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鳳舞大唐:長孫皇后靠什麽助力李世民實現了貞觀之治?

撰文/趙立波

長孫皇后作為李世民最大的襄助者,在大唐帝國的關鍵時刻均發揮了巨大的隱形作用。許多諫言是外人難以進諫的,長孫皇后靠著女人的賢惠和識大體對李世民進行長期勸諫,緩衝了多次君臣矛盾。根據史書記載,長孫皇后的祖先為北魏拓拔氏,屬鮮卑族人,經過南北朝民族大融合,已經漢化。父親長孫晟,字季,“涉書史,趫鷙曉兵,仕隋為右驍衛將軍。”《新唐書》長孫皇后精通文史,很可能與她父親有關。她十三歲“嬪於太宗”(其時李世民為十七歲),直到貞觀十年(公元636年) 她三十六歲去世時為止,一直和李世民生活在一起。她死後,葬於昭陵。唐太宗親著表序,刊鐫陵左。

長孫氏雖貴為皇后,但卻是一位很有風度的女政治家。唐初,太宗常把朝中之事告訴她,征詢她的意見。她卻說:“妾以婦人,豈敢豫聞政事?”不參與政事,只是對李世民的情緒和極端處理問題時給予勸說,這種作用是其他人不能代替的。

長孫皇后不僅能規勸唐太宗納諫,她自己也經常直接進諫並且講究策略。唐太宗有一匹心愛的駿馬,突然得暴病死亡,他惱怒地要殺掉養馬官人。長孫皇后就以歷史為借鑒勸說他不能這樣做。說,“昔日齊景公也曾因為心愛的戰馬病死,要殺養馬人,齊大夫晏嬰便為養馬人列出三條罪狀,你為了養馬而被殺頭,這是你的第一條罪,你使國君因為馬死而殺人,老百姓知道了這件事,必然怨恨我們的國君,這是你的第二條罪,各國諸侯如果知道此事,必然輕視齊國,這是你的第三條罪。齊景公經晏嬰這麽一說,恍然大悟,知道自己不對,就赦免了養馬人。接著長孫皇后意味深長的說:陛下熟讀古書,這個故事你也知道,今天怎麽忘記了呵!” (《貞觀政要》卷二)把唐太宗說得連連點頭稱是。每當唐太宗盛怒之下斥責宮人時,長孫皇后總是千方百計地加以排解,有時也順著唐太宗把宮人暫時關押起來,等到怒消之後,又慢慢為她們說情。由於長孫皇后的得當處理,官中很少濫用刑罰。每逢妃嬪或宮女有病,她都親自到病床前探視慰問,並送藥治療,因而官中上下無不愛戴她。

長孫皇后還經常提醒唐太宗對大臣要看他們一貫地表現,不要因一時一事失誤,就大加懲罰,棄之不用。房玄齡曾經幫助李世民奪取皇位,跟隨他南征北戰,為李唐王朝立下顯赫功勞,貞觀初年擔任宰相,忠心耿耿地幫助他治理國家,可是後來唐太宗對他不信任了,並罷免了他的宰相職務。長孫皇后在生命垂危之時,還念念不忘保護開國功臣,她對唐太宗說:“ 玄齡跟隨你多年,辦事小心謹慎,奇謀秘計,從來沒有洩露過,若無大過,千萬不要棄之不用。”她還再三囑托唐太宗要“親近賢良,疏遠小人,采納忠諫,屏棄讒侫,節省勞役,禁止遊獵。如果做到了這些,我雖死了,也沒有什麽遺恨了。”(見《資治通鑒》卷194)這些至理名言,讀起來感人肺腑。她死後不久,唐太宗就把房玄齡召回,恢復了他原來的官職。又對群臣說,“朕開直言之路,以利國也,而比來上封事者多訐人細事,自今複有為是者,聯當以讒人罪之。”(《資治通鑒》卷194 )

長孫皇后身為一國女主,正位中宮,並沒有因此而驕侈淫佚,而是要求自己和兒女們,生活上力求儉樸。皇太子李承乾的乳母常常對她說,東宮用具少,要求增添,都被她加以拒絕,並對乳母說:“當太子的人,怕就怕在德不立,名不揚,何愁沒有器具使用。”她對自已的親屬同樣要求較嚴。在封建社會裡,一女入宮被立為後妃,就舉族顯貴,父兄弟侄頃刻平步青雲,紫袍玉笏,高官厚祿,參與朝廷機要,享不盡的榮華富貴,甚至形成外戚擅朝專權的局面,歷史上這樣的事例舉不勝舉。可是,長孫皇后卻沒有這樣做,她堅決反對自己的親屬身居顯位,參與朝政,多次勸阻唐太宗封自己的兄長為宰相。長孫無忌是她一母同胞的哥哥,最為唐太宗所寵信。

《 資治通鑒》卷192寫道:“無忌與上為布衣交。加以外戚,有佐命功,上委以腹心,其禮遇群臣莫及。”唐太宗登上皇帝寶座後,幾次提名讓長孫無忌當宰相,長孫皇后都不同意,她對唐太宗說:我“備位椒房,家之貴寵極矣。誠不願兄弟複執國政。呂、霍、上官可為切骨之戒,幸陛下矜察。”唐太宗沒有接受長孫皇后的意見,終於任命長孫無忌為尚書右仆射。第二年,有人說他權寵過盛,唐太宗聽到後非常不高興,把滿朝百官召集起來,當眾宣布:“聯諸子皆幼, 視無忌如子,非他人所能問也”。由於長孫皇后兄妹堅決要求辭職不乾,才免強罷去相位。但是到貞觀七年,又擢為司空,並宣稱:“吾為官擇人, 惟才是與,苟或不才,雖親不用,襄邑王神符是也,如有其才,雖仇不棄,魏征等是也。今日所舉,非私親也。(《資治通鑒》谘194 )結果誰也不敢再反對了。

自幼飽讀史書,熟悉歷史的長孫皇后,從歷史上的經驗教訓深深地認識到,外戚臨朝專權的危害性與危險性。《漢書.外戚傳下》曾經指出:漢興,自諸呂擅權到王莽篡漢,“其保位全家者、 唯文、景、武帝太后及邛成後四人而已。至如史良娣、王悼後、許恭哀後身皆夭折不辜,而家依托舊恩,不敢縱恣,是以能全。其余大者夷滅,小者放流”。這些觸目驚心地歷史實事,長孫皇后深深地印在腦海中。她為她的家族著想,不止一次的要求唐太宗免去她哥哥的官職,以免歷史悲劇重演。當她生命垂危與唐太宗訣別時還沒有忘記這件事。她說:我“家以恩澤進, 無德而祿,易以取禍,無屬樞柄,以外成奉朝請足矣。“(《新唐書。後妃上》)

長孫皇后還有個可貴之處,就是她能帶頭遵守國家的王法。當她的病勢沉重時,皇太子李承乾對她說:“醫藥備盡, 今尊體不瘳,請奏赦囚徒並度人入道,冀蒙福祐。”長孫皇后卻對他說:“若修福可延,吾素非為惡者,若行善無效,何福可求?赦者,國之大事,佛、 道者上每示存異方之教耳,常恐為理體之弊,豈以吾一婦人而亂天下法,不能依汝言。”(《貞觀政要》卷八)李承乾一定要她答應,她卻斷然答道:如果你一定要這麽辦,我不如速死!李承乾無奈,又把這件事告訴了房玄齡。房玄齡立即請示唐太宗,希望他為了治好皇后的病,同意大赦囚犯。在一些人的要求下,唐太宗批準了房玄齡的請示報告。這當然是無稽之談了。由於長孫皇后的堅決反對,這場滑稽戲才被製止。由此看來,她確有點唯物主義思想。既不迷信鬼神、佛、道,又不靠鬼神保佑,這種思想在當時是很可貴的。

長孫皇后對儒家提倡的厚葬久喪也不讚成,她主張喪事儉辦,不要鋪張浪費。她臨終時對唐太宗說:我“生無益於時,死不可厚弊,願因山為壟,無起墳,無用棺槨,器以瓦木,約費送終”。(《新唐書.後妃上》)“兒女輩不必令來,見其悲衰,徒亂人意。”(《資治通鑒》卷194 )在一千多年前的封建社會裡,一個皇帝的妻子能有這種思想,是非常了不起。 長孫皇后僅僅活了三十六歲,在長孫皇后去世時,唐太宗悲慟萬分地說:“以其每能規諫,補朕之闕,今不複聞善言,是內失一良佐,以此令人哀耳!”(《舊唐書.後妃傳》。可以說,李世民的軍功章裡有長孫皇后的一半,當其過早離世後,李世民的情感世界陷入了巨大的孤獨。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