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黃芪甘溫補氣名將

作者 / 王 勇 四川省宣漢縣人民醫院

黃芪為豆科植物蒙古黃芪的根,是著名的中藥。性味甘溫。歸肺、脾經。功能補氣固表,利尿托毒,排膿,斂瘡生肌。仲景在《金匱要略》入方8次。主治虛勞、中風、歷節、血痹、水氣、黃汗、消渴、瘡瘍等病。現代臨床應用更加廣泛,是非常常用又效果顯著的一味良藥。

1.甘溫益脾治虛勞

本品原名「黃耆」,李時珍解釋為:「耆,長也。黃耆色黃,為補養之長,故名。今俗作黃芪。」其性甘而微溫,歸脾肺經,功能補益脾肺之氣,且尤善入脾胃,為補中益氣之要葯。適用於脾氣虛弱,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者,可單用熬膏服,或與黨參、白朮等同用。因其補脾益氣之中,又能昇陽舉陷,故又長於治療脾虛中氣下陷之久瀉脫肛,內臟下垂,每與人蔘、升麻同用,如補中益氣湯(《脾胃論》)。若治肺氣虛弱,咳喘日久者,可與人蔘等同用。仲景治療虛勞裡虛證,見少氣懶言,神疲體羸,面色不華,脘腹拘急不舒,或攣急痛較重,自汗脈虛,治用黃芪建中湯。方中以小建中湯甘溫補虛,和中緩急,調和陰陽的基礎上,再加一味黃芪,增強其益氣溫中,補虛緩急的作用。

2.益氣帥血療中風

中風者從年齡來看,「凡人年愈四旬,氣衰者,多有此疾」(李東垣《醫學發明·中風有三》)。或有以「風」、「痰」、「瘀」、「火」立論者。誠如《雜病源流犀燭》所雲:「曰火,曰痰,總乎由虛,因為中風之根。」故本病「半身不遂,虧損元氣,是其本元……實因氣虧得半身不遂」(王清任《醫林改錯·半身不遂論述》)。王清任根據元氣虧虛,氣不帥血,血行瘀滯,以黃芪為主葯,而創製補陽還五湯治療腦中風引起的半身不遂,臨床療效好。其旨在「元氣虧損是其本源」,「元氣歸併」導致「半身無力」為其主要病機。

方中重用黃芪大補元氣以治其本,將方名有冠以補陽二字,配桃仁、紅花等小量活血葯以治其標。臨床用補陽還五湯時,無論治療缺血性還是出血性中風,必須是在恢復期,待陽亢風動已平,確屬氣虛血瘀證侯者方可使用。急性期禁忌,因方中黃芪大量用之有甘溫助熱之弊,則肝風更為*張,痰火越加上壅,反致病情加重。正如張錫純指出「若其脈洪大有力,或弦硬有力,更覺頭痛,眩暈甚,或心中發熱者不可用。若正氣未虛或陰虛陽亢或風火痰濕邪盛,舌質紅降,苔厚膩或濁黃乾燥,脈弦數有力的中風患者以及中臟腑均應禁用。」

黃芪用治中風半身不遂,屬於正氣虧虛而血脈不利者,黃芪用量宜重,但開始可先用少量,一般從15~30克開始,逐漸加大。現代研究表明:黃芪有降壓作用,單用黃芪口服液還能明顯減少血栓形成,降低血小板黏附;黃芪煎劑可明顯使體外血栓長度、濕度、乾重減少,抑製細細胞聚集。與地龍配伍更呈現出協同效應,又能明顯改善血流變各項特性,對血小板聚集也有明顯抑製作用。據報導,臨床用其治療急性腦梗死,獲較好療效。

3.固表實衛斂虛汗

黃芪「甘溫補氣,稟升發之性,專走表分而固皮毛」《本草正義》,能「補肺健脾,實衛斂汗」(《本草匯言》),「入肺而固表虛自汗」(《本草逢源》)。脾肺氣虛之人,往往衛氣不固,表虛自汗,黃芪既有很好的補益脾肺之氣的功效,又能外達肌表肌肉,固護衛陽,充實表分,固表止汗,故可用於多種虛證所致的津液外泄之汗證,但尤以脾肺氣虛及表虛自汗最為適宜。治諸虛不足,常身汗出者,常與牡蠣、麻黃根等同用,如牡蠣散(《和劑局方》)。治衛氣不固,表虛自汗而易感風邪者,每與白朮、防風等配位,如玉屏風散(《丹溪心法》)。治陰虛有火,發熱盜汗者,常配當歸、黃柏等同用,如當歸六黃湯(《蘭室秘藏》)。

4.益氣生津止消渴

黃芪以補氣見長,能使氣旺陽升而陰應,有雲行而雨施之妙,以促進津液的生或與輸布,達到生津止渴之效,故常用於脾虛不能布津之消渴,多與天花粉、葛根等同用,如玉液湯(《醫學衷中參西錄》);內熱不明顯者,可與生地、山萸肉等同用,如滋粹飲(《醫學衷中參西錄》);若脾腎兩虛,精虧液耗之消渴證,亦可與山茱萸、山藥同用,如消三消膠囊(王世民經驗方);若氣津兩傷之消渴證,還可與人蔘、葛根等配用,如玉泉丸(《雜病源流犀燭》)。現代研究表明:黃芪的有效成分黃芪多糖具有雙向調節血糖的作用,其降血糖體現在可使葡萄糖負荷後小鼠的血糖水準顯著下降,並能明顯對抗腎上腺素引起的小鼠血糖升高反應。

5.益氣利尿消水腫

黃芪甘溫,善入脾肺,能補益脾肺之氣,尤為補中益氣之要葯,脾氣健運則水谷運化,水津輸布;肺氣肅降則水道通調,小便通利。《張仲景50味葯證》指出:「黃芪證的腫,主要為全身性的浮腫,但以下肢為明顯。由於體位的變化,早晨面部有浮腫,而下午則下肢浮腫。患者常常自覺身體沉重,活動不靈活,關節重痛。」對氣虛水腫,有標本兼治之效,故為治氣虛水腫之要葯,用於脾氣虛弱、水濕失運之水腫,小便不利,常與白朮、茯苓等同用。若脾腎陽虛之水腫,也可用生黃芪30克,與桂枝、白朮等配伍,以共奏補脾益腎,利水消種之功。

他若氣虛之瘡瘍,難潰難腐,或潰久難斂,黃芪能托能起。風濕痹痛、歷節病,黃芪可益氣通陽,散邪行痹之效。總之黃芪是內傷雜病的用藥,須久服方能收大效。但應注意,《本草害利》指出「黃芪極滯胃口,胸胃不寬,腸胃有積滯者勿用。實表,有表邪及表旺者勿用。助氣,氣實者勿用。病人多怒,則肝氣不和勿服。能補陽,陽盛陰虛,上焦熱甚,痘瘡血分熱者禁用。」

I 本文摘自《中國中醫藥報》2008年第3043期。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