什麽是“快閱讀”呢?假設有這樣一種情況,有一本借來的書,限時交還,想要讀完它嗎?那就必須“快”閱讀。基本上所有考試中的“閱讀理解”部分都要求這樣一種快速閱讀的能力。

將來做學術研究,有大量文獻需要閱讀的時候,也要用“快閱讀”的方法才能迅速找到有用的東西。或者做其他工作,快速掌握大量的資訊並做出迅速處理也要求有“快閱讀”的能力。

但是這種能夠快速閱讀的能力並不是你想要有就能有的,它必須建立在長期深耕細作式的“慢閱讀”的基礎之上。沒有基礎,“快閱讀”就只能是囫圇吞棗,最後一知半解,無所得益。

雖然很多人否定學校教育,但是我仍然想要感謝我的中學語文老師。一個學生對學校的觀感,常常取決於他有沒有遇上一個好的老師。

中學語文中最難的大概就是古文部分了,但是我們當時的語文老師講解的非常清晰,詞語在古文中的用法,分類歸納得特別好。也許我們的閱讀無法總是依賴老師,畢竟“司機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但是這扇門如果開啟得順利地話,會給後來的路帶來很大幫助。

如果沒有老師的啟發,中學時候的我可能不會主動去翻《古漢語詞典》以及《詩詞典故》這一類的書。過去我們老師教古文的方法就是一種“慢閱讀”的方法,經歷了那個“慢”的過程,逐字逐句地讀過去,去理解那些文字的深意,之後才能逐漸地快起來。

所以不必去攀比閱讀量,只要你實實在在地讀了一本書,於閱讀的大廈來說,絕不會是一塊無用的磚瓦。

“打破沙鍋紋到底”式的“慢閱讀”、遍覽資料式的“快閱讀”以及純粹消遣的“輕閱讀”和專題式的“窄閱讀”,都是可以一試的閱讀方法。

但無論運用怎樣的閱讀方法,前提都是孩子要有興趣,才可能奏效。所以,使用“強權”這種澆滅閱讀興趣的方式差不多可以休矣!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