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如果項羽在三國裡,會是什麽水準?

作者:我方團隊張嶔

中國歷代“爭天下失敗者”裡,西楚霸王項羽,是個常叫歷史票友感歎“輸得很可惜”的人物。

這位“力能舉鼎”的武力強人,秦末起縱橫沙場八年,大小七十多戰“未嘗敗北”,幾乎打贏了一切面對面硬杠。卻在“老大哥”劉邦的軟硬兼施下“越贏越悲催”,最後終於在垓下陷入四面楚歌的絕地。臨終那一聲“此天亡我,非戰之罪也!”更叫多少後世“粉絲”虐心之餘,也生出“幸福猜想”:假如給項羽“換個環境”,放在其他亂世重頭再來,他還會輸得這麽悲壯嗎?比如放在“三國時代”?

不吹不黑的說,如果項羽及其“團隊”,真的“奮鬥在漢末三國時代”,他會是什麽水準?甚至能書寫什麽樣的傳奇?首先一個事實是,項羽的一項“必殺絕技”,也必然會在三國年間繼續“升級開掛”——騎兵快速奔襲。

說起項羽的強大,後人常津津樂道他“舉鼎”的武力,但比這更可怕的,卻是他“騎兵快速奔襲”的打法。他戰爭生涯裡的幾場經典傑作,全是靠這“殺招”打出來的:巨鹿之戰裡以騎兵切斷秦軍糧道,一口氣團滅四十萬秦軍主力。彭城之戰裡,在老窩彭城淪陷的危局下,項羽以三萬騎兵長途奔襲,隻一個上午,就把劉邦的五十六萬大軍殺得全線崩潰,打得這位未來的“漢高祖”狼狽逃竄,老爹老婆都做了階下囚。

甚至就是在垓下之戰的絕境裡,戰力爆發的項羽,依然以僅剩的上百騎兵“大呼馳下”,在漢軍的“十面埋伏”裡掀起快打旋風,以僅陣亡兩名騎兵的代價擊殺漢軍“數十百人”。臨敗亡前,還給劉邦狠狠扎了幾刀。這逆天場面,足見項羽登峰造極的騎兵戰能力。

而且必須說的是,項羽所處的“楚漢戰爭”年代,還是騎兵的“雛形”時代,就連戰場上的武器裝備,也以青銅器為主,鐵甲鐵兵器都罕見,騎兵的價值也就十分邊緣化。卻唯獨項羽大膽嘗試,在裝備有限的情況下,創造性的把騎兵打造成鋒銳尖刀。這一作戰理念,已遠遠甩開他所身處的時代。而放在四百多年後的三國時期,卻更可擁有廣闊舞台。

因為,也正是從漢朝開始,隨著冶鐵業的發展和軍工科技的發展,中國古代軍隊的裝備開始全面“鐵器化”,外加畜牧業的火熱和養馬技術的提升。騎兵的比例不但大大提高,裝備更一茬茬升級。一米多長的鐵製環首刀,取代了楚漢戰爭時代的銅劍,鐵甲更不再是貴族將軍們的專享,“當胸”“馬鎧”等防護裝備大量普及。騎兵,已是鋼鐵包裹的衝擊力量。

所以,在三國的戰場上,裝備精良的鐵騎,常是大規模野戰的勝負手。“奔襲”“夜襲”等戰術層出不窮。比如曹操夜襲袁紹烏巢糧庫,側翼突襲馬超,長途奔襲烏桓,都是三國“騎兵戰”的經典傑作。但相比之下,作為“騎兵奔襲戰”的鼻祖人物,項羽倘若掌握了這類精良騎兵,那必將機甲狂潮出更強大的力量。三國群雄逐鹿的戰場上,他那極其成熟的“騎兵衝擊”打法,很可能會繼續締造一次次殲滅戰神話。

甚至,比起四百多年前來,三國時代公認古代中國“軍工科技大爆炸”的時代,比起楚漢甚至兩漢來,三國時期冶鐵技術更強,“多層積疊鍛合法”的推廣,也令鋼鐵武器盔甲裝備,都可大量生產。就連作戰用的箭,也是清一色的鋼簇。另外“發石車”“連弩”等新裝備也應用於戰場上。對於項羽這樣一個戰術天才來說,這些“新裝備”,也將激發其“戰場靈感”,催動出一場場戰術革命。三國時代的幾位“梟雄”,誰碰上都要吃虧。

以這個意義說,天生為戰爭而生的項羽,真要“降臨”三國時代,也確是趕上好年頭,開啟又一場大殺四方的傳奇。那是不是可以說,項羽能夠改寫三國歷史,甚至一統天下呢?當然不是,因為項羽的毛病,“換”到三國時代,照樣各個都是坑。

比如項羽那眾所周知的“人才大派送”問題。項羽用人,其個人人格魅力極強,對他死心塌地的部下,那也是真死心塌地。可毛病也極大:首先是任人唯親,對給劉邦通風報信的項伯這類“實在親戚”,那是從頭到尾信到底。可對“亞父”范增和愛將鍾離眜等人,卻是各種提防,以至於漢軍一個“反間計”,就是齊齊中招。

這樣的用人風格,再好的人才也得寒心,人才流失也是常事兒。楚漢戰爭時,韓信陳平英布等“劉邦開國功臣”,早先都是“項羽團隊”的,都是被項羽“反智式”的用人,先後“白送”給了劉邦,換到三國時代,同時代的孫權曹操劉備,也都是擅長“禮賢下士”的主兒。項羽如果不改改他這老脾氣,不知還要給這幾位“白送多少嫁衣裳”。

與這同樣要命的,還有項羽另一毛病:隻管打仗不管建設。楚漢戰爭時代,打仗花樣百出的項羽,“搞建設”卻是滿頭蒙圈。早年剛起兵時,項羽的“畫風”就是“城下而屠之”。後來西進滅秦,也是走一路屠一路。反而是他的“老大哥”劉邦,卻最擅長安定地方發展生產。強大的後勤保障,也成了劉邦“反殺”項羽的重要原因。

換到三國時代,後勤建設的意義,那是更加重量級。三國時代軍工科技突飛猛進,戰爭成本大大上升。列強間的爭鋒,表面打的是戰略戰術,根子上打的是錢糧。就以最基本的糧食保障來說,曹魏從建安元年起,就進行大規模的民屯,十八年後又把“軍屯”推廣各地。這才“征伐四方,無運糧之勞”。東吳與蜀漢也在各地的領地上,推廣了大規模的屯田,另外還大規模興修水利,改善交通線路。這些“功課”對於項羽來說,基本“高難度”。

所以,如果項羽真的在三國時代“爭天下”,很有可能出現的情況,就是“糧草不濟”。三國時代不同於“楚漢戰爭”,不是幾仗就能決定勝敗的,相反打的是長期的相持。就算戰場上佔盡優勢,物資補給嚴重吃虧的項羽,也很難走太遠。

最為嚴重的,卻是項羽又一個公認短板:戰略眼光問題。當年項羽輸劉邦,槽點最滿滿的,就是他從頭到尾“跑偏”的戰略判斷力:打下鹹陽後,偏偏要遷回彭城,白白放棄關中平原要地。劉邦席卷關中時,他無視這威脅,反而先去“北擊田齊”,這才被劉邦鑽了空子。白熱化的滎陽爭奪戰,項羽在付出慘重代價拿下成皋後,卻被劉邦的偏師牽著鼻子走,導致成皋得而複失,韓信彭越等人形成反包圍,戰略態勢陷入被動,埋下垓下慘敗伏筆……

可以說,項羽在楚漢戰爭的每一步,都是“贏了戰術,輸了戰略”。路子走歪,贏再多也是死胡同。放在局勢更複雜,群雄並起的三國時代裡,項羽又能對戰局,有多少精確的判斷力?這答案,依然不樂觀。

不過相比之下,三國時代的這幾位英雄,特別是曹操、孫權、劉備這幾位,以戰略能力來說,都有不少缺點。比如曹操,就在劉備初取益州時猶豫不決,錯過了南下取益州的良機。孫權在與公孫淵的“合作”裡,也是昏招連連。劉備的“夷陵之戰”抉擇,更是親手改變了“隆中對”戰略。如果與項羽做對手,他們的戰略布局能力,比起項羽的“老對手”劉邦來,也是差距明顯。

於是綜合來說,如果“換環境”到三國時代,倘若項羽只是為將,無論他在曹孫劉三方的哪一方,都必然會建立功業,開創沙場神話。但如果去“爭天下”?項羽可以打出很多漂亮仗,也有機會割據一方,甚至一度與曹孫劉“並立”,但一統天下的,也絕不會是他——缺少用人的襟懷氣度,缺少正確的大局觀判斷力,就算再能打,也很難笑到最後。

這個道理,無論楚漢還是三國,無論古今,都是硬道理。

參考資料:吳夏平《項羽敗因論》、張世娟《三國時期的軍事戰術》、中國軍事史編寫組《中國歷代軍事思想》、《中國歷代軍事裝備》、周長青《項羽“非戰之罪”辯》、唐武文《略論楚漢戰爭中的軍事後勤》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