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國科幻產業元年:投資者信心重燃

編者按:《流浪地球》的火爆,也點燃了中國科幻產業的希望。一夜之間,中國科幻小說成為炙手可熱的文化IP,各路資本也紛紛出手。

一部科幻電影大獲成功,就代表著中國科幻產業也會一帆風順嗎?這不見得,因為中國科幻產業的各個鏈條,人才、作品、產品、資金都存在匱乏。

即使不是科幻迷,很多人都知道蜘蛛人、天行者盧克、史波克船長等國外科幻影視形象,但中國的科幻形象又有誰能說出一個?除了漫畫、小說、影視作品外,國外的科幻周邊產品與服務也同樣發達,甚至還有不少主題公園,而中國科幻產業在這些方面仍存在相當大的差距。

雖然科幻注定是一種小眾文化,但只有更多人了解和喜歡,中國科幻產業才能有生根發芽的土壤。所幸,《流浪地球》讓人們見識了中國科幻的魅力,在很多人心中種下了一顆種子。(李博)

本報記者 李果 成都報導

位於成都市人民南路上的《科幻世界》雜誌社看起來一點都不酷,甚至可以說老舊,唯一稱得上科幻元素的,或許是延伸到雜誌社走廊上盡頭的LED光帶。

與《流浪地球》的超高票房相比,這幾乎是當下中國科幻產業窘境的真實寫照。

除了在中國科幻文學金字塔尖的少數幾個人外,大部分中國科幻作家不能依靠寫作養活自己。在科幻電影票房市場中,2019年前長期被好萊塢影片佔據。就連《科幻世界》雜誌的發行量,也從過去逾40萬縮減至如今的10萬份左右。

但如今,《流浪地球》似乎將改寫一切。

根據南方科技大學科學與人類想象力研究中心《2018年中國科幻產業報告》,2017年我國科幻產業整體產值超過140億元,2018年上半年科幻產業產值已經接近100億元。

“2018年全年的產值可能突破200億元,而2019年由於《流浪地球》的推動,產值可能還會有更進一步的突破。”南方科技大學教授、科學與人類想象力研究中心主任吳岩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說。

19年,從2000元到40億元

2 月15日,農歷新年後的第一個工作周很快要結束了,但《科幻世界》副總編輯拉茲絲毫沒有休息時間,他不停地接待來訪者,接受各種採訪與谘詢。《流浪地球》的票房在這一天突破了33億元,也使得這本小眾雜誌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度。

19年前的2000年7月,劉慈欣的短篇小說《流浪地球》正是在《科幻世界》上發表。

在這期以紅色為主色調的封面上,《流浪地球》並不是主角。紅色的封面上,是一個身著民族服飾的女子騎著白馬,背景是怪異的科幻建築,這是為短篇故事《我想回桂林》的配圖。而《流浪地球》被放在封面的左下角,作為“銀河獎征文”推薦給讀者。

“當期是全文登載《流浪地球》,共2萬字,劉慈欣拿到的稿費是2000多元。”拉茲說,“幾乎是最高的稿費標準了。”

彼時,距離劉慈欣推出《三體》的首部作品還有6年時間。2000年的中國電影總票房僅有8.6億元。拉茲說,當時幾乎沒有人敢把科幻文學與上億元的電影票房聯繫起來。

此後,《流浪地球》獲科幻小說銀河獎特等獎,這是代表中國科幻領域的最高獎項。不過,隨著好萊塢科幻大片密集登陸中國市場,這部小說和其代表的中國科幻產業一樣,卻像匣中之玉,等待重新被發掘。

這一等,就是19年。

隨著電影《流浪地球》在2019年春節期間的票房連續高漲,中國科幻產業前所未有地受到了來自地方政府、投資方、媒體及大眾的關注,2019年也被稱為“中國科幻產業的元年”。

元年,代表著一個時代的起步。四川省科協副主席黃競躍說:“中國科幻走到今天,能有如此大的關注度,太不容易了。”

“太不容易”的背後是,歷經幾代科幻作家的堅守,以及《科幻世界》從幾乎停刊的風波中重整並復甦。

黃競躍認為,《流浪地球》的火爆,說明我們有科幻產業的市場消費需求,但是在《流浪地球》之前,中國的科幻消費還不是大眾化的消費類型。而從目前的票房看,《流浪地球》基本做到了對大眾消費的引爆。

目前,《科幻世界》雜誌的發行量每期10萬冊,而電影票房已經突破40億元,如果以50元的票價粗略計算,約有8000萬人次通過觀看這部電影了解了中國的科幻文學,這是單依靠文字無法實現的跨越。

“要實現這個跨越,不是一天兩天的工夫。中國電影工業做科幻電影拍攝、特效起步很晚,不像好萊塢特效公司一大群,已經形成了一個產業體系。”黃競躍說。

眼下,《流浪地球》的熱度還在延續,已知的是2019年將有7部科幻電影上映。劉慈欣的兩部作品《球狀閃電》、《超新星紀元》,以及郝景芳的《北京折疊》都已公布了備案公示,或將在2020年前後上映。

在《流浪地球》登陸院線的同時,其圖書也同時出版。拉茲說,10天時間有2萬冊的銷量,這在科幻領域是很高的。

但是,《流浪地球》真正能夠使得中國科幻獲得持續關注嗎?最能夠直接體現的,或許是《科幻世界》雜誌的訂閱量提高。拉茲說,由於出版周期的關係,這一情況最快可能要等到3月份才知道。

19年後,隨著電影《流浪地球》的票房突破40億元,刊有小說《流浪地球》的這期原價5元的《科幻世界》,在國內舊書網上的售價已達到588元。

5天,6.89萬人參與的眾籌

電影《流浪地球》帶火的,不僅是票房。

785.4958萬元,這是賽凡科創空間推出《流浪地球》周邊產品眾籌項目5天后,獲得的籌款金額。

賽凡科創空間創始人孫悅本來預計的是,這次眾籌最高能募集到兩三百萬元。之所以做這樣的預估,是由於過去幾年在做劉慈欣的另一部作品《三體》的眾籌時,累計也僅有幾百萬元的收入。

“畢竟喜歡科幻周邊產品的買家,都是科幻粉絲居多,而這在過去實屬小眾圈子。”孫悅說。

拉茲也發現,與美國的科幻電影收入構成相比,中國主要來自票房收入,科幻周邊產品的銷售幾乎為零,而美國則更多依靠周邊產品帶來持續的收入。

《流浪地球》似乎第一次改變了這一狀況。

“這次眾籌開始後的第4分鐘,已經達到30萬元,24小時後增長到300多萬元,還沒等到第3天已經突破700萬元。”孫悅說,“由於周邊產品的製作需要一定時期,所以在幾次增檔後已經決定不再增加。”

截至2月21日16時,6.89萬人參與了這次眾籌活動,每人所認籌的金額從28元、38元、42元、48元、58元,到最高的1988元和2488元,而獲得的周邊產品也從一枚有《流浪地球》徽標的黃銅書簽,到一台仿真度極高的運載車模型不等。

“今年或許就主要依靠銷售《流浪地球》的周邊產品。”孫悅說。但作為中國科幻產業鏈下遊的一環,未來要想真正保持穩定的發展,其面臨的困難,也許正是這個龐大產業需要面臨的困難。

首先是盜版的問題。“可能我們還在跟版權方談周邊產品的開發,盜版商都已經開始賣貨了。”孫悅說,“《流浪地球》票房大賣後,主創人員沒時間慶祝,而是花了很多精力用來打擊盜版,在周邊產品開發上也是如此。”

其次是科幻周邊產品視覺化的問題。目前,國內的科幻作品大部分為文學作品,要想開發周邊產品,涉及到將文字以視覺化方式轉換,但這是一個非常大的難點。孫悅說,當時做《三體》周邊開發時所遇到的困難,就是沒有視覺化的形象,都是自己去一步步設計。

至今,中國的科幻文學作品中,尚未出現有較大影響力的人物IP。這些問題背後,是國內科幻產業鏈的成熟度較低。如果不能對一部優秀的科幻作品進行深度開發,將製約下遊的周邊衍生產品開發及二次設計。

中國科幻之都,究竟花落誰家

孫悅是山東人,上大學前就一直在看《科幻世界》。當時考到四川大學,也是因為這本雜誌,他覺得成都是科幻迷的寶地。

四川省科協副主席、科普作家協會理事長吳顯奎的看法也類似,他認為四川是中國地理上的凹地,卻是中國科幻的高地。

如今,四川的想法是,如何守住這塊高地。隨著《流浪地球》的熱映,不少有實力的城市也開始覬覦這塊高地了。

早在2017年底舉行的中國科幻大會上,四川便提出建設一座“中國科幻城”的想法。根據初步規劃,這個項目選址在成都市高新區空港新城,以用1400畝土地的規劃,建設科普科幻影視基地、中國科博場館研究設計中心、科普科幻傳媒基地、科幻文博館、科幻文創孵化園、科幻創意教育園區、科幻世界樂園等九大區域。

此後,關於“中國科幻城”的項目進展再未見於報端。黃競躍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稱,“其實項目一直在推進,前期沒有太多的消息,是因為有很多工作需要推進,如與投資人的談判,項目的規劃設計等。”

業內人士認為,目前各個城市都各有優勢,究竟中國的科幻之都會是哪一座城市,尚無定論。

根據《2018年中國科幻產業報告》,國內開展科幻活動最多的地區分別是:北京、四川、上海和廣東的佔比最高,佔全國科幻活動的比重分別是20%、17%、13%、9%。其中,除兩個直轄市外,四川地區主要是成都,廣東則為深圳。

2017年中國科幻大會在成都東郊音樂公園舉行,兩天半有12.5萬人次參與,這一觀眾流量是其他地方無法企及的。同時,成都還有《科幻世界》雜誌社主辦的國內科幻文學領域的最高賽事科幻銀河獎,2019年已經是第三十屆,從中培養了大批科幻作家和科幻文學愛好者。

“從成都範圍內走出了很多科幻類的從業者,溢出效應已經顯現。”拉茲說,四川大學的科幻協會走出了5-6個全國知名的科幻作家。

黃競躍認為,成都本身就是一個科幻聚集地,成都的高校有大量的科幻迷。目前成都地區正式在校內注冊的科幻迷協會有7個,每屆人數總計都有上千人,這表明無論是高校或社會的科幻活動,參與人數都是全國第一的。

2月20日,“科幻大片《流浪地球》與四川科幻產業發展研討會”在成都舉行,幾乎全四川與科幻產業相關的政府機構、企業和科幻作家都參加了這次研討會。研討會的一個核心命題就是,四川作為中國科幻創作高地,如何發揮優勢、乘勢而上。

科幻世界雜誌社社長劉成樹建議,盡快形成四川科幻產業報告,給政府提供思路,做好頂層設計,爭取發展戰略和政策支持。

2017年12月,中國第一家專門以科幻和想象力的腦認知、科技前沿的探索為主的研究機構,科學與人類想象力中心在深圳南方科技大學宣布成立。同時,南方科技大學還把與科幻相關的課程納入選修課。

2018年在深圳舉行的中國科幻大會上,啟動成立了銀河科幻聯盟,以及80所高校科幻社團共同組成高校科幻聯盟。其中,高校科幻聯盟將設立聯盟獎勵基金,每年扶持10個高校科幻項目。

位於深圳的“科學與幻想成長基金”,是國內少有的致力於科幻產業發展的公益基金。以培養科幻領域的新人為目標,該基金會截至目前已經舉辦了多屆“晨星”科幻美術大賽和“晨星”科幻文學大賽。

“深圳的優勢在於科技企業多,因此科技工作者數量龐大,從我國科幻作家的群體畫像看,大部分都是擁有科技工作經驗的。”孫悅說。

上海的優勢在於高校多,閱讀的氛圍好。北京是全國要素資源的匯集地,有大量的影視公司、編劇團隊、投資方,這是更加接近科幻工業的關鍵。

南方科技大學教授、科學與人類想象力研究中心主任吳岩表示,無論哪一座城市成為中國科幻之都,幾點要素均不可缺少。第一是有吸引力的扶持政策,如產業政策、人才吸引政策;第二是這座城市具備科幻產業發展的基礎,其中包括文化基礎、技術基礎、人才基礎等;第三是地方高校教育中開設與科幻有關的課程。

“中國爭奪科幻之都的城市還是太少了。”拉茲認為,重慶、西安等都有很多人才。中國這麽大的市場、這麽多的人才,應該有更多的城市加入到這一個競爭中來,這樣中國的科幻產業才有更好的發展。

“匱乏”之問, 中國科幻產業如何進化

河森堡在其暢銷書《進擊的智人》中說,匱乏推動了人類實現進化,如食物的匱乏,使得人類直立行走,以獲取更多的食物。

如何解決科幻產業各個鏈條上的“匱乏”,是很長一段時期中國科幻產業發展所不得不面臨的問題。

首先是科幻作家的匱乏。在一次科幻迷的聚會上,有位著名的科幻作家被問及中國頂尖的科幻作家有多少人時說,大概可以用一部電梯裝滿,如果這部電梯出事,中國科幻基本就全完了。

除了頂尖的科幻作家尚能以科幻寫作為生外,國內大多數科幻作家僅依靠業餘時間完成科幻創作。一項統計結果顯示,中國每千萬人口中僅有1.5名科幻作家,而日本的這項比例是38名,美國更是達到56名。

“中國的科幻文學發表平台偏少,版權保護不到位,閱讀人群數量少,都是導致我們不能以此為生的因素。”一位要求匿名的青年科幻作家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稱,不能總指望作品都被電影公司買下版權、拍成電影獲得收入。

科學與幻想成長基金會主任助理張紅州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為了激發年輕科幻作家的寫作熱情,深圳市政府的文化活動專項資金每年對該基金都撥款100萬元,用於資助在科幻文學、美術方面的優秀者,鼓勵其繼續創作。

該基金每年舉行的科幻文學大賽,參與人數在500-600人之間,主要的參與人員是大學生以及持續寫作多年的科幻文學愛好者。

“寫作科幻小說需要有科技理論支撐和文學基礎。”張紅州說,科幻寫作門檻高,要真正進入這一行並不容易。

《中國科幻產業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6月,在中國科幻產業的產值中,僅有6%是閱讀市場所貢獻,而通過引進科幻電影所實現的票房產值佔比高達72%。

吳岩認為,這樣的比例是合理的,轉型期的科幻市場將不再以文學閱讀為主。上世紀70年代後,科幻產業已經逐漸過渡到以電影市場為主的結構。

這就是說,電影已經成為大眾接觸科幻的重要途徑。上述《報告》顯示,2018年上半年,國內科幻電影整體票房為95.06億元,其中國產影片票房為8.9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有20%左右的增長。

但是,將科幻文學改編為科幻電影,同樣存在編劇人才的匱乏。

拉茲認為,一個作品能否拍成電影,和拍攝的團隊有關係。國外的優秀科幻作品如《沙丘》、《安德的遊戲》,拍成電影效果都不好。科幻文學作品和電影之間的轉換,需要一批優秀的編劇和製片,但中國既懂科幻文學又懂編劇的人實在太少。

吳顯奎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說,由於宮廷劇盛行的原因,大量的編劇將精力與熱情投入到宮廷劇的創作之中,也這是導致科幻編劇人才匱乏的原因之一。

除了對科幻文學和美術人才進行扶持外,下一步“科學與幻想成長基金”也將考慮培養科幻編劇。

在國內的高校中,南方科技大學已經開始嘗試通過選修課的方式,培養學生們的科幻創作熱情。這門被稱為科幻創作的課程,由南科大人文中心講師、著名科幻作家、物理學博士劉洋主講。開設本課程的目的在於通過講座、觀摩分析、技巧講解、模仿和討論等環節,使學生初步學會科幻劇本和小說的創作方法,並通過大量寫作鍛煉完成比較成熟的作品。

在《流浪地球》票房貢獻之外,另一個貢獻則是通過幾年的拍攝,將一部分“匱乏”的中國科幻產業鏈條豐富了起來。

2018年10月,郭帆在他的電影工作室內搞了一個小範圍的《流浪地球》看片會,孫悅是受邀者之一。

“當時的影片幾乎沒有進行後期電腦特效加工,但從故事的完整性,以及場景的展現來說,我覺得一定能火。”孫悅說。

孫悅所說的“故事完整性”,是指《流浪地球》通過幾年的拍攝,積累和建立起了一個完整的中國科幻拍攝體系。更重要的是,在這個體系之內,從編劇、拍攝以及後期製作,大部分均由中國團隊完成。

黃競躍將這個體系的構建,看作是中國科幻電影縮小與好萊塢科幻電影差距的“跨越性一步”。

在編劇層面,電影《流浪地球》的整個故事構架,其實僅在原著中有數百字的篇幅。但最終通過編劇的解構與重塑,形成了完整的故事鏈條。

而在拍攝方面,青島東方影都幾乎承擔了所有的實景拍攝工作,這裡不僅誕生了《流浪地球》,好萊塢影片《環太平洋2》也是在這裡拍攝,被認為是有望成為中國科幻電影的“基地”之一。

《流浪地球》的後期特效團隊包括MORE VFX 、橙視覺ORANGE、DEXTER、PIXOMONDO。其中,前兩家公司為中國特效團隊,承擔了75%的特效製作。

“原來我們認為中國缺乏特效技術實力,但相信通過《流浪地球》的製作後,中國公司會積累大量的經驗。”黃競躍表示。

科普科幻作家董仁威希望近幾年能夠多出產幾部大製作的科幻電影,同時鼓勵各種小成本電影百花齊放,共同保持科幻影視的熱度。

“過去推動科幻IP轉化難度很大,成效甚微。而今,投資者對於科幻電影的態度有了明顯轉變,這對科幻產業是重大利好。”董仁威說。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