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小花哭著問鄧超「爸爸你什麼時候回來?」親子之間的分離焦慮,每天一次

曾經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句話:

生命開始於分離。

第一次分離是生理的分離,從臍帶剪斷開始。

第二次分離是心理分離,孩子3歲前吸收了足夠的安全感,就可以健康的心理分離。

分離,對孩子和父母來說,都是痛苦的。

前兩天,看到鄧超發微博,外出工作的他,因為暖心小花一句「爸爸,你什麼時候回來,我太想你了」而淚奔。

「爸爸,我做夢的時候給你打電話……你都沒接……」

「爸爸,做夢的時候,你可以給我打個電話嗎?」

「好嗎?」

童言無忌,可是這個4歲孩子的幾句話卻看得人無比心酸。

想起去年的時候,鄧超曾經因為女兒動了息影的念頭,想當個全職爸爸。

那天鄧超要去上班,女兒小花卻緊緊地抱住爸爸不撒手。

女兒在自己耳邊抽泣,鄧超親吻女兒輕聲安慰:

不哭不哭,爸爸真的要去上班了。

可小花緊緊摟著他的脖子,小聲抽泣著……

想要時時刻刻陪在孩子身邊,又要為了孩子拚命向前奔跑,這種感受,估計我們也都曾有過。

這難捨難分的一幕,看得每個身為父母的人愁腸百結。

我身邊的同事說:「哎喲,跟我家那小子一模一樣啊。」

同事是一枚新晉寶媽,她一直把孩子帶到兩歲,才回來上班。

想起第一天上班的情景,她眼裡還有淚花。

那天,兒子好像有預感,一直纏著媽媽,一會兒要媽媽喂飯,一會兒要喝水,一會兒又要上廁所。

反正,媽媽不能離開他的視線,一離開,就大哭。

她打開門準備走時,兒子一下子撲過來抱住她的腿:「媽媽,不要走,不要走,陪我玩兒。」

看著兒子眼角的淚花滿臉的期待,她的心軟了。

婆婆說:「這樣哪行啊,乖啊,媽媽不走,奶奶抱你去陽台,看小狗狗把花咬走沒有啊?」

抱起孩子就往陽台方向走,邊走邊給她使眼色。

她明白婆婆的意思,拉著兒子的小手,陪著走了幾步後,趁他們走向陽台,轉身拉門離開。

門還沒關上,就聽到兒子撕心裂肺的哭聲,聽得她肝腸寸斷,卻不得不鐵了心關上門。

其實,每次分離,幼小的孩子都會哭鬧,是分離焦慮,是很正常的現象。

小花的分離焦慮表現得恰到好處,不胡攪蠻纏。

而同事的孩子到現在還有強烈的分離焦慮,其實與她的分離方式有很大關係。

面對上班前哭鬧的孩子,父母應該怎麼做呢?

為此,我採訪過身邊的父母,得出這樣一些方法:

偷偷摸摸出門,不驚動他。

給他一些糖果哄哄,沒辦法,見不得他哭。

許諾給他買好吃的、好玩的,帶他去遊樂場。

偷偷出門,本意是怕孩子糾纏,讓自己走得輕鬆一些。但是對孩子的傷害是最大的。

小嬰兒剛出生時,處在有奶便是娘的階段,他們對母親的概念,只是滿足自己的口腹之慾,並沒有更深的依戀。

我這樣說,寶媽們不要傷心,這是有道理的。

它涉及到兒童心理的發展過程。

有一個名詞叫做客體永久性,這是發展心理學上的名詞,是說兒童理解了物體是作為獨立實體而存在的,即使個體不能知覺到物體的存在,它們仍然是存在的。

嬰兒的哭鬧很多是源於生理的需要,比如:餓了、尿了、拉了、哪裡痛了,等等。

如果吃飽喝足,沒有其它的不適,嬰兒的情緒會很平靜。他對母親沒有太多的依戀。他眼裡看不見,心裡就會消失。

隨著他的成長,慢慢建立起客體永久性觀念,他會意識到父母這個實體的存在,感受到母親的愛,但又不能確定:父母是不是一直都會在。

在這個過程中,父母的感受就是:這個孩子越來越黏人了。

如果上班前的分別是偷偷摸摸進行的,孩子會以為父母消失了,他會很恐懼,會長時間的哭鬧,會產生被拋棄的心靈創傷。

用糖果和玩具來誘惑就是好方法嗎?

也不是,用實物來誘惑,其實是在轉移孩子的注意力,不能解決根本問題。

孩子產生分離焦慮,是源自對父母的依戀和愛,糖果玩具根本無法替代孩子感情上的需求。

相反會給孩子一個誤解:原來,父母上班這件事,是可以用來交換的。

所以,偷偷離開、糖果安慰,都不是好的分離方式。

分離的正確方式:讓他哭

放任孩子哭?這怎麼行!

別急,我們下面來好好探討一下:為什麼讓他哭是最好的分別方式?

要讓一兩歲的孩子每天早上乖巧地站在門口,向即將上班的父母來一個優雅的告別式,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只能一次次演練來讓他適應分離。

那麼就讓我們做足分別時的儀式吧。

首先,父母要克服自己的分離焦慮,不要把分離當成一件痛苦的事情,尤其是寶媽。

與孩子分離,對寶媽也是一件肝腸寸斷的事,心裡充滿了自責與不捨。

但寶媽一定要清楚,孩子哭不是自己的錯,是孩子還在成長,是他大腦中控制情緒的部分還沒有發育完整,還不能調整自己的情緒。

其次,每天早上一定要留足時間與孩子告別。

分別的時刻到了,爸爸媽媽要與孩子面對面,看著他的眼睛,認真地告別:

「寶貝,爸爸媽媽上班去了。下班後,一定早回來陪你。」

然後鄭重地擁抱一下孩子,笑著轉身離開,不要理會身後哭聲震天。

大人也要學會分解自己的悲傷情緒,只要分別的時候告訴孩子:「我一會兒(天黑了/太陽落山了)就會回來的。」這樣孩子就會更加安心。

回家後第一個動作一定要擁抱孩子,並對他說:「爸爸媽媽回來了。我們是第一時間趕回來陪你的。」

當然,就算分別的儀式感做得很足,也無法讓孩子第一時間接受父母要上班的事實。

一定要堅持做,做的次數多了,孩子也明白,父母有事要做;他們一下班就會回來;他們不會無緣無故消失不見。

漸漸地,孩子也會慢慢接受每一天的分離。

如果父母自己在分離的時候做不到「冷酷無情」,自己還因為分離而表現出焦慮,孩子的焦慮感就會更重。

《奇葩說》顏如晶說過:

「父母是孩子前半生唯一的觀眾,孩子是父母后半生唯一的觀眾,我不會錯過你的後半生,也請你也不要錯過我的前半生,我們有情有義。」

儘管不願意錯過孩子的每個瞬間,但不得不承認,父母對孩子的愛就是一次次分離。

孩子會有分離焦慮,大人也有。

孫儷就曾經發微博博說過,鄧超送等等和小花妹妹去幼兒園時,他就依依不捨,一步三回頭,甚至還偷偷流淚。這都快走到大門口了,又返回去又看了一會兒。

鄧超的分離焦慮更多來源於他童年裡原生家庭的影響,想把自己的愛多給孩子一點。

黎巴嫩詩人紀伯倫早就告訴過我們: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在你身邊,卻並不屬於你。

正是因為孩子不屬於我們,所以在孩子孩子的成長的過程中,我們不得不面對分離。

伴隨寶寶入園,父母和孩子都面臨一定的分離焦慮,家長要注意對孩子的情緒疏導同時,不放縱孩子,與幼兒園老師一起幫助孩子克服這一段困難時期。

父母對孩子的愛,就是為了一次次健康的分離。

搖籃網微信號: yaolan-com-搖籃網——中國母嬰平台的引領者,20年來,專註科學孕育知識的整理和傳播,為母嬰健康產業提供優質服務,旨在成為母嬰行業的米其林,打造行業生態圈。搖籃網付出一切,只為幫你成為更專業的媽媽!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