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如何委婉地說明漢朝到底有多強大?

公元1世紀前後,亞洲、歐洲分別崛起了兩個強悍的帝國:東漢帝國和羅馬帝國。兩大帝國的人口規模、國土面積、行政效力,都非常相似。可以說,它們一東一西,構成了那個時代文明世界的兩極。

而由此,引發一個猜測:如果兩個文明發生了碰撞,那麽誰將更勝一籌,代表更先進的文明?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猜想,因為人類古代歷史的進程,基本都是文明的碾壓與征服,幾乎從來沒有過這樣齊頭並進的形式。

在歷史上,東漢帝國與羅馬帝國,並沒有直接的短兵相接,但是兩個規模相當的帝國,卻有類似的煩惱:異族的入侵。

一東一西兩大帝國,幾乎都面對了同一個敵人:匈奴(人)。那麽兩大文明是如何解決自己的問題的呢:

兩漢:“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近年來,我們都知道這樣一句豪言“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而留下這句狠話的是西漢末年的猛人陳湯。

得益於西漢一百多年的積累,加上歷年的征伐,漢帝國早已打出了赫赫神威,而昔日強橫的匈奴,在漢家鐵騎的攻擊之下,節節敗退,早已不複昔日榮光,更分裂為漠南漠北兩部,漠南臣服、漠北頑抗。

而到了東漢帝國,漢文明更加升級,不但擁有了漢弩、環首刀這些新式武器,而且打造出了重裝重甲的鋼鐵洪流。

此時,漢帝國的武士已經可以輕鬆吊打匈奴騎兵,甚至有“一漢打五胡”之說。漢家士兵追亡逐北,而匈奴人則要在草原上艱難謀生。

正面對決,匈奴人只有挨打的份。覬覦中原?只能是夢想。

而“十三將士歸玉門”的故事,足以說明漢與匈奴之間的差距:

公元75年,北匈奴單於派兩萬精兵,攻打僅數百人駐守的西域都護府,而此地由東漢戰神耿弁的孫子——耿恭守護。雖然兵力相差懸殊,但是兩萬匈奴精兵卻久攻不下:都護府巋然不動,漢家旗幟烈烈不倒。

直到將近1年之後,東漢援兵,橫越天山,擊潰匈奴。耿恭部隊,用生命書寫了“不為大漢恥”的真義。

此後,即便在東漢末年最為混亂的時代,也是魏、蜀、吳三家唱戲,沒有匈奴人什麽事:神仙打架,你看得懂嗎?

如果不是西晉八王之亂,司馬家邀請胡人雇傭軍,順帶把匈奴人請進來,中華文明的歷史上,可能再沒有匈奴的蹤跡。

西歐:“上帝之鞭”

另一邊,我們反觀公元5世紀的羅馬帝國,則在接受“上帝之鞭”阿提拉的拷問。

公元5世紀,匈人首領阿提拉強勢崛起,他先後征服並號令了東哥特人、勃艮第人等部落,此後他又開始了對整個歐洲大陸的敲打:

先是率領軍隊兩次入侵巴爾乾半島,包圍君士坦丁堡;又遠征至高盧奧爾良地區,最後與西羅馬帝國決戰於沙隆。

公元452年,阿提拉又鋒芒直指意大利,攻陷了西羅馬帝國首都拉文納,西羅馬帝國名存實亡。

從公元448年到453年,匈人帝國在阿提拉的帶領下,在歐洲大陸四處征伐,幾乎半個歐洲都能見到匈人的鐵騎。倒霉的歐洲人,悲哀而無奈的稱阿提拉為“上帝之鞭”。

匈奴人與匈人

而實際上,被兩漢吊打的匈奴人與吊打西歐的匈人並不等同,上世紀九十年代,通過DNA技術分析,發現:

匈奴人是歐洲人和亞洲人的混血種族,其外貌長相應該介於兩者之間。

而入侵歐洲的匈人,則是純種的亞洲人種,而且他們有個獨有的奇怪習慣:纏頭。他們像古漢人纏腳一樣,緊緊的纏住額頭,形成一個“神奇”的尖腦門。

而且匈人出現之時,其科技程度完全不及硬剛大漢數百年的匈奴人,基本就是茹毛飲血的野人。

種種跡象說明,匈奴人與匈人其實是兩個種族。

不過,華夏世界最終發展形成了農耕文明為主導的東方文明,並始終保持著整體的統一;而西方文明則沒有形成絕對的優勢文明,並數次中斷。

千年以還,東漢、羅馬兩大帝國都已隨風而逝,但是華夏文明始終煥發勃勃生機,而每當民族危亡時刻,“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英雄,總會挺身而出,帶領我們的民族,走向複興,道統不絕。

反觀羅馬帝國,歷經興衰,走到公元5世紀,逐漸油盡燈枯,連羅馬使用的拉丁文都一度湮滅,而羅馬帝國的輝煌,徹底淪為歷史的傳說。昔日光榮的羅馬帝國、強大的羅馬軍團再未重現。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