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這名醫生被起訴!給所有醫生敲響了警鐘!

據南方都市報報導,2019年5月23日下午,廣州市天河區匯景實驗學校小學部舉行班級足球賽,一名九歲的三年級學生在第一次帶球摔倒後,自己爬了起來。但僅僅一分鐘之後,也就是14:59分,他又突然倒地,這次卻再也沒有爬起來。

班主任老師來到倒地學生身邊,安排了三個女同學去叫校醫。3、4分鐘後,15:03分,又一位老師從另一側跑道趕來,將倒地學生抱到球場一旁的風雨走廊,等校醫到來。

15:04分,校醫手提急救箱到達。經過約一分鐘的檢查後,開始對學生進行心肺復甦,具體措施為心外按壓和人工呼吸。

事發約半個小時後急救車趕到。

15:40學生被送上急救車,到達醫院進行搶救。

17:50進入ICU。

在醫院經過長達十幾個小時的搶救後,醫生於次日凌晨5:20宣布搶救無效死亡。死亡原因是呼吸心跳驟停。

對此,死亡學生家長認為:

1、10分鐘以內得到正確的搶救存活率會高很多,但學校錯過了搶救最佳的10分鐘。校醫大概在孩子倒地的6分鐘後才開始進行心肺復甦,錯過了最佳的搶救時間。

2、學校的搶救措施很不專業、沒有任何準備和組織。學校配置有急救設備AED除顫儀,但在這個事故中並沒有應用。

對於學生家長的沒有使用除顫儀的質疑,校醫回應「除顫儀我自己可能用的不太熟練,人工呼吸這一塊我好一點。我不熟悉除顫儀,也沒法隨便用它」。

基於上述原因,經過與校方多次溝通無效後,家長決定向法院起訴學校,追究學校的責任。

廣州市天河區人民法院以「教育機構責任糾紛」案由受理,預定在2019年8月28日開庭。

校方表明,相信法律的公正,自有公論和處置,如果權威部門判定了需要學校責任,學校不會推脫。


對於這一事件,尤其是對於家長質疑校醫沒有使用除顫儀一說,許多醫生網友紛紛跟帖留言發表了自己對於這一點的看法:

@阿布除顫儀是患者出現室顫用,呼吸心跳驟停時無用。

@風中散發很多人不明白。心臟驟停首選的治療是心肺復甦。只有室顫的時候才用除顏儀。大家是看電視劇看多了,以為心臟有問題都用除顫儀。這個孩子這麼小,而且在運動的時候猝死,先天性心臟病,尤其是肥厚性梗阻性心肌病的可能性比較大。

@QQ往上飛除顫儀,顧名思義是用於室顫,此時心臟仍有電活動(無脈電活動),而非電視劇常見的一條等電線(直線)才用的,無電活動的驟停最有效的方法是CAB!至於當時是否適合用,要法醫鑒定之後才好說。知道孩子特殊問題的,家長應該入學告知,都沒發現而出現問題的,走法律程序。

@奕天除顫儀那種東西是針對室頤應用的,你都判斷不了病人是不是存在室顫,怎麼用?

@凌普通體檢很多病都查不出來的,開賽一分鐘不到就猝死,跟運動量也無關,多半還是有某種先天性疾病,比如肥厚型心肌病,因此猝死的運動員都不少了,屍檢オ知道。除顫儀設錯了參數只會害人,即使要用也是先做心外按壓再在專人指導下用,而且不是室顫用了也無效。

@千里江凌猝死是不幸的,可是也不能賴學校,校醫已經人工呼吸心外擠壓了,10分鐘記憶體活率會高也不是定活,6分鐘就做了還不行嗎,除顫儀還要搬操場接電時間更不夠,國外球星還有球場上死的呢!難道那些醫生和裝備不比學校好?

@歲月如歌我不認為用了儀器就能逆天改命!

@南山客假如用了除顫儀孩子還是沒有回來,你家長又會怎麼說?

@放蕩不羈如果報導客觀的話學校應該沒有什麼責任處理的也沒有多大過失家長抱怨孩子倒地六分鐘オ做人工呼吸,反過來的話如果在家裡家長在身邊也未必能做到六分鐘。

@Q說句公道話,這種情況心臟先天有隱患的,就算在醫院昏倒也未必能救活,只能說可惜了孩子。

明白了吧?也就是說,在患者發生心跳呼吸驟停,第一時間最有效的急救方法就是心肺復甦,也就是心外按壓和人工呼吸。而不是死亡學生家長所質疑的什麼使用除顫器。

別急,咱們繼續接著往下看。


儘管如此,但是,大多數心源性猝死患者的死因循證結果顯示卻多為室顫所致,也因此,在室顫發生後第一時間,或者是經過CPR後患者重新出現心電活動後第一時間使用,就顯得尤為重要。

所以,在發達國家的公共場所,傻瓜式AED幾乎隨處可見。

之所以叫傻瓜式,是因為,它有別於醫院裡的那種專業醫務人員才能操作使用的醫用除顫器,而是一種全自動式除顫器。是專門為非專業人員設計使用的用於搶救心源性猝死患者的醫療設備。

傻瓜除顫器傻到什麼程度?只要你肯拿起它打開開關,AED就會有語音提示和螢幕顯示,告訴你接下來的每一步使操作,並且每一步操作都簡便易行。

簡單易行到什麼程度?它完全顛覆人們對除顫儀的傳統看法,傻瓜式除顫儀可以經內置電腦程序自動判讀心電圖,然後進行快速分析,確定發病者是否需要予以電除顫。在你使用的過程中,它可以診斷特定的心律失常,並且根據病情需要,給予自動除顫。

也就是說,像上述網友留言的不能判定是不是室顫,而無法決定要不要使用AED的情況並不存在!同時,像校醫所言的自己不會使用AED的情況也並不存在。

因為,實際上只要你肯拿起傻瓜式AED,只要你打開電源,全自動AED就會一步步教你如何操作,它簡單到只要求施救者替病患貼上除顫貼片後,它即可自己判斷併產生除顫。即使施救者誤按了電鈕,機器也不會作出放電。

自動體外心臟除顫器是繼心肺復甦術後,使心臟急救可以推廣至大眾的重要發明。

事實證明,學使用AED比學CPR更為簡單。

使用步驟如下:

1、開啟AED,打開AED的蓋子,依據視覺和聲音的提示操作(有些型號需要先按下電源)。

2、給患者貼電極,在患者身體適當的位置上,緊密地貼上電極。通常而言,兩塊電極板分別貼在右胸上部和左胸左乳頭外側,具體位置可以參考AED機殼上的圖樣和電極板上的圖片說明。

3、AED將會開始分析心率,分析完畢後,AED將會發出是否進行除顫的建議,當有除顫指征時,不要與患者接觸,同時告訴附近的其他任何人遠離患者,由操作者按下「放電」鍵除顫。

4、一次除顫後未恢復有效灌注心律,進行5個周期CPR。除顫結束後,AED會再次分析心律,如未恢復有效灌注心律,操作者應進行5個周期CPR,然後再次分析心律,除顫,CPR,反覆至急救人員到來。

不要說作為一名專業的醫務人員不會使用AED是令人不可思議的事,也是不應該的事,就是在發達國家,心跳驟停急救技能已經如同消防逃學生一樣,成為了一個人人都必須掌握的基本日常技能。因為只有人人都會,才有可能人人救我,我救人人。


還是舉個例子來說明吧:

在2015年3月15日的江蘇無錫國際馬拉松賽中,一位選手於9點17分突然倒地。
9點18分急救隊員到達,開始CPR;


9點20分急救隊員攜帶AED到達,並馬上對這位選手進行電擊治療;


9點21分,選手呼吸和意識均恢復;


9點25分,救護車到達。


在那次競賽途中,賽事舉辦方在每200到250米就安排有一個急救隊員,每500到1000米就有安放有一台AED。可以說,正是因為賽事組織者做了充分準備,成為了該選手成功獲救的關鍵原因。

然而,有的人就沒有這麼好的運氣了。

2012年,首次舉辦馬拉松賽事的廣州即發生2起選手猝死的事件。

年僅21歲的陳傑猝死在10公里的終點線上,另一參加5公里健康跑的選手丁喜橋也心臟驟停倒在終點線上,搶救9日後還是令人痛惜的離世了。

假如現場配備了足夠多的急救人員和AED,也許這兩個鮮活的生命就不會猝然離去。

正因如此,這次廣州踢球倒地猝死學生家長起訴校醫未使用除顫儀一案,不管最終判決結果如何,從某種意義上說,都給我們所有的醫生都敲響了一個警鐘!在規範的急救道路上,我們還有多少的百米障礙需要衝刺跨欄?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