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日本學家、《明治天皇》作者唐納德·基恩逝世,享年96歲

按:據日本《每日新聞》、美國《華盛頓郵報》等媒體消息,當地時間2月24日,日本學家、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名譽教授唐納德·基恩(Donald Keene)在日本東京病逝,享年96歲。

在哥倫比亞大學讀書時,基恩閱讀了《源氏物語》的英譯本,之後開始研究日本文學。二戰開始以後,他在海軍學校學習日語,並曾經擔任翻譯官。戰後,他重返校園,學習日本文學,曾經在京都大學留學。日本

共同社

訃告稱,基恩當時的研究領域覆蓋了江戶時代的淨瑠璃(日本傳統木偶戲)與歌舞伎劇作家近松門左衛門、俳句詩人松尾芭蕉。此外,他還把太宰治和三島由紀夫等人的作品譯成了英文,並與三島、谷崎潤一郎、川端康成和司馬遼太郎等諸多日本著名作家開展交流,向海外介紹日本文化及歷史、“能”與“文樂”等日本藝術。1986年,哥倫比亞大學設立了唐納德·基恩日本文化中心。

在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以後,基恩看到很多外國人紛紛離開日本,但他自己相信日本人的毅力,決定加入日本國籍,定居日本,證明災後的日本依然值得信賴。當時,他在東京都北區的區政府召開記者招待會,並且用日語表示:“終於獲得了夢寐以求的日本國籍了,我非常高興。”當天,基恩根據自己的英文名字用日語諧音“ドナルド?キーン”寫出了“鬼怒鳴門”作為自己日文名字,並獲得了特製的名片一張。這個名字非常奇怪,但基恩認為,日本人看到這個名字會會心一笑,而讓周圍的人們歡笑就是他的目的。

2011年,基恩加入日本國籍

在解讀日本文學普遍性與特殊性的大作《日本文學史》(全18卷)以外,基恩還有《百代之過客》《明治天皇》《正岡子規》《石川啄木》等著作。2011年起還出版了《唐納德·基恩著作集》(全15卷)。2018年,他的重要代表作《明治天皇:1852—1912》中文版由理想國與上海三聯書店合作出版,這一作品為明治天皇描繪了一幅立體的肖像,並描繪出了日本在明治天皇治下這段關鍵時期飛速發展的畫卷。

在唐納德·基恩辭世之際,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摘選了《明治天皇》一書的序言部分。在這一部分內容中,基恩提出,過去,傳記作者刻畫的明治天皇很少能夠令人信服,並且他們對天皇的描寫多有互相矛盾之處。而他試圖通過官方記錄、侍從寫的非官方回憶錄、歐美使者的見聞、俄國的史料、明治天皇寫的短歌、頒布的法令等等文獻,勾勒出這名在位四十五年、見證日本歷史上最偉大變化的人物。從這篇序言當中,我們能夠讀到基恩的治學思路,也能感受到他對日本文化的熱愛。

《明治天皇 序》

文 | 唐納德·基恩 譯 | 曾小楚、伍秋玉

環繞京都禦所的北牆邊,有一所小小的房屋。明治早期,美國傳教士首次獲允住在這座古都內,他們在尋找住所時,曾將家具和其他物品暫時存放在這所房子裡。房子如今很不起眼,即便它是僅存的幾座貴族宅邸之一,不僅在京都19世紀中期席卷禦所的那場大火中幸免於難,還逃過了1868年遷都東京後的破敗與損毀。

將房子和花園與外人隔絕開來的圍牆外面,豎著一塊小小的木牌,上面寫著“祐之井”三個字。越過圍牆,勉強可以看到裡面立著一塊巨大的石碑。這兩個標記提示著遊客,這座房子的意義不僅僅是日本19世紀傳統建築的一個樣本——何況是一個稀松平常的樣本。事實上,1852年,明治天皇就出生在這座房子裡,而且據不太可靠的傳說,他第一次洗澡用的便是“祐之井”的井水。

明治沒有出生在皇宮,而是在這樣一座普普通通的房子裡,因為他的母親中山慶子(1835-1907)迫於風俗,在即將臨盆時離開了皇宮。傳統上,人們認為分娩會使住所觸穢,因此皇室的孩子通常都在母親家附近出生,一般是在一所單獨的房子裡。這所房子一旦不再使用,很可能會被燒毀。諷刺的是,明治出生的這座小房子存留的時間比四周那些精心設計、屋頂一波高過一波的貴族宅邸都要長。

慶子的父親,權大納言中山忠能(1809-1888),為了即將誕生的親王,在自己的宅邸旁邊建了這座產房。他一開始想使用鄰居的空地,不過,儘管這個尚未出生的孩子極有可能成為天皇,他們還是拒絕了他。最後,他只好把小屋建在自己已經很擁擠的宅邸裡。跟當時的許多貴族一樣,中山忠能窮得蓋不起這樣一所小房子——兩個小房間,外加一個相連的浴室和廁所——不得不向別人借錢。

房子本身雖然毫不起眼,但是一位神聖天皇(他在東京的神廟明治神宮每個新年都吸引幾百萬人參拜;即使平日裡,也有數千人) 的出生地竟然如此簡陋,如此不被重視,實在令人匪夷所思。這座房子長期以來被嚴重忽視,直到最近,他們才給它換了新瓦。這是一座不折不扣的實用建築,地面鋪著光禿禿的地板,沒有一絲裝飾, 很難看出這裡是日本最有名的天皇的出生地。

明治天皇

對明治出生地的忽視,同時也是人們對這個人總體印象的奇怪反映:即使是那些認為明治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統治者的日本人,也舉不出一個例子來證明他的輝煌聲譽。明治當然和1868年日本現代史開端的“明治維新”聯繫在一起,但當時他只有十五歲,顯然無法對維新或者緊隨其後的重大改革做出關鍵貢獻。他的名字與對中國、俄國戰爭的大勝以及英日同盟聯繫在一起,但他在這些事件中扮演的角色充其量是一個仁慈的君主,而非政策或者軍事策略的制定者。不過可以肯定的是,他在位期間(甚至他死後很久),一直鼓舞著日本人以非凡的勇氣去締造功績。毫無疑問,在那些為新政權實施改革的人心目中,他是一位精神上的導師。

我們普遍對他缺乏了解,並非是因為大量證據遭到封鎖。明治從出生到死亡的一生中,幾乎每件事都有詳細的記錄。官方史書《明治天皇紀》幾乎逐日列出了他直接參與,以及發生在他周圍的相關事情。明治死後,認識他的人寫了許多書和文章,回憶他的日常生活和性格,但是不知為什麽,這些書都沒能給人留下什麽印象。作為第一位與西方人見面的天皇,他也出現在那些訪問過日本的外國高官的日記裡。與謁見過他的幾個日本人不一樣,這些人沒有什麽忌諱,從明治第一次公開露面起便坦率地描繪他的外表,這使得他們的書讀起來別有趣味。但是,他們提供的資料也很少。

除了十二卷厚厚的且印得密密麻麻的官方記錄記載的大量事實以外,還有無數關於明治的傳說和軼事,尤其是關於他的風流韻事和酒量的傳聞。甚至有人驕傲地宣稱是他的私生子,但他們的證據通常都站不住腳。的確,素材如此之多,看來對於想寫一部全面傳記的學者來說,唯一需要的只是耐心了。然而,在令人信服地刻畫這名在位四十五年且見證了日本歷史上最偉大變化的人物上,明治天皇的傳記作者鮮有成功。

原因可能在於這些傳記作者(不管他們是否願意承認)得出了一個令人沮喪的結論,即明治天皇的個性並不見得比那幾張印有他畫像的紙來得深邃和複雜,人們習慣向這些君主的畫像鞠躬,而從不考慮隱藏在表面以下的東西。為了證明明治也有“人性”的一面,傳記作者通常會講一些趣聞軼事,說明他冷漠的外表之下隱藏著對皇后熾熱的愛,或者他無時無刻不惦記著自己的臣民,或者他具有極佳的幽默感。但是這類趣聞軼事未能給人留下什麽印象,甚至讓人很難相信。近來一些喜歡揭露真相的批評家傾向於將明治描寫成一個對那些功績沒有絲毫幫助的人,或者反過來,將他描繪成一個毫不關心人民福祉的無情暴君。他們可能都錯了,這樣的努力只會使明治擁有持久不衰的名聲和數目眾多的崇拜者這件事變得更加神秘。

跟幾乎同時代的維多利亞女王不一樣,明治不記日記,而且幾乎沒有寫過信。明治的父親孝明天皇(1831-1867)留下了許多書信,大部分都充滿了對世界局勢發展的強烈憤怒,但是明治留下來的珍貴信件則不怎麽有趣。除了在國家文書上的簽名,他幾乎沒有留下任何手跡。他也沒留下什麽照片(也許加起來不過三四張), 而當時許多地位沒他高的日本人都經常去照相。他生前和死後繪製的幾幅畫像,要麽是在視察銀礦,要麽是在主持討論憲法草案的會議,但這些都是肖像畫,並非確確實實發生的真事,是一些可能從未見過明治長什麽樣的畫家的作品。

要想了解明治,除了官方記錄和他的侍從寫的非官方回憶錄(有時並不可靠)之外,還可以讀他寫的短歌。據估計,明治一生寫了十萬多首短歌。儘管大都是一些傳統語言和意象,但包含了少量跟他生平有關的內容,其中透露出他在各種場合的情感;而他最為人知的作品——關於軍隊和教育的法令——都是由別人代勞,很難在他們的措辭中發現明治個人的信念。

明治天皇

他死後,認識他的宮廷人員所寫的文章都難以令人滿意,有時候還互相矛盾。有個人回憶明治小時候格外地健康活潑,可能還有點霸道,青年時期得過一次相撲冠軍。另外一個跟他同樣很熟的人則反駁說,孩提時代的明治身體虛弱,常常生病,這不禁使人懷疑起相撲冠軍這個說法來。許多傳記作者都講了明治第一次聽到槍炮聲時暈倒的故事,但是另一些傳記作者則否定這種說法。在面對這種種矛盾的說法時,現代讀者會傾向於相信最糟糕的事情,即孩提時代的明治實際上體弱多病且膽小怕事,只是他的傳記捏造了這些趣聞軼事,以顯示他是強健的大和男兒。但是,明治多年以前的那個玩伴回憶明治經常打他,難道是在說謊嗎?

這樣的抵牾並非只存在於他的童年時期,他的聰穎、明智、對人民的關心,以及與一名統治者相稱的其他能力近來都受到了學者的質疑。試舉一個這類矛盾的小例子:明治真的(如他的一個侍從在回憶錄中所說的那樣)每天收到十幾份日本報紙和外國報紙,並認真地閱讀嗎?還是,(如他另一個侍從所說的)明治在統治初期還瀏覽一下報紙的標題,後來卻連看都不看一眼? 這樣的抵牾還出現在他日常行為的描述中,因此我們很難判斷他是個怎樣的人。如果他像人們常說的那樣,品味非常簡單,不願在自己身上花錢, 因此制服都打了補丁,那這又如何與他喜歡鑽石和法國香水的傳聞對上號呢?

即使艱難地讀完關於他日常生活的十二卷官方記錄,你也很難了解明治的感覺。我們確切地知道他何時第一次踏足禦所外面,但我們真正想知道的並非這個具體的時間,而是當他從曾是他的整個世界的高牆之內走出來時,(就像釋迦摩尼一樣)第一次看到貧窮、疾病和死亡時,內心有什麽樣的感受。

認識他的人稱讚他的剛毅、公平以及一些別的值得讚美的品質。即使我們認為這些讚美屬實,也會很想知道,一個基本上由宮中無知婦人帶大,喜歡傳統優雅的貴族消遣勝於武器的親王,一個許多世代都沒有參加過戰爭的君主後代,一個從未上過戰場的人,為什麽會給人留下一直穿著戎裝的軍人印象?

在描繪明治的過程中,很難將注意力集中在他身上,因為他總是被一些能力非凡且個性迥異的大臣包圍著。歷史學家往往從這些人的角度來討論明治的統治,認為這些人的輝煌成就都是以天皇的名義進行的,天皇隻發揮著儀式上的作用。然而,認為明治的非凡名聲僅僅源於他(相當偶然地)是大變革時代的天皇,未免對他不太公平。一個更為負面的觀點認為,他的年幼和無知無疑幫了“大政奉還”領導者的大忙;你很容易想象,假如明治的父親孝明天皇(他對外國人簡直恨之入骨)沒有在三十六歲時英年早逝的話,這些人的工作會舉步維艱。明治儘管年輕,卻也能夠做出重大決策,舉個例子,由於他的介入,才阻止了侵略朝鮮的戰爭。當時西鄉隆盛等大多數大臣都主張入侵朝鮮。明治後來的多次行動——尤其是他多次到全國各地視察——使臣民們意識到日本是一個統一的現代國家。將明治視為可有可無的人,就像將維多利亞女皇視為無能的人一樣,是非常不恰當的。

明治的第一個名字祐宮,或者祐宮親王,是孝明天皇在他出生後一個星期給他起的。他後來的名字叫睦仁,這是他在位時簽署在文件上的名字。明治這個現在人們一般稱呼的名字,其實是他的諡號和年號。與西方的編年史不同,日本史書使用年號紀年。在睦仁將“明治”定為他整個統治時期的年號以前,通常一個皇帝的年號要更改多次——在一甲子六十年中的兩個固定時刻,或者在發生一系列自然災害之後(這些自然災害被認為是年號不祥導致的),或者是出現了一些需要在歷法中記錄下來的祥瑞。明治的意思是“開明的統治”,這個年號從1868年他踐祚第一年起便作為他的年號, 直到1912年他逝世為止。現在,這個年號還被用來描繪那個時期經歷急速變化和劇烈動蕩的整個日本文化。

我將在這本書中試著描繪這樣一個明治天皇:他生於一個幾百年來一直拒絕與西方接觸的國家,卻親眼目睹了日本變成一個世界強國,並成為國際社會的一員。

《明治天皇:1852-1912》

[美]唐納德·基恩 著 曾小楚、伍秋玉 譯

理想國·上海三聯書店 2018-7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