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陸遊:富貴苟求終近禍,汝曹切勿墜家風

說起陸遊,總覺得他金戈鐵馬,熱血男兒。

還有他和前妻唐琬的愛情故事,淒美無奈。

很少有人知道,陸遊在教育子女上,也頗有心得。

大家都熟悉那首婦《示兒》,響遏行雲、氣壯山河,是他臨終前為孩子所作。

《示兒》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其實,陸遊一生給孩子寫了100多首詩,時常告誡子女要於國有用,於家盡責,於義無暇,於德不虧。

他在四十多歲時寫下第一則家訓,一直到八十餘歲,經過多次修改補充,完成了26則《放翁家訓》。

他以至誠的慈父之心,以身作則,諄諄教誨。

告訴我們,家風,才是最珍貴的不動產。

01 、讀書,最簡單的修身之法

陸遊出身藏書世家,他自幼聰敏,十二歲便能作詩文。

讀書守素業,蟬聯二百年。

讀書是陸家的傳統,陸遊自己就有“夜讀”的習慣,他常常“挑燈夜讀書,油涸亦未已”,到廢寢忘食的地步也不稀奇。

他一生好學不倦,71歲將自己的書房取名為“老學庵”,意為活到老,學到老。

他自己用功苦讀,也立志讓孩子成為博學之人。

《五更讀書示子》

近村遠村雞續鳴,大星已高天未明。

床頭瓦檠燈煜爚,老夫凍坐書縱橫。

他告訴孩子們,人就應當趁著年少勤奮讀書,不能虛度光陰。

年輕的時候肯下苦功夫,假以時日才能有所得,到年老時再去品,底蘊便越發不同。

《示兒》

人生百病有已時,獨有書癖不可醫。

願兒力耕足衣食,讀書萬卷真何益!

當然,讀書並不是全部。

最小的兒子陸子聿二十一歲那年,陸遊給他寫下了那首著名的讀書寄語,被後世廣泛引用。

《冬夜讀書示子聿》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書中雖有大千世界,但書本中的知識終究淺薄,讀書最要緊的是學以致用,字字微言要力行。

好的家風,一定有讀書的傳統。

與書為伴,便是精神富足之源,可以修身養性,安貧樂道。

不管罷官還是複官,不管清苦還是富有,都能耐得住寂寞,受得住本心。

02 氣節,最基本的做人準則

陸遊生活的年代正值金兵南侵,中原大片國土淪陷。

他憂國憂民、心急如焚,對朝中以秦檜為代表的投降派恨之入骨。

他時常告誡子女:學習古人的高風亮節,不媚權貴,正直無私,時刻想著報效祖國。

即使做一個老百姓,與那些高官顯爵相比,也是無愧的。

他要求子女時常檢討自己,有錯必改,人不可能生來即賢,看到別人有好的行為,要主動自覺地學習。

聞義貴能徙,見賢思與齊。

做人如此,做官更是這樣。

二兒子陸子龍要到吉州去任地方官,陸遊特意寫了一首長達52句的詩來為兒子送行。

《送子龍赴吉州掾》

汝為吉州吏,但飲吉州水。

一錢亦分明,誰能肆饞毀?

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官,做個君子,公正細心,勤儉廉直,報國恤民。

相從勉講學,事業在積累。

仁義本何常,蹈之則君子。

陸遊極為看重做人的氣節與風骨,就算窮困而死,也決不改變自己的初衷和堅強的意志。

晚年時,回憶起曾經受誣罷官的事,告誡兒子生活再窮,也要保持讀書人的節操:

《示兒》

前年還東時,指心誓江水。

亦知食不足,但有餓而死。

正所謂:“吾儕窮死從來事,敢變胸中百煉剛。”

氣節,是做事的基石,是做人的脊梁,是家風中最重要的一環。

人活著,總有比生命和財富更重要的東西。

人不愛國,何以愛家,人不愛家,何以愛人?

君子之道,莫過如是。

03 謙恭,最基本的處世之道

陸遊一生顛沛流離,壯志未酬,數十載的生活困苦,並沒有打敗心中的堅持。

他為官時,為民請命,公正廉潔。

他被罷黜時,安貧樂道,又從未忘記自己的理想。

他希望孩子們像他一樣,謙恭有禮,寬容謹慎,不要被欲望左右自己的心。

提到節儉,陸遊說勤勞節儉、為官清廉是美德,陸家雖是世家顯族,但自己所憂慮的正是子弟的奢侈。

天下之事,常成於困約,而敗於奢靡。

——《放翁家訓》

提到貪欲,陸遊認為這是一般人都有的毛病,人之常情就是羨慕自己沒有的東西,而不珍惜自己已有的。

人都有劣根,有些人之本性的事情無可厚非,如果深入去思考,其實做到不被困擾並不難。

但念此物若我有之,竟亦何用?使人歆豔,於我何補?如是思之,貪求自息。

——《放翁家訓》

說到尊重,陸遊告誡子孫不要以地位高低去看人之高低,不論對自己還是對別人,都不要區別對待。

即使做了高官,也要懂得尊重別人。無論身處怎樣的境地,都要保持恭遜。

人士有吾輩行同者,雖位有貴賤,交有厚薄,汝輩見之,當極恭遜。已雖高官,亦當力請居其下。

——《放翁家訓》

談到和人交往,陸遊稱自己一生沒有害過人,而害他的人其情狀大多可以原諒,遇到事情,不要與人過多計較,遇到利益矛盾的衝突,便避開。

假使自己有錯,應學會放下。做人不能有害人之心,對於害自己的人,盡力避讓。

吾生平未嘗害人。人之害吾者,或出忌嫉,或偶不相知,或以為利,其情多可諒,不必以為怨,謹避之,可也。若中吾過者,尤當置之。

——《放翁家訓》

謙恭、節儉的家風,引導著子女節製欲望,追求精神的富養。

它使人明白,人的幸福來自於內在,並非向外所求。

精神的充盈,遠遠大於物質的虛榮。

04 家風,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好家風的傳承,往往經歷幾代人的呵護與打磨。

陸家在唐代“為輔相者”就有六人,“廉直忠孝,世載令聞”,到了五代,因不願“事偽國”而棄官東徙,淪為平民。

即便為百姓,陸家也是“孝悌行於家,忠信著於鄉,家法凜然,久而弗改”。

宋朝建立以後,陸家“百餘年間,文儒繼出,有公有卿”。

然而,這樣一個顯貴之家,卻始終保持著清廉樸素的家風。

陸遊的高祖陸軫出入朝廷四十多年,但一生沒有超出日常用度之外的財產;陸遊的祖父陸佃,官至尚書左丞,可生活極其簡樸。

陸遊也是如此。

他深知,言傳不如身教,他嚴於律己,身體力行。

《示子孫》

為貧出仕退為農,二百年來世世同。

富貴苟求終近禍,汝曹切勿墜家風。

陸遊並不求孩子們成為達官顯貴,但求品德無缺,將家風延續下去。

在他的教導下,孩子們個個都知書達禮,深明大義,雖然沒有像父親那樣出色,但都做到了廉直忠孝。

幾個出仕的兒子都是清官,尤其是長子子虞。

他在淮西做官時,清正廉潔,頗有政聲,故任滿離職,百姓挽留,州郡長官上表朝廷,讚揚其政績。

孫子輩則都是愛國之士,其中玄孫陸天騏在崖山戰鬥中寧死不向元兵屈服,選擇投海自盡,可謂錚錚鐵骨。

什麽是好的家風?

陸遊給了我們答案。

不在於物質上有多麽富裕,而在於世代傳承的氣質沉澱,對精神豐盈的不懈追求,以及立身處世的底氣與品格。

它看不見,摸不到,卻滲到家族每一個後代的骨血中,成為家族成員之間的精神紐帶,甚至成為他們的性格乃至命運的一部分。

陸遊雖未給孩子們留下萬傾家產,但卻給他們留下了最寶貴的精神命脈。

文丨國粹君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侵刪!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