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政治局會議解讀:政策轉向核心在財政 重點是基建

  政治局會議解讀:政策轉向核心在財政,重點是基建

  來源:中信證券

  近期,市場走勢頗為遲疑。儘管23日國常會釋放暖意,但滬指仍走出了四連陰。究其原因,核心在於四個字:不敢相信。

  明明前一秒還在去杠杆、強監管,這就轉向了?為什麽要轉向?轉向力度有多大?去杠杆不搞了麽?

  正如我們8月策略所說,“巨集觀政策轉向信號明確,市場將在遲疑中不斷確認”。今晚政治局會議重要信號,無疑給了我們定心丸,從而可以得出四個重要判斷。

  1. 巨集觀政策確信轉向了。

  政治局會議明確指出,要保持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堅持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把補短板作為當前深化供給側改革的重點,加大基礎設施領域補短板力度。

  這跟去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定調明顯不同。

  去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出高品質發展,提出三大攻堅戰,其中去杠杆是供給側改革的重中之重。並且,去杠杆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地方債務和基建。後續,我們就看到上半年整頓非標,社融斷崖式下跌,基建投資從15%下降到5%。

  而這次政治局會議則明確提出,將補短板作為供給側改革重點,加大基礎設施領域補短板力度。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則放在了第三點,且要和服務實體經濟更好結合,要把握好力度和節奏,協調好各項政策頒布時機。同時,還提出要通過機制創新,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和意願。

  結合7月23日國常會提到的金融要與財政更好配合,要為融資平台提供“合理融資”, 可以預見,後續還會有更多的政策頒布,以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提高財政和金融對於穩定經濟、增加基礎設施投資的手段。

  2. 政策轉向根源在於外部環境變化。

  在去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之際,全球經濟向好,外需強勁,國內供給側改革如去產能、去庫存取得明顯成效,經濟大的形勢基本穩定,扭轉了2012年以來的持續下行。因此,中央決定趁著外部環境的大好時機,趕緊處理掉經濟中所積累的高杠杆問題,為經濟長遠發展創造良好基礎。這實際也是“高品質發展”的一個重要含義。

  然而,外部環境的重大變化著實出乎意料。川普特然宣布對中國500億美元商品徵收關稅,並揚言中國如果反製,則要對5000億美元商品徵收關稅,這打亂了去杠杆的既定部署。

  經濟在去杠杆“排雷”過程中,本來已經出現各種違約的副作用,結果外部環境又不如人意。市場在“內憂外患”的雙重打擊下,出現持續殺跌,很多投資者損失慘重。同時,經濟失速的擔憂也急劇上升。

  在這樣的背景下,調整既定的巨集觀政策,勢在必行。

  事實上,從6月份開始,央行已經在做一些微調,包括低信用等級債券納入MLF抵押品、定向降準、放鬆資管新規執行細節、放寬MPA參數等等。甚至,網上還傳出了央行和財政部的“對戰”。這反映出巨集觀政策協調的客觀要求。此外,發改委也在各種場合表態要把穩增長放在重要位置。然而,這一切都是部門層面的,囿於最高層一直未有定調,很多政策難以放手去做。

  直到上周國常會的召開,實際已經釋放了信號。當然,慣性思維下,大家不敢相信。而這次政治局會議則明確告訴大家,由於外部環境變化,必須得放鬆了。否則,經濟可能有失速風險。

  3. 政策轉向核心在財政,重點是基建。

  這次會議明確提出,財政政策要在擴大內需和結構調整上發揮更大作用。換言之,財政當前的作用“還不夠大”。

  我們認為可以從兩方面來理解上面這句話。首先,從去年底的赤字率目標看,是從2017年的3%將降到了2.7%,赤字率反而下降了。這與當時去杠杆、整頓基建、追求高品質發展的想法是一致的。而現在經濟下行壓力這麽大,基建投資增速已經到很低的水準,成為經濟最大的拖累,理應通過提高財政力度、支持基建投資。

  其次,從當前巨集觀政策的困境看,中美兩國經濟周期、貨幣周期出現分化,美國不斷加息,中國難以加息甚至需要維持流動性的“合力充裕”。這導致的結果就是匯率貶值。上半年以來,人民幣貶值幅度已經接近10%。如果匯率進一步貶值,突破7的心理關口,不排除會出現恐慌。

  因此,必須穩定匯率,而此時財政是最好手段。通過積極財政政策,刺激總需求,穩定經濟預期,穩定利率,從而也就能穩住匯率。

  相反,貨幣政策無論是緊還是鬆,都會導致匯率進一步貶值:如果緊,則加大經濟下行壓力,匯率貶;如果松,則加大利率下行壓力,也是貶。

  因此,此時也只能靠財政。

  4. 去杠杆不是不搞,是時機延長。

  正如很多人所想,會議既然說了要堅定做好去杠杆工作,那說明去杠杆還要繼續,不要期待這次轉向力度特別大。但我們認為,去杠杆不是不搞了,而是時機延長了。

  會議明確提出,要把握好力度和節奏,協調好政策頒布時機。結合此前國務院常務會議、資管新規執行細則、MPA考核放鬆等一系列政策,我們認為去杠杆的力度會明顯減弱,取而代之的是增加貨幣供給,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提高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

  這是必然之舉,也是必須之舉。

  今年上半年,去杠杆、整頓非標導致社融急劇萎縮。雖然去杠杆的主要目標是國企和地方債務,但是正如大家所看到的,民企首當其衝。今年以來,民企違約大量增加,不乏一些龍頭。在當前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不暢的背景下,總量的貨幣緊了,水一定會先在民企乾涸。儘管央行做了很多定向的創新性的操作,但我們明顯能感受到其中的難度。

  為此,貨幣的總量適度寬鬆也是必須的。這從會議的另外一個側面信號可以反映出來。那就是,會議專門強調要堅決遏製房價上漲。

  這實際上擔心貨幣適度放鬆後,又把房價上漲預期燃起來。因此,我們也可以期待,後續肯定會有更多調控措施來控制房價,以防止貨幣適度放鬆後帶來的惡果。

  總之,我們認為巨集觀政策確信轉向了。

  這是在外部環境突變後的必然選擇,而財政發力是最好選擇。

  當然,財政發力既有刺激投資,也有刺激消費。而這次明確提出了基建。因此,可以預見基建增速的失速到平穩的回歸。

  正如我們八月投資策略標題“覺醒”所指示的,隨著政治局會議的定調,相信大家對政策的迷霧有了更多清醒認識。同時,隨著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這一點,我們相信市場也會被慢慢推著往上走,具體可關注三條主線。

責任編輯:謝海平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