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你知道中藥材該如何妥善保存嗎?

最近,醫院上門診的專家經常收到病友的顧問:「醫生您好,我是一名慢性病患者,因為家住得離中醫院比較遠,身體行動不便,每次去縣城中醫院開藥,我都是把中藥帶回家自己熬,有時候帶的比較多,不知道怎麼保存才好,除了放在陰涼地方外,我還應該注意些什麼嗎?」今天,就讓藥劑科的老師給大家科普一下,中藥的正確保存方法吧!

中藥在運輸、貯藏過程中,如果管理不當,養護不善,在外界條件和自身性質相互作用下,就會逐漸發生物理、化學變化,出現發霉、蟲蛀、變色、變味、泛油、風化等現象,直接影響藥物的品質與療效。

影響中藥變異的常見外界因素

1、溫度

中藥在常溫下成分基本穩定,利於貯藏,但當溫度升至34℃以上時就會發生某些中藥的變異,如含油脂較多的苦杏仁、柏子仁等油分外溢,含糖類較多的黃精、玉竹粘連、變味等。而溫度低於0℃時,某些含水量較高的中藥(如鮮地黃、鮮石斛等)所含水分就會結冰,細胞壁及原生質受損,從而導致中藥療效降低。

2、濕度

濕度可影響中藥的含水量,直接引起中藥的潮解、溶化、糖質分解、霉變、風化乾裂等各種變化。

3、空氣

空氣中的氧和臭氧也對中藥的質變起著重要作用。害蟲的生長髮育及繁殖都離不開氧。

4、日光

長時間的日光照射會促使中藥成分發生氧化、分解、聚合等光化反應,日光中的紫外線和熱還可使含蛋白質的中藥材變性、色素分解、加速鞣質產生沉澱。

5、微生物

微生物是中藥材發霉、腐爛的主要因素。中藥材中的營養物質,包括脂肪、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水分等有利於微生物的生長繁殖,其中黴菌類是造成中藥發霉變質的主要微生物。

6、害蟲

由於中藥來源廣泛,受採收、加工、運輸、貯藏、包裝等多種途徑的影響,加之害蟲生物學特性多樣,容易構成對藥物不同程度的汙染和危害。在常用的中藥飲片中,易被蟲蛀的佔40%以上。

7、鼠害

鼠類易破壞中藥的包裝,造成藥物的竊食,同時還可造成排泄物汙染、病毒及致病菌傳播等危害,尤其是死鼠對中藥危害更大。

貯藏中常見的中藥變異現象

1、蟲蛀

蟲蛀是指害蟲侵入中藥內部所引起的破壞性作用。中藥材(飲片)大都含有澱粉、脂肪、糖、氨基酸等,營養豐富,當溫度在25-32℃之間、空氣相對濕度在70%—80%之間,中藥材及飲片含水量在15%以上時,極易滋生害蟲,發生蟲蛀。中藥經蟲蛀後,會形成蛀孔,產生蛀粉,成分損耗,且會受排泄物汙染,造成療效降低,甚至完全失效。如澤瀉、蓮子、甘草、黨參等最易受蟲蛀蝕心。

2、發霉

發霉是指在適當溫度(20-35℃)、濕度(相對濕度75%以上或中藥含水量超過15%)和足夠的營養條件下,中藥表面附著或內部寄生的黴菌繁殖滋生的現象。它能夠侵蝕藥材內部組織,使其變質,以致失效。

3、變色

變色是指中藥在採收、加工、貯藏過程中,由於受到溫度、空氣、日光的影響而引起中藥自身原有色澤改變的現象。例如花類藥材,光線直射過久,就會褪色。顏色的變化不僅影響外觀,更重要的是有可能發生有效成分的變化。

4、走油

走油也稱泛油,是指含有脂肪油、揮髮油、黏液質、糖類等成分較多的中藥,在溫度和濕度較高的條件下,出現的油潤、返軟、發黏、顏色變深等現象。因此,貯藏這類藥材,必須放置陰涼乾燥處。

常用的中藥貯藏與養護方法

1、乾燥

乾燥是保存中藥的最基本條件,因為沒有水分,許多化學變化就不會發生,微生物也不易繁殖。常用的乾燥方法有曬乾法、陰乾法、烘乾法、通風乾燥法、密封吸濕乾爆法、遠紅外乾燥法等方法。如棗仁、知母宣陰乾;大黃、山藥可以烘乾。

2、冷藏養護

採用低溫(0—10℃)貯存方法,可以有效防止不烘、生蟲、發霉、變色等變異現象發生。低溫冷藏不僅可以防止中藥材及飲片的有效成分變化或散失,還可以防止菌類孢子和蟲卵的繁殖。如人蔘、蛤蟆油等常用此法。

3、密封養護

密封或密閉貯藏可以避免外界空氣、光線、溫度、混度、微生物、害蟲等對中藥品質的影響,可在密閉容器中添加白灰、沙子、木炭等吸劑或貯藏於地下室。如刺蝟皮、蜣螂蟲等動物類藥材可以採用生石灰埋藏貯存,熟地黃、龍眼內等可用薄膜材料密封於密閉容器藏等。

4、對抗同貯養護

本法為利用不同性能的中藥和特殊物質同貯具有相互製約,抑製蟲蛀、霉變、泛油現象的傳統貯藏養護方法。如澤汙、山藥等與丹皮同貯防蟲保色,番紅花防冬蟲夏草生蟲,花椒與地龍、蘄蛇、金錢白花蛇及全蠍同貯防蟲蛀,冰片與燈心草同貯防霉變等。

作者簡介

陳學春:2018年7月畢業於雲南中醫藥大學中藥學專業。在校期間主修中藥學、中藥藥劑學、中藥鑒定學、中藥炮製學、中藥藥理學、中醫基礎理論、方劑學、葯事管理學等課程。2018年7月至今在臨滄市雲縣中醫醫院,主要從事製劑室的研究工作。

責任編輯、排 版/王帆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