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黃芪不但能補氣生血,黃芪還能增強抵抗力

黃芪最早見於漢墓馬王堆出土的帛書「五十二病方」,被《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記載為:「耆長也,黃芪色黃,為補者之長故名……」

黃芪是豆科植物蒙古黃芪或膜莢黃芪的根。生長於向陽草地或山坡。主要產於內蒙古、山西、黑龍江等地。於春秋兩季採挖,除去泥土、鬚根及根頭,晾乾。以條粗長、斷面色黃白、有粉性者為佳。

在《本草逢原》中記載:「黃芪能補五臟諸虛……有汗則止。」那麼黃芪具有怎樣的功效呢?中醫認為,黃芪性味甘、微溫,歸脾、肺經。具有補氣昇陽、益衛固表、利水消腫、托毒生肌等功效。

黃芪甘溫,主歸脾經,是補中益氣的要葯。治療脾氣虛弱、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者,可以單用熬膏服用,或與黨參、白朮等補氣健脾藥物一同使用。黃芪又善於昇陽舉陷,尤其善於治療脾虛中氣下陷的久泄脫肛、內臟下垂,比如《脾胃論》中的補中益氣湯,與人蔘、升麻、柴胡等補氣、昇陽葯一同使用。如果是脾虛水停導致的浮腫尿少者,黃芪既能補益脾氣,又能利尿消腫、標本兼治,是治療氣虛水腫的要葯,比如《金匱要略》中的防己黃芪湯,與白朮、茯苓等健脾、利水藥物一起使用。

黃芪歸肺經能補益肺氣,對於肺氣虛弱、咳喘日久、氣短神疲者,常常與紫菀、款冬花、杏仁等止咳平喘藥物一起使用。

黃芪補脾肺之氣且能充養衛氣、固護肌表,善於固表止汗。對於衛氣不固、表虛自汗者,比如《局方》中的牡蠣散,與牡蠣、麻黃根等收斂止汗藥物一起使用。如果是因為衛氣不固,表虛而易感外邪者,比如《丹溪心法》中的玉屏風散,與白朮、防風等補氣固表、祛風藥物一起使用。

黃芪能補氣以生血,可以用於治療血虛及氣血兩虛證,比如《蘭室秘藏》中的當歸補血湯,與當歸等補血藥物一起使用。黃芪補氣生血、扶助正氣、可促使邪外出、生肌長肉,有托毒生肌的功效。治療瘡形平塌、根盤散漫、難潰難腐者,比如《醫宗金鑒》中的托裡透膿散,與人蔘、當歸、白芷等補益氣血、解毒排膿藥物一起使用。治療瘡瘍潰後、膿水清稀、瘡口難斂者,比如《局方》中的十全大補湯,與人蔘、當歸、肉桂等補氣養血葯一起使用。

黃芪有補氣生津的功效,還能補脾肺而助氣化,促進津液輸布。治療消渴時,比如《醫學衷中參西錄》中的玉液湯,與天花粉、葛根等生津、潤燥藥物一起使用。

此外,黃芪還有補氣行血的功效,常用於痹證、中風後遺症等屬於氣虛血滯者。治療風寒濕痹,比如《百一選方》中的蠲痹湯,與川烏、獨活、川芎、牛膝等祛風濕、活血葯一起使用。治療中風後遺症,比如《醫林改錯》中的補陽還五湯,與當歸、川芎、地龍等活血通絡藥物一起使用。

關於黃芪的功效在這裡給你分享一個經驗藥方,在治療小便不通的時候,選用黃芪10克,加水兩碗,煎成一碗,溫服。小孩子劑量減半。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