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洗腦神曲能拯救香港樂壇嗎?港樂正沒落成為一種小眾文化

文 | 小咖說吧

“知道”跟你談談,洗腦神曲能拯救香港樂壇嗎?

上月,一位女歌手因拒絕領獎而掀起了小風波,再度把金曲獎頒獎禮推上熱搜。但此金曲獎叫全球華語金曲獎,僅僅是個野雞獎罷了。

不少人才突然發現,作為號稱是華語樂壇規模最大、最具影響力的獎項,2018年台灣金曲獎已經過去了?舉辦當天微博熱度竟然比不上女團101的播出.....

近年來,樂壇正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曾經堪稱輝煌盛世的香港樂壇也風光不再。而從鳳凰傳奇、筷子兄弟到如今的馮莫提、張弛,越來越多的人聽著唱著《月亮之上》、《小蘋果》《佛系少女》《帶你去旅行》《海藻舞》……這類旋律簡單上口、反覆吟唱的洗腦神曲,在KTV、在抖音、在廣場中隨風舞動。

香港樂壇曾風光無限

與洗腦神曲風靡大江南北迥異的是,今年與香港樂壇有著較為直接聯繫的事件,僅在這個夏天曇花一現,就是天后王菲參加綜藝節目《幻樂之城》,而香港知名音樂人梁翹柏擔任音樂總監。兩場表演下來,老粉兒在網上發帖說,還是喜歡開場時唱夢中人的王菲。

《夢中人》,喜歡港樂的朋友不會陌生,這首歌是王家衛經典電影《重慶森林》的插曲。王菲演唱,竇唯吹笛,斬獲1994年十大勁歌金曲獎,風靡一時。何止王菲,在80、90年代那個輝煌年代,還有關淑怡、林憶蓮、葉倩文、鄭秀文,四大天王、獨立樂隊達明一派等在樂壇爭相輝映,更遑論不想參與領獎的張國榮、梅豔芳、譚詠麟、陳百強等天皇天后……從主流到小眾,一應俱全,百花齊放。

港樂的興盛,最早源於80年代末,隨著《射雕英雄傳》、《上海灘》等電視劇的熱播,由黃霑、顧嘉輝等香港知名音樂人創作的電視劇同名主題曲便開始唱到街知巷聞。而到了90年代,進入一個從KTV到路邊理發店都播放港樂的年代,《一生何求》《沉默是金》《千千闕歌》《海闊天空》等歌曲可以在電視裡循環播放成百上千次,任何一個稍微熱愛流行音樂年輕人,都可以隨口哼上幾句粵式情歌。

在幾乎每個城市最繁華的商業街,一定有著賣磁帶、CD、VCD、DVD的店鋪,四大天王最新的唱片海報被大大的懸掛或粘貼在門窗裡。

彼時,香港勁歌金曲頒獎典禮和十大中文金曲頒獎是流行樂壇的風向標,拿到“最受歡迎女歌手或男歌手”的獎項,則意味著在一線藝人中被簽字蓋章成為當下最具商業價值的歌手。

內地和台灣,甚至新加坡、馬來西亞的歌手也紛紛被包裝進入香港樂壇出專輯拿獎項,那英、田震、孫楠、張信哲、羅大佑等天王天后級人物都曾征戰香港樂壇。而香港本地演而優的明星,從周潤發、古天樂到吳君如,人人都出過唱片,也去電台打歌,與歌手們競相輝映。

香港樂壇衰落至今

然而,香港樂壇在2000年前後迎來了盛極而衰的轉折點。1999年底,張學友和黎明宣布退出香港音樂頒獎禮,不再領取任何獎項,這一舉動宣告“四大天王”音樂時代的結束;王菲出了《寓言》專輯後,回歸北京,逐步淡出樂壇和李亞鵬成婚。2003年,香港一邊經歷非典,一邊痛失張國榮、梅豔芳這樣的絕代名伶;2004年,一代音樂大師黃霑因肝癌去世。

黃霑曾點評說:香港粵語流行曲的底子和根基都是薄弱的。香港本土市場狹窄,而選擇特多,直到二十一世紀,依然如此。一旦產品水準下滑,或口味和大眾脫節,就會出現問題。在80年代初,香港流行音樂界的一片興旺,其實已埋下了衰退種子。到客觀環境開始改變,有利條件不再,流行音樂的盛況,便開始由盛而衰。

隨著香港回歸,十多年來,越來越多的港人開始北上尋求新的發展機會,香港與內地的融合加劇,曾經風光無限的香港影視業也轉向合拍片並面向內地市場做調整,純港味的影片開始大幅度減少,與影視界相伴相生的港樂也隨之難有皮可依附。香港樂壇自此和影視業一起,匯入了大中華文化的大江大河,成為其中的支流之一。

神曲興起,港樂還有希望嗎

雖然香港的唱片公司也並不甘心就此式微,發掘新生代接力,譬如英皇娛樂在2000年捧出了新人謝霆鋒、容祖兒、twins組合等,整體上卻無法接續上一代的輝煌。

除了極具市場號召力的香港音樂人張學友、陳奕迅等繼續在港台及內地開演唱會,其他藝人從流量體逐漸變成了綜藝咖。香港兩大樂壇頒獎典禮還在舉辦,卻再也沒有當年的螢火流光。如今的抖音上神曲輩出、五味雜陳,被年輕人像玩雜耍般隨手隨拍,其中卻再也難覓港樂的蹤影。

從科技發展來說,當互聯網進入到移動互聯網時代,從社交產品到音樂產品,都從更深層次上發生了巨大的變化。CD唱片已經成為某種年代的回憶,apple store的付費數字音樂下載逐漸成為主流。對於互聯網音樂平台方而言,這成為一個搶用戶而不斷燒錢的遊戲。

市場資訊表明,騰訊的QQ音樂通過大量購買音樂版權來搏殺市場,拿下了華納、YG、索尼、英皇、華誼等多家唱片公司的獨家版權代理。百度將百度MP3、百度ting、千千靜聽等諸多數字音樂產品整合,並與多家音樂內容版權方達成了版權合作……如今,聽音樂的權力不再掌握在唱片公司手中,年輕人接觸音樂要麽來自音樂app,要麽在抖音、微博等影片裡。音樂雖然仍是流行文化的一部分,但音樂中的某段旋律已經讓度成了一種純娛樂因子。

從創作能力來看,香港本土原創音樂人,早期作為文化開放的先驅,一方面有顧嘉輝、盧國沾、黃霑、盧冠廷等音樂人以傳統粵劇、武俠文化等作為根基創作粵語歌,充分發揮粵語在古音押韻上的優越性;另一方面部分音樂人如倫永亮、梁翹柏、雷頌德等均自歐美學成歸來,比內地音樂人更早接觸到歐美、日韓等地的流行音樂,既有很強的改編能力,也在吸收融合之後有較強的創作能力,為明星們製作了眾多的引領潮流的時代曲。

而如今的香港原創音樂,隨著造星工廠的沒落,一方面少了了資本的助推力,一方面也不再享受早期的資訊不對稱帶來的文化優勢,在音樂創作上很難再出具備引領性的作品,而是逐漸淪為很有局限性的粵式情歌。

另一方面,從語言習慣上,粵語作為地區性語言,曾隨著香港電影在錄像廳和DVD時代大放異彩,講粵語曾被內地視為流行、時髦的一種語言方式,在90年代很多人願意學習和模仿。但隨著香港與內地的融合,粵語不再佔據潮流優勢之後,基於粵語的香港粵語歌也就和台灣閩南語一樣,變成一種方言歌種。並且,時代浪潮下,年輕人學英語大潮的興起,與歐美文化的多維度接觸,讓國外的流行音樂進一步推廣深入到大陸地區。大眾追逐的潮流趨勢,從香港、台灣的流行文化,進入到一個更廣泛的範圍中。

媒體文化研究者和批評家尼爾·波茲曼說:“一切公眾話語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並成為一種文化精神。”如今,隨著互聯網平台如抖音等以短影片MV的形式將創作推向全民化,民間的泛娛樂生產力得到釋放後,流行在某種程度上讓位於娛樂或者向大數據繳械投降,“娛樂消費主義”比工業造星年代更加盛行。洗腦神曲成為大眾最容易接納的旋律,和廣場舞一起成為大眾生活呼吸的一部分,極速出現,時刻消費。而曾經的港樂在這股來自全民的生產力釋放當中,很難找到合適的位置。

或許,隨著時代的迭進,港樂正沒落成為一種小眾文化,不管什麽平台或者形式也難逆轉。未來,它有可能變得更精致,但卻很難回復曾經被大眾瘋狂追捧的盛況。但正如資深港樂評論作者july在《我見過銀河,卻隻愛你這顆星》中所述:

感謝永遠有歌,把心境道破。同為歲月的過客,用美麗的文字掏盡我的心聲,用億萬的共鳴加冕你的深情,像朋友一般熟悉,像路人一樣陌生。

那些曾經屹立的潮頭曲,有集體回憶作證,就算時代再冷酷,又有什麽可畏懼。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