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每日一味中醫藥材:茯苓——健脾調胃

茯苓氣味淡而滲,其性上行,生津液,開腠理,滋水源而下降,利小便,故張潔古謂其屬陽,浮而升,言其性也;東垣謂其為陽中之陰,降而下,言其功也。

——《本草綱目》茯苓篇

今天

給大家介紹一味中藥藥材

茯苓

伏苓在我國藥用有悠久的歷史,古人稱茯苓為「四時神葯」,因為它功效非常廣泛,不分四季,無論寒、溫、風、濕諸疾,都能發揮其獨特功效。

早在1700多年前《神農本草經》就把它列為上品。宋代《圖經本草》上載有關於茯苓酥的記載。古人因看到茯苓長在老松樹的根上,便以為它是鬆樹精華所化生的神奇之物,稱它為茯靈(茯苓)、茯神或松腴。

晉朝葛洪在他的《神仙傳》中就有「老松精氣化為茯苓」的說法。

康熙在童年時曾出天花,僥倖未有死亡,大病初癒後,脾胃不和,胃納欠佳,脾虛泄瀉,身體十分虛弱.

由於他在患天花期間多次口服湯藥,味苦難耐,現在再也不服苦藥了,這讓禦醫們束手無策.經人推薦江南有一名醫對小兒脾胃病有獨到醫術,禦醫們便很快將這位名醫請進皇宮.經過細心診斷之後,名醫隻開了一味中藥——茯苓.

而且必須是雲南產的地道藥材.炮製方法是研碎成粉,配蜂蜜製成精巧的點心,經常食用.康熙很喜歡吃這種香甜可口的點心,不久便止住泄瀉,胃口大開,身體日漸康復.

後來,宮廷禦廚又經過多次改進,增加配料,就形成了宮廷禦膳——茯苓糕.其原料主要是茯苓,配料為芝麻、白糖、蜂蜜、桂花等,風味別緻,香甜可口,又具有很好的保健功能.

《本草衍義》:"茯苓、茯神,行水之功多,益心脾不可闕也。"

《用藥心法》:"茯苓,淡能利竅,甘以助陽,除濕之聖葯也。味甘平補陽,益脾逐水,生津導氣。"

《湯液本草》:"茯苓,伐腎邪,小便多能止之,小便澀能利之,與車前子相似,雖利小便而不走氣。酒浸與光明硃砂同用,能秘真。"

《本草衍義補遺》:"茯苓,仲景利小便多用之,此治暴新病之要葯也,若陰虛者,恐未為宜。"

性味歸經

甘、淡,平。歸脾、心、腎經。

性能特點

本品甘淡滲利,性平不偏,併兼補虛,入脾、腎、心經。 既滲濕利水,又健脾寧心,凡水濕、停飲,無論寒熱或兼否脾虛皆宜。

功效

利水滲濕,健脾,安神。

主治病證

(1)小便不利,水腫,痰飲。

(2)脾虛證,兼便溏或泄瀉者尤佳。

(3)心悸,失眠。

配伍

獲苓配豬芩:茯苓甘淡性平,功能利水滲濕、健脾;豬苓甘淡性平,功專利水滲濕。 兩葯合用,利水滲濕力強,善治水濕內盛或兼脾虛者。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 - 15g; 或入丸散。既往安神常以硃砂拌用,今則極少用,或配以茯苓膏服用。

免費諮詢微信

使用注意

本品甘淡滲利,故陰虛而無濕熱、虛寒滑精、氣虛下陷者慎服。

藥理

本品有利尿、增強機體免疫功能、調節胃腸功能、保肝、鎮靜、抗腫瘤、抗菌等作用。

藥方選錄

①治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乾,煩躁不得眠,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

豬苓十八銖(去皮),澤瀉一兩六銖,白朮十八銖,茯苓十八銖,桂枝半兩(去皮)。上五味,搗為散。以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傷寒論》五苓散)

②治小便多、滑數不禁:

白茯苓(去黑皮)、乾山藥(去皮,白礬水內湛過,慢火焙乾)。上二味,各等分,為細末。稀米飲調服之。(《儒門事親》)

③治水腫:

白水(凈)二錢,茯苓三錢,鬱李仁(杵)一錢五分。加生薑汁煎。(《不知醫必要》茯苓湯)

④治皮水,四肢腫,水氣在皮膚中,四肢聶聶動者:

防己三兩,黃耆三兩,桂枝三兩,茯苓六兩,甘草二兩。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金匱要略》防己茯苓湯)

⑤治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

茯苓四兩,桂枝,白朮各三兩,甘草二兩。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小便則利。(《金匱要略》苓桂術甘湯)

茯苓健脾膏的主要成分是山藥、山楂、白扁豆、黃精、雞內金、麥芽、砂仁、萊菔子、蓮子、當歸、茯苓、陳皮、薏苡仁、冰糖、蜂蜜等中醫藥材。

其中山楂、陳皮、萊菔子這三味都是消食理氣的良藥,跟其他成分彙集在一起後互相補遺,製成的膏滋對人體具有健脾、祛濕、益氣等諸多益處。

-END-

長按關注了解更多健康知識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