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耳鳴耳聾的中醫治療——不是單純補腎、瀉肝火

耳鳴耳聾常見且多發,它可以是一個疾病,也可以是許多疾病的一個癥狀,見於每個年齡段人群,以中老年發病率最高。本病雖不致命,卻嚴重影響人的工作、學習、正常生活,常常導致失眠、焦慮、抑鬱等更為嚴重心理、生理疾病的發生。患者不勝其煩。

點擊此處,馬上進行在線專業解答

現代醫學認為耳鳴耳聾的發生原因複雜而多樣,這裡不再贅述。而對於病程較長、慢性的耳鳴耳聾,現代醫學也缺乏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因而許多患者轉而求助於中醫藥的治療。筆者長期從事中醫耳鼻咽喉科的臨床工作,接觸並治療了大量的耳鳴耳聾患者,對於運用中醫理論、整體觀念、辨證治療耳鳴耳聾,有了一些粗淺的體會。

許多耳鳴耳聾患者非常認同一種觀念,認為耳鳴耳聾大多是由於腎虛所致,認為此病的中醫藥治療,也要以補腎為主,他們自行購買一些補腎的中成藥自我治療。許多的中醫大夫也認同這種治法。「耳鳴耳聾從腎論治」的理論依據在中醫古籍中有所記載,如《靈樞.陰陽應象大論》中所雲:「腎主耳------在竅為耳。」《靈樞.五閱五使》雲:「耳者,腎之官也。」《靈樞.脈度》雲:「腎氣通於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所以溫補腎陽、滋補腎陰,就成為了治療耳鳴耳聾的主要法則,而六味地黃丸、金匱腎氣丸等葯應用的就異常廣泛。

據筆者多年臨床實踐發現,由腎氣虧虛所致耳鳴耳聾,僅佔一小部分,而多數患者耳鳴耳聾的病因病機呈現多種多樣變化。比如肝鬱氣滯、肝火上炎、肝膽濕熱、脾虛濕困、濕熱內蘊、氣血虧虛,氣滯血瘀等等均可導致耳鳴耳聾的發生。因此要求我們在治療本病時,千萬不要拘泥於補腎一法,應該結合每一位患者的具體情況,發揮中醫整體觀念、辨證施治的優勢,四診合參,辨明其疾病的病因病機,制定出適合個體的治療法則,方能取得較好療效。

中醫古籍記載中,「耳」除了與腎關係密切外,與其它幾個臟腑也有直接或間接的聯繫。如手太陰肺經別出的絡脈循行於耳;足太陰脾的絡脈入於耳中;足少陽膽經之脈循耳後、入耳中、出耳前;手少陰心之別絡入耳中------。所以又有「耳聾治肺」、「健脾祛濕、昇陽通竅」、「清肝瀉火、通利耳竅」、「清心開竅、滋腎寧心、寧心安神」等等治療耳鳴耳聾的方法。

我們今天所闡述的是:從心論治耳鳴耳聾。

點擊此處,馬上進行在線專業解答

由心的功能失調引起的耳鳴耳聾,臨床實踐中並不少見,但從心論治者卻少有論述。《素問、金匱真言論》說:「南方色赤,入通於心,開竅於耳。」《證治準繩.雜病.第八冊》更明確指出「心在竅為舌,以舌非孔竅,因寄竅於耳,則腎為耳竅之主,心為耳竅之客。」心主神明,耳司聽覺,受心之主宰,故聽覺又有「聽神」之稱,心神精明,聽覺聰慧。又心主血脈,耳為宗脈之所聚,心血濡養於耳則耳功能健旺。再者,心屬火、腎屬水,二者互濟互調,則清凈之氣方能上達清竅而使聽覺聰敏。而心的生理功能失調,可致耳竅病變,心火亢盛、心血不足、心腎不交等均可導致耳鳴耳聾的發生。所以,一些耳鳴耳聾疾病可以從心論治。《嚴氏濟生方.耳門》指出「------醫療之法,寧心順氣,欲其氣順心寧,則耳為之聰矣。」《臨證指南醫案.卷八》中說:「體虛失聰,治在心腎。」

常見的病因病機有:

1、心火亢盛:患者臨床表現為耳鳴耳聾,失眠、多夢,心胸煩悶,口舌生瘡,舌尖灼熱感,小便黃赤。舌質紅、舌尖紅赤甚至起刺,苔薄,脈數。

治則治法:清心瀉火開竅。

2、心血不足:表現為耳鳴耳聾,心悸,頭暈目眩,面色無華,失眠多夢,易驚健忘,唇舌色淡,脈細弱,或結代。

治則治法:滋補心血,養心安神

3、心腎不交:表現為耳鳴耳聾,眩暈,失眠,健忘,心煩,心悸不安,手足心熱,咽乾口燥,腰膝酸軟,舌紅少苔,脈細數等。

治則治法:滋陰降火、交通心腎

遇到以上的情況,就要從心論治耳鳴耳聾,選擇適合的方劑和藥物,才能取得好的療效。

總結:中醫理論認為引起耳鳴耳聾的病因病機多種多樣,絕不僅限於腎陰虛、腎陽虛,因此治療耳鳴耳聾也不只有補腎一法。尚有宣降肺氣、清肝瀉火、清利濕熱、健脾祛濕、升清降濁、行氣解鬱、活血化瘀等等方法。而耳鳴耳聾從心論治,也為臨床常用的治療方法,如清心瀉火、養心安神、交通心腎等。中醫理論的精髓是整體觀念、辨證施治,不論何種病變,只要辨證準確、選方用藥得當,便能取得很好的療效。

點擊此處,馬上進行在線專業解答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