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精彩看點:“紫禁城裡過大年”今天正式向公眾開放

這兩天,我們的故宮博物院在朋友圈又刷屏了!因為,這個春節,博物院為大家提供了一種新的過法——來故宮看展覽、賞宮燈、品老字號、感受年味!

1月8日, “賀歲迎祥——紫禁城裡過大年” 在故宮午門—雁翅樓展廳正式向公眾開放。

此次展覽也是故宮博物院建院以來提用文物最多、展場面積最大的一次。展覽以885件(套)文物展示數量,恢復多種昔日皇宮過年的裝飾,為觀眾呈現一個充滿年味的紫禁城。

展覽以“祈福迎祥、祭祖行孝、敦親睦族、勤政親賢、遊藝行樂、歡天喜地”六大主題,全面展現清代宮廷過年習俗。雖然選擇清朝作為宮廷春節文化的展覽時段,但其內容仍是中華民族歷代相繼的禮俗。展覽從1月6日(臘月初一)延續至4月7日(三月初三),即遊春踏青的“上巳節”。

如此難得的盛會,怎麽能錯過?來,現在我們一起感受下紫禁城濃濃的年味。

先看下宮裡各處:道道宮門張貼著年畫和春聯,長長廊廡懸掛著各色宮燈,乾清宮丹陛上下將會樹立著萬壽燈和天燈……觀眾只要走進紫禁城,就能感受到濃濃的年味,獲得沉浸式的體驗。

午門下的鐵門兩側布置了兩塊螢幕,古代門神、年畫在螢幕上“動”了起來,寓意吉祥如意,動作憨態可掬。

看點

1

五位皇帝禦筆“福”字,寓意“五福臨門”

“祈福迎祥”單元中有5張“福”字拚在一起,似乎寓意“五福臨門”。其實,這5張“福”字大有來頭,分別出自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五位皇帝禦筆。

皇帝寫“福”字是清朝宮廷的習俗,每年臘月初一皇帝用“賜福蒼生”之筆在龍箋上書寫第一個“福”字,貼在乾清宮,再寫十餘幅貼於其他宮中。

看點

2

金龍大宴桌展示豪華“宗親宴”

“身臨其境”是此次展覽的一大特色,“敦親睦族”展廳中動用文物組合還原了“宗親宴”場景。展覽參照乾隆四十八年(1783)膳底檔的記載,僅此一個場景便動用超過100件文物,呈現了宗親宴上的金龍大宴桌與宗親宴桌。

此外,在這一單元,觀眾還可以看到古代最高規格的皇家交響樂團——中和韶樂。展廳中的金雙龍鈕雲龍紋編鍾等樂器組合,還原了中和韶樂的場景。中和韶樂是明清兩代舉行祭祀、朝會、宴饗等重大活動時使用的宮廷音樂。新年之際,王公大臣、皇子宗親在太和殿和乾清宮向皇帝行禮時,均需演奏。

看點

3

金甌永固杯講述“明窗開筆”往事

在《國家寶藏》第二季中亮相的金甌永固杯也參加了展覽。

這隻華麗的杯子也是清廷過年的重要道具之一,用於明窗開筆儀式。

開筆書吉語是皇帝新年舉行的第一次書寫儀式,元旦的零點,皇帝在養心殿東暖閣明窗處放金甌永固杯,倒入屠蘇酒飲下。

看點

4

《冰嬉圖》重現清代“滑冰達人”

此外,展覽中張為邦、姚文瀚所繪的《冰嬉圖》罕見亮相,這幅體現古代中國人冬季運動的作品,近年隨著北京籌辦冬奧會走紅。

此圖描繪了臘月初八太液池冰嬉的場景,表演的核心是轉龍射球項目,隊伍中還有各種“花樣滑冰”和雜技表演,如倒立、舞刀、疊羅漢、舞中幡、托鷹鷂等。

這些資料均來自於故宮文物藏品和檔案文獻,最大限度地還原清代皇宮過大年的場景。

這些場景和文字說明,要想更多了解,還可以看看這些書。

首次複原“天燈”、“萬壽燈”

立天燈、萬壽燈是清代早中期過年最盛大的活動之一。從立到撤,前前後後要使用八千多人次。自道光二十年(1840)被皇帝取消以來,它們已經消失在歷史長河中將近200年。相關文物也早已分散各處,漸漸不為人所知。

今天,通過研究人員的努力成功複原,將重新樹立在乾清宮的台基上下,讓康乾盛世的過年景象又重新出現在今天。

“中華老字號 故宮過大年”展

2019年1月28日(農歷小年)至2019年2月10日(農歷正月初六),在故宮博物院慈寧宮花園、慈寧門外廣場,還將有以展示全國各地老字號產品為主題的“中華老字號 故宮過大年”展,來自10個省(市)的145家中華老字號企業參展,展示傳統小吃、特色美食、保健食品、絲織服飾、生活用品、文房用品、首飾玉器、文化創意類工藝品、非物質文化遺產工藝品等10余內容,相信會讓大家逛的不亦樂乎。

展品太多了,可看的也太多了。要想真正領略“紫禁城裡過大年”的年味,那還得要親自來宮裡,仔細看一看,逛一逛。

故宮書店實體店位置圖:

故宮博物院出版旗艦店網址

http://shop111632.cn/rTq5WD

全選網址,點擊搜一搜

故宮書店網址:

https://j.youzan.com/z_8fj9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