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從31歲乾到48歲,從財務做到CEO 出趟差卻發現自己遭罷免

曾幾何時,提到手機,蘋果、三星是海外品牌的象徵,而國產品牌能與其一較高下的,就只有“中華酷聯”了(中興、華為、酷派、聯想)。

但是隨著小米、vivo、OPPO等廠商的崛起,曾經的“中華酷聯”裡,只剩華為還在獨自前行,其余三家則早已掉隊。

曾經名列“中華酷聯”之一的酷派,已經不複當年輝煌,在陷入持續虧損、被追債的窘境後,不得不開展自救。2018年1月初,在蔣超的帶領下,酷派的戰略方向調整為人工智能,並將運營總部和研發總部逐步“美國化”,致力發展海外市場,而中國則主要作為製造基地存在。據了解,如今酷派美國市場的營收已經佔到了酷派的90%。

但就在酷派開拓美國市場的關鍵時刻,蔣超卻突然被酷派“掃地出門”了,令人詫異的是,僅僅一周前,蔣超還在美國舉辦的CES 2019展會上為酷派積極發聲。

記者注意到,蔣超於2002年就加入了酷派,當時他只有31歲,而如今,他已經48歲,年近半百。

蔣超被突然罷免

1月13日晚間,酷派集團發布公告稱,公司已於2019年1月11日召開董事會會議。出席董事會會議的董事審議並通過(其中包括)以下決議:

罷免蔣超於公司及其附屬公司的所有職務,包括但不限於彼於公司擔任執行董事、副主席、行政總裁及所有董事委員會角色職務。終止所有相關服務合約及雇傭合約。

與此同時,酷派董事會重選梁兆基為執行董事,並以74.92%的讚成票通過。截至公告日,酷派的執行董事為梁兆基、林霆峰和梁銳。

記者注意到,在12月10日酷派發布的代表委任表中列示了多項普通決議案,其中有一項還是“重選蔣超為執行董事”。

圖片來源:公司公告截圖

其實就在CES期間,蔣超仍在朋友圈為酷派的產品進行宣傳。並且,他在美國拉斯維加斯接受媒體採訪時還表示,相比較於美國的成熟市場,中國國內市場的價格競爭、頂層固化已經讓諸如酷派及其他小型廠商難以存活,“國內基本都活不下去了,幾年內我們是都不會考慮了,堅持扎根美國”

對於酷派1月13日突然的人事變動原因,記者於1月14日上午在社交媒體微信上採訪了蔣超,不過截至發稿時,尚未收到回應。但據第一財經報導,對於此次人事調整,蔣超表示,並不清楚(接任者的資訊),但感謝(這段時間以來)外界對他的支持。

未來要成為美國化公司

公開資料顯示,蔣超已在酷派集團任職多年。他於2002年加入酷派,早前曾任酷派財務總監兼副總裁,並於2018年2月被酷派集團委任為CEO。在接手時,酷派不僅面臨持續虧損,而且此前還被多家銀行追債。

近幾年,酷派的財務狀況一直處於持續虧損中。2016年酷派集團的巨虧同時也是公司近5年來的首虧。從2015年的大幅增長到2016年的巨虧,再到2017年全年的繼續虧損,兩年多的時間,酷派經營狀況出現了顛覆性的逆轉。

酷派2018年財報中蔣超的簡歷

為了自救,擁有財務背景的蔣超在處理酷派的資金危機時也十分有“財務作風”。根據酷派2018年12月5日延期公布的2017年末期業績公告顯示,酷派已采取若乾措施減緩流動資金壓力及改善集團的財務狀況,包括但不限於積極與銀行磋商,以確保集團銀行貸款於到期時獲重續,償還到期負債。

但截至目前,酷派仍未發布公司2018年的任何財務數據。但從目前披露的資訊看,公司財務狀況仍不樂觀。比如,2018年7月23日晚間,酷派集團發布公告稱,截至2018年6月30日的前6個月,集團的主營業務仍為開發銷售智能手機。根據公司管理账目,報告期內集團錄得智能手機銷售收入同比大幅下降。

對於收入下降的原因,酷派集團解釋稱,主要系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競爭激烈,中國及東南亞市場銷售持續下滑,集團為縮減虧損,放棄部分能帶來收入但可能導致虧損的產品;美國銷售持續上升,但上半年銷售貢獻及增長速度有限。

不僅如此,蔣超還開啟了大刀闊斧的轉型之路。首先,陸續關閉酷派在中國的業務,隻保留了核心的研發團隊,並將在印度和中國台北開展一部分研發業務;其次,重組美國團隊,目前酷派的美國管理層團隊來自阿爾卡特和三星美國,而酷派美國市場的營收已經佔到了酷派的90%。

對於未來,蔣超透露:“酷派不僅僅實現了團隊的美國本土化,還準備讓美國基金進來,和管理團隊的總持股比例超過51%以實現絕對控股,成為一家真正的美國化的公司。”

記者 |王晶編輯|文多 孫志成

|每日經濟新聞nbdnews原創文章|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摘編、複製及鏡像等使用

如需轉載請向本公眾號後台申請並獲得授權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