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俄軍深海核潛艇失火,美軍睡覺都能樂醒,為什麽?

2019年7月1日,莫斯科時間2100,卡拉灣水底進行訓練的AS-31號特種核潛艇電池艙(afire in the battery flat that spread out,Shoigu)失火,2130,漁民目擊到該艇浮出水面,很快軍方拖船和其他船隻開始對該艇提供援助。

據俄官方報導,當時該艇上共18人,其中大部分為資深技術軍官,並有部分民間人員,18人中14人在事故中遇難。

這事情獲得國際媒體一致關注。

為什麽?

八成因為這艇太神秘。

神秘=厲害

注意該圖堆艙與前面艙室之間是隔離的,也即前艙人員無法進入堆艙和推進艙,這顯然不太合理,俄媒繪製的結構圖(下圖)裡無此細節。

這艘艇到底厲害在哪裡?

AS-31綽號洛蛤裡克(蘇聯動畫片裡的小馬角色),型號10831,排水量2000噸級,採用1座壓水堆,單軸推進。

其耐壓殼為6個獨立鈦合金球形殼相連,這種設計讓它獲得了6000米的工作潛深,米國NR-1僅有1000米,這種異乎尋常的潛深不是沒來由的,此類需求早在冷戰高峰時代就曾出現。

70s初,蘇聯海軍曾發展過一型特種核潛艇1910型,最大潛深1000米,北約代號制服級。該級艇於1980s中期開始服役,最終建成2艘(AS-13和AS-15)。

無論排水量(水下2000和1500)、外觀、動力系統(單堆單軸)、艇員數量(25和36),制服和洛蛤裡克都很相似。

(上圖是制服級,注意制服級線圖裡,推機艙和堆艙處於獨立耐壓殼中)

為什麽這類裝備蘇聯-俄羅斯一直喜歡用核動力?勁兒大a,可以支持持續作業,畢竟海床戰這種活計是極其枯燥極其漫長的。

為什麽洛蛤裡克需要母艇支持作業?它都核動力了,難道沒有自部署能力?子母艇不是更容易暴露自身?自部署能力肯定有,但是很可能自持力不足,需要依靠母艇維持作業時長,因此不得不依賴母艇作業。

為什麽不用水面艦當母船?或許是增強隱蔽性考慮,畢竟水面艦艇目標太明顯了,這可能暗示洛蛤裡克的任務需要高度隱蔽——水文調查顯然沒這個需要;也可能考慮到了持續冰下作業,即便是夏季,北極海仍有廣闊冰層覆蓋。

有媒體報導其航速可高達30節,邊境計劃看不出一艘以海床作業為主的特種潛艇有什麽必要追求高航速,因此,其航速在10+節的說法比較合理。

最後,6000m潛深的大型載人潛艇肯定是工程奇跡,但是付出的代價也是很大的,據報導該艇每次深海作業結束,其艇體結構都會發生形變,必須入廠修複才能執行下一次任務。

最後總結一下:洛蛤裡克之所以神秘是因為極其重要,之所以極其重要是因為它很可能是執行海床戰的最重要平台。

那麽問題來了,

海床戰到底是幹什麽?

咱媽從制服級說起。

制服級在冷戰時期被認為會承擔海床戰任務,簡單地說就是破壞米軍在海底布設的ISR設備以及海底布置的通信電纜,這些全都是具有戰略意義的關鍵資產。想想SOSUS系統對於北約反潛戰不可替代的價值,這玩意是巨型海底布防系統。

(上圖是制服級)

(制服級模型細節)

該艇的模型中可以看到收放式機械臂以及用於海床固定艇體的支撐架,這些特徵似乎印證了西方對其用途的擔憂。

洛蛤裡克很可能繼承此類任務,即便具有水文調查等任務,其6000m的潛深也足以覆蓋大範圍海底——大西洋平均水深3338米,足以威脅北大西洋幾乎全部海底布防設備和通信電纜!

光衝這一點,高度保密就是必須的!

實際上,米國媒體對所有深潛設備都擔心!

冷戰末期,蘇聯發展載人深潛器時,米國媒體就擔心它們是用來剪海底電纜的。

2010年,米國著名媒體《紐約時報》曾因為“蛟龍”號的進展表達過過同樣的擔憂,它認為這些潛深極大的裝備將可能威脅到海底布置的通信電纜等戰略性資產,,這種針對科研裝備的擔憂雖然誇張,但也顯示了美國一直以來的觀點——海底事關重大。

今天,海底部署有大量傳感器和信號傳輸線路,未來則很可能可能大量部署不同功能的預置式載荷及支持設施。因此,海底有可能成為水下作戰新的決定性戰場,在海底,鬥法的焦點是海底設備的保護和毀傷。

DARPA曾指出,世界上近50%的海洋深度超過4000米,為隱蔽和儲存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極大的便利,而搜索成本與收益極度不成比例很可能會讓海底作戰變得缺乏可行性。

為什麽說缺乏可行性?

因為海床戰殺傷鏈

太………………………………緩………………………………慢!!!

海床戰的縮寫應該叫SBASW!

SUPER BLOODY AWFUL SLOW WARFARE!

發現是海底作戰殺傷鏈的第一環,很可能也是最難的一環,導致這種結果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海底探測手段的局限,有效的海底作戰必須依賴較常規水下作戰顆粒度更細的引導。與SOSUS的巨型海底聽音器不同,未來海底布放設施體積將可能顯著縮小,這顯然會令發現識別的難度大大增加,海底作戰中對疑似目標的確認需要依賴圖像,但成像聲呐作用距離普遍較短,覆蓋區域有限,在缺乏有效提示時,需長時間作業才能完成疑似目標鎖定和識別。這意味著海底作戰的最大特點是節奏極其緩慢。

而且海底戰場具有深度極大、能見度極差、環境極其惡劣的特點,常規水中兵器並不適合該戰場使用,或使用會受到極大製約,常規水下戰平台無法承受海底區域水壓而無法直接投入海底戰,很可能需要海底作戰的專門化武器。

制服級和洛蛤裡克就是這種專門化的武器,但它們絕不是唯一的武器,甚至也很可能不是最好的武器!

未來海床戰的願景

說了半天海床戰,可能有人會覺得這是文字遊戲,是邊境計劃firefly自己亂忽悠。

其實,米蒂對此早有認知,邊境計劃firefly先吊個書袋,看一份FY2016的米軍一等人文件。

這份文件的主題詞是AUV,但卻可以幫助我們理解海床戰在其心目中的價值。

2016財年,美國海軍向國會老爺們解釋過一次為什麽需要很多錢來發展AUV,以及為什麽這筆錢必須花,其中系統地講述了至2025年前,美國海軍為什麽需要大量AUV。十年的跨度其實已經太大,很多事情(比如兵力結構)沒法勾勒清晰,因此美國海軍的解釋重點放在了打算怎麽用這些AUV,以及為什麽必須這樣做。

具體來說,美國海軍堅信AUV是保持其水下優勢的關鍵,AUV的主要任務以情監偵、海床戰和欺騙作業為主,但AUV包打天下是不現實的,它們需要和布放式傳感器和任務系統以及傳統的有人潛艇搭配來完成各類水下作戰任務。

布放式傳感器是什麽?其實就是SOSUS一路走下來的各類固定式海底監聽陣,這些東西塊頭大,類似防空作戰中的大型陸基雷達,作用距離遠,但覆蓋區域固定不夠靈活。除了傳感器,固定式系統中還包括為AUV提供保障的各類設備。

這些布放式設備不光美軍在發展,其他軍事大國也會發展,因此,未來的介入作戰中,美軍必須考慮實施海床戰,干擾、欺騙、破壞對手的布放式系統,由於其他大國該類系統以防禦為主,多部署在家門口,因此,一旦這些系統失能,對手就喪失了水下大範圍監視能力,基本上等於國門洞開了。除了海床上的攻勢作戰,美軍實際上也需要保護自己的布放式系統,無論攻防,都是美軍迫切想要的能力。

而AUV顯然是控制海床區域的理想裝備。

而AUV顯然是控制海床區域的理想裝備。

而AUV顯然是控制海床區域的理想裝備。

回到洛蛤裡克的悲劇上,如果是AUV還會一次掛掉14位軍中瑰寶麻?如果是AUV,還會全軍隻造一艘當寶貝麻?

所以,如果放眼未來,AUV才是海床戰最理想裝備。

2025年的願景裡,米軍水下兵力的結構是什麽樣的?

只有三類,分別為有人潛艇、AUV和布防系統。

最後,想想米蒂最急著發展的AUV項目是什麽?

對,超大型AUV,主要用來做什麽?

對,布雷,

在哪布雷?

海床上,

如果把雷布到對手的海底布防設備上怎麽樣?

當然,作業深度上,海床戰和布雷是天上地下。但不管怎樣,米蒂已經急迫需要發展可以往海床上扔爆炸物的裝備樂!急迫到UON的程度!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