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光明網評論員:景區門票降價就是多贏之舉

光明網評論員:暑假將至,旅遊旺季即將迎來新一輪高峰。為規範旅遊市場,國家發改委於6月29日發布《關於完善國有景區門票價格形成機制 降低重點國有景區門票價格的指導意見》,明確要求今年降低重點國有景區的門票價格。

  在旅遊成為國民消費剛需的時候,門票價格就和水電煤氣一樣,不僅具有公共性,亦帶有民生性。因此,其價格形成機制可謂“一枝一葉總關情”。

  遊客希望門票價格能“平易近人”,地方又靠“門票經濟”安身立命著——這是一對長期以來難以紓解的矛盾。眼下的部分國有著名景區在門票價格上呈現出兩個鮮明的歷史性症結:一是價格痛感明顯。據此前國家統計局的一項調查顯示,當前民眾中認為國內景區門票價格“太高”或“偏高”的佔72.3%。高票價已嚴重影響我國旅遊消費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用“腳”投票——這從近年來某些知名景區遊客人數下降就可以看出。二是定價機制畸形。2007年國家發改委曾下發通知,規定景區門票價格的調整頻次不得低於3年。但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很多景區由“三年不漲”華麗演變成了“三年必漲”。可見,行政禁令在抑價上的功用呈現出了邊際遞減的跡象。

  因此,發改委新意見的發布,其實並不是簡單地“降價”,而是在構建一個良性的景區票價形成機制。

  發改委為什麽會選擇在時下節點推動景區門票“放低身段”?這個問題大概有三個主要答案:一則,票價高處不勝寒的沸反民意由來已久。對於釋放旅遊消費需求、促進旅遊業高品質發展來說,票價是個速效且關鍵的“切入口”。二則,國內5A級重點景區門票價格普遍不低。據數據顯示,在全國249家5A級景區中,門票價格超過100元的景區數量佔比為47%。除了“三年必漲”的鐵律作祟,一些知名景區門票幾乎“逢節必漲”。從文化傳承的角度來看,要想“讓收藏在禁宮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重點國有景區門票價格必須做出調整。

  高票價的背後,是門票形成機制的扭曲和門票經濟的積重難返。一方面,重點國有景區本身就是國有資源、公共資源,且這些景區資源具有壟斷性、獨家性,如果定價機制完全掌控在地方行政部門的手裡,難保不會成為其他“額外成本”的搖錢樹,甚至淪為填補各種虧空的“提款機”。另一方面,如果門票價格始終扶搖直上,“門票經濟依賴症”就永無治愈的一天,長遠而言將影響門票經濟向產業經濟、小眾旅遊向大眾旅遊、景點旅遊向全域旅遊的轉型。

  景區門票降價,看起來是“割肉”,遲早必是多贏。2002年10月,杭州拆除了環湖圍牆,西湖免費對世人開放,真正實現“還湖於民”。有數據說,2002年杭州市的旅遊總人數為2757.98萬人次,旅遊總收入為294億元;到了2011年,旅遊總人數達到7487.27萬人次,旅遊總收入為1191億元,是2002年的四倍。免票的西湖,為杭州旅遊市場帶來了總量上的滿載而歸,更贏得了“聯合國人居獎”等諸多好口碑。門票免費了,但城市卻因此“名利雙收”了。一言蔽之,在景區票價問題上,小算盤固然要打、大账本更要會算。

  就像提速降費上的“花式套餐”一樣,降價的善政總能遭遇“秀智商”的對抗。為防止少數景區“偷換概念”,國家發改委用一句“不得提高景區內交通運輸等其他遊覽服務價格,變相增加遊客負擔”堵死了少數人“堤內損失堤外補”的花花心思;同時引入“價格構成曬账單”、“門票價格須審計”等法定程式,讓重點景區率先垂范,在全國景區中做出表率。相信只要循序漸進,未來景區票價必會清爽起來,中國旅遊也將會走得更遠。

  (轉載請注明來源“光明網”,作者“光明網評論員”)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