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國式養育vs西方式養育:虎媽蔡美兒的教育啟示

看點虎媽蔡美兒,對我們的讀者來說可能已經是老朋友了——她通過一系列嚴苛的教育將兩位女兒送入哈佛的校園。近日,虎媽舉辦了一場講座,本文作者,居住在美國華盛頓的Sophie參與了這一講座。在下文中,我們將了解到虎媽的成長經歷,這些經歷或許會與她的育兒方法有所聯繫,Sophie也總結了講座中的諸多要點,供讀者了解。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Sophie在美國 (ID: SophieUSstory)

文丨Sophie 編丨Travis

Sophie寫在前面:

這篇文章發了之後,不少公號聯繫我轉載,之後又引發了很多討論,所以想跟大家簡單得分享一些新的思考。

除了虎媽對孩子品格和習慣的培養,可能她的反思更值得我們去思考。如果把人生比喻成馬拉松,上名校,有好工作,這些只是路上的風景,而幸福的能力是一輩子的事情。尊重孩子的個體差異,看見孩子,讓孩子有機會試錯。孩子成長也是一個自我認知的過程,對於幸福的體驗也是很個體的。“子非魚焉知魚之樂”。

很喜歡的一句話跟大家共勉:There are two great things you can give your chilren. One is roots and the other wings. (你可以給你的孩子兩樣好東西:一個是根基,一個是翅膀)

上個周六下午,冒雨去聽了虎媽Amy Chua的講座。她風趣幽默,魅力十足。關於Chua的更多相關背景,可以翻到文章的第二部分 - 關於Amy Chua。

Amy Chua 講座 - ”清單式“要點

2011年Amy Chua 出版《虎媽戰歌》,至今翻譯成30種不同的語言。此書一出,華爾街日報登出 - Why Chinese Mothers Are Super.(為什麽中國媽媽超級厲害?),花街報紙真是標題黨。

當天Amy Chua的郵箱爆炸,每小時收到約200封郵件。大部分是罵她對孩子太狠了,說她是魔鬼。

她還被邀請到一個上百萬觀眾的脫口秀節目:Today show. 主持人第一個問題是:Are you a monster? Yes or No?

視角:Perpetual outsider(局外人)

Chua作為一個二代移民,在美國出生長大,工作,養育自己的孩子。不管是對美國的思考還是自己的育兒,她都從一個“局外人”的角度來看待這一切。

到耶魯大學當教授以前,她曾經在華爾街的律所工作過幾年。曾做過一個墨西哥公司上市的項目,當時她的工作是在招股書中寫關於墨西哥的經濟背景,私有化進程和發展等。

當時Chua做了很多研究,交到老闆那裡。老闆給的評價非常糟糕 - 寫成這樣是不會有人來買這個股票的。她根據老闆的要求重新寫了,畢竟這是份招股書嘛。

Chua不想浪費自己對事實真相的研究成果,把研究報告投稿到了一家學術期刊,順利發表。這篇文章的發表也給她帶來了很多學術方面的機會。

她說自己能夠從新的角度寫墨西哥的經濟問題,也是因為有“局外人的視角”。——“當局者迷,監視者清”。

Chua提到自己的書 Day of Empire:How Hyperpowers Rise to Global Dominace - and Why They Fall, (關於歷史上的大國興衰,包括波斯,曾經的大英帝國,美國和中國等)。

寫這本書她也是從一個局外人的視角來看這些大國”潮起潮落“,演講中她特別提到,縱觀歷史,大國興起於開放,而衰落則始於封閉。(中美互相不了解的地方很多,在今天這個環境下,能夠互相理解和包容特別重要。)

“中國式養育”強在哪?

什麽是中國式養育?

中國式養育是個泛泛的說法,指比較嚴厲的養育方式。

根據我對美國移民家庭的觀察,中國,韓國,日本,印度,俄羅斯和其他東歐國家,比較重視學習。歐美國家的人在學習上相對放養一些,會更重視一些所謂的才藝。只是說的一般情況,不同的例子到處都是。

無論是在《虎媽戰歌》這本書裡,還是在現場,Chua都提到了中國的一句俗語”富不過三代“。她以嚴厲的方式養育是幫孩子為未來做準備,也希望孩子能夠延續自己家族的優秀傳統。

跟西方父母比,中國父母對他們的孩子有很高的期望,認為孩子有無限的潛力。中國父母很擅長培養孩子的能力和品格,Chua在給孩子選興趣愛好的時候,原則就是要有意義,非常難,並且能夠往深裡走。

她非常感恩父母對自己能力和品格的培養,我們來看看是哪些?(這些是我根據她的講座總結提取的,並不是她的原話):S + 3 Rs.

Self- discipline: 自控能力,嚴格要求

她認為自律對一個人的成長和成功非常重要。這個沒什麽好說的,可能藝術家不同意?

(關於自律為什麽那麽難,有一本書叫做《習慣的力量》,也告訴你,要形成一個新的習慣,需要打破舊的循環,同時需要堅持執行新的習慣。)

Chua小時候考了90分,她媽媽會死死抓住那10分。而西方式家庭可能會表揚孩子考得不錯: good job! (並不是所有的西方式家庭都是如此) 她的父母總是相信她有能力做的更好。

這個東西方比較其實是很籠統的,我在工作中看到的自律的人東西方都有,反而沒有明顯的因為種族不同帶來的差異。

比如有的西方人同事自律到安排好年,月,日計劃,每天就像一個鍾一樣運行。歎為觀止!

Resilience 堅韌

堅韌也包括Hard working -死磕,不輕易放棄。

如果仔細讀Chua的《虎媽戰歌》,會看到她不僅是個嚴厲的母親,自己一直都是知行合一(Walk the Talk)。

她早上五點起床工作,上午去學校教課,下午陪女兒上課,晚上練琴。忙亂中,有時出門後才發現自己穿了兩隻不一樣的鞋。我可以想象她對自己生活像精密儀器一樣的安排。

在她的網站讀到一條讀者留言,是一個出生在美國的亞裔寫的。她很羨慕Chua的兩個女兒,自己的母親對自己也很嚴格,但是母親沒有像Chua那樣在真正的細節上跟女兒一起成長和學習。

有本書The Talent Code: Greatness Isn't Born. It's Grown. Here's How. (天才密碼:偉大不是天生的,而是養成的),天才的養成,有三個要訣:深度練習+大師指導+點燃熱情。如果按照這個要訣,Chua至少做到了前兩個。

關於Resilience我跟20出頭的小朋友討論過,特別有意思。當外在環境已經比較舒適,你就得給自己找點苦頭吃,才能練出resillence。比如在美國,就是通過運動死磕。彈鋼琴和其他樂器也有相通之處。

Rebellion 叛逆

Chua的父親蔡少棠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教授,在科學方面很有建樹。

年輕時蔡先生不想繼承家庭生意,在60年代飄洋過海到了麻省理工讀書,是他們家的black sheep。(黑羊,指叛逆者)

在Amy Chua看來,她的父親愛冒險,有創意,思想獨立。航海,新餐廳各種,他都會帶著自己的孩子們去嘗試。

有一年蔡先生帶領全家到歐洲遊學一年,每三個月換一個國家。比如到了德國,孩子們就到德國的公立學校,而孩子們根本就不會德語。蔡父對孩子們很有信心,認為她們都會適應的。(虎媽Amy Chua就是這麽養成的。)

當Chua把自己的《虎媽戰歌》一書跟自己的母親分享時,蔡母說,Amy, 沒有一個中國人會寫這樣一本書。

Chua說這本書的本身就是反叛。(在美國這個似乎流行“放養”的國家,嚴厲養育自己的孩子,還寫成書,昭告天下,不是反叛是什麽?)

She is very bold! (她很勇敢!)

Reflection + 5 new rules;反思和5個原則

Chua對自己養育孩子的過程進行了反思,這5個原則是對美國的亞裔父母說的。她說自己在中國就會告訴大家,要讓孩子多玩,不要總是學習。

No.1.Pay attention to personality. 因材施教,每個孩子天性都是不同的。

Chua的大女兒Sophia是個聽話的孩子,在Amy的嚴厲督促和陪伴式學習下,Sophia鋼琴彈到了卡耐基音樂廳。

Chua想在二女兒身上如法炮製。但是二女兒Lulu天生反叛,後來在13歲終於不想再拉小提琴了,而是轉去自己喜歡的網球。

其中母女二人有過多次反目,《虎媽戰歌》就是當Lulu跟Chua在莫斯科一家餐廳翻臉之後,Chua開始寫這本書,用了三個月寫完。

(似乎內心有個聲音:你不聽我的,我要告訴全世界我是怎麽養娃的!全書寫作的過程中,她一直跟女兒們討論書稿。Sophia認為自己是個無聊的好孩子角色。)

No.2.More freedom for them to make choices. 給孩子更多的自由進行選擇。

她認為中國父母一般對成功和幸福的定義比較窄,給孩子的選擇比較少。社會對華人父母的刻板印象:華人父母普遍希望自己的孩子做醫生,律師,金融人士,IT人士。

而西方的父母,太容易允許孩子放棄。(這也是個刻板印象哦)

她建議華人父母要給孩子犯錯的自由,但是別犯大錯。對孩子職業和專業的選擇有更加開放的心態。在自己的女兒上大學之後,Chua就完全撒手不管了。

當時Lulu要上大學之前,她的期望就是希望Lulu別被抓住(可能是開玩笑),她告訴Lulu, You need to be very careful. Everyone else may do the same, but you are always the one who got caught. (你要特別小心,大家可能都在乾一樣的事,但是你總是那個被抓住的。)

她的先生是猶太人,猶太人的家庭很鼓勵發問,引導孩子形成自己的觀點。據說猶太人小時候學Torah經,就是讀了之後,不停的討論,說自己的想法。(細節待印證)。

從另外一本書《創業的國度:以色列經濟奇跡啟示》可以看到以色列這個國家的“提問”文化,即使在軍隊這種層級分明的地方,下級軍官也可以挑戰上級軍官。這本書強烈推薦,可以看到以色列人特別會講故事,企業家式的創新和冒險。

她建議華人家庭多跟孩子討論事情,多問孩子的想法。多理解孩子的角度,而不是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加給孩子。

(我覺得孩子到了一定的年紀強加有害無益,孩子就是一棵樹,壓製只會讓樹扭曲。)

No.3.Importance of honest,integrity. 誠實無價!

這番話特別針對最近的美國大學招生醜聞而說的,用錢買大學入學資格,據說史丹佛的一個名額"賣"了650萬美刀。

(看起來是常識,不在常識上犯錯,需要有覺察力和自製力。)

No.4.Encourage to be unique. 鼓勵孩子成為獨特的自己。

關於一定要上名校的“常青藤情節”,她建議不要糾結。

比如今天哈佛大學申請,比她當年(80年代)申請的時候難多了。她自己的學生不少是哈佛耶魯大學的畢業生,畢業之後完全lost,不知道自己要幹嘛。建議父母尊重孩子的選擇和愛好。

(如果孩子很少自己做選擇的話,長大了面對人生更不知道該怎麽選了。或者就是隨大流,大家做什麽我就做什麽。)

我也見過不少例子,名校的確是能夠有更好的平台和資源,但是名校只是人生的一段,不是目的。

以前參加過 《Getting Grit》的作者 Caroline Adams Miller的一個講座。她曾經是哈佛大學游泳隊的,從小一直是各方面都優秀的好學生。她小時候開始節食,後來慢慢發展成了暴食症,甚至她的家人都不知道。

她分享說自己去了哈佛之後非常迷失,除了父母可以有個哈佛大學的車牌框,她不知道上哈佛對自己的意義是什麽?後來又經歷了一個艱難的自我認知和探索的過程。

2006年的時候她去賓夕法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年)讀了積極心理學的碩士。積極心理學創始人Martin Seligman就在賓大。廣泛流傳的哈佛幸福課就是積極心理學,這個課在網上就可以聽到。

No.5.Encourage humor and laughter: happy by example. 營造一個歡樂的家庭。

她覺得中國父母很多時候都太拘謹和緊繃,要多在家裡創造一些歡樂的氣氛。(不知道是不是工作性質的原因,同事中幽默的人很少,反而是在上學的時候不少同學自帶幽默感。)

要說歡樂,很喜歡拉美家庭,氣象好的時候,在公園裡經常有一家家的拉美人聚會,聊天,唱歌。

以前有一家鄰居是拉美人,有三個孩子,那時候我家老大經常跟他們一起玩。後來才知道,鄰居是個單親媽媽,是做cleaning lady的。

實際上不少拉美人做的事情都是體力活,累活,比如清潔,割草什麽的,但是這個群體整體上看起來幸福程度挺高的。

Reframe/context: 今天的大環境

60年代移民的處境跟現在很不同,現在的處境也很複雜,摻雜著美國各族裔利益的博弈等。

她分享了自己四年級的一個故事:因為Restaurant的發音很奇怪,被同班的男孩子取笑。她很委屈,回家告訴媽媽,蔡母的反應是:why you care about that stupid boy? China is the most prestigious, most ancient country in this world. We invent everything. (你幹嘛在乎那個愚蠢的男孩,我們中國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優秀的國家,我們發明了所有的東西)。

好強悍的母親!

即使今天作為耶魯大學的教授,她也會受到歧視 (not surprisingly)。 sterotype (刻板印象)無處不在,你是亞裔女性,你就應該如何如何,或者你不該如何如何。

Sophie:

在美國的移民,特別是亞裔孩子,大部分在成長和自我認知的過程中都會有“我是哪國人”的掙扎。

一方面不是完全的美國人,因為通常的美國人是白人-歐洲移民的後裔,或者黑人-非洲後裔。

另一方面也不是中國人:只是看起來像中國人,內在都是美國的。還有父母來自不同國家的家庭,那麽孩子就是獨特的,從自己的父母身上傳承了各自的文化。

當然今天的情況很不同了,美國有越來越多的亞裔移民,而且隨著中國的強大,中國人整體在美國的地位也在變化。如果是早期的移民,孩子可能是整個小鎮裡唯一的亞裔。就像我們到一個新的公司希望融入一樣,孩子也希望融入一個群體。

如果是唯一的亞裔,要融入群體面對的挑戰可想而知。關於融入和移民可以看這本書:Everything that I never told you by Celeste Ng.

關於Amy Chua

Amy Chua 的原生家庭

上個世紀60年代,有個菲利賓華裔,因為不想繼承家族生意,一心要做科學家,於是穿越太平洋到麻省理工讀書。他就是Leon Chua (蔡少棠),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教授。

窮留學生的年代全家在波士頓度過了兩個沒有暖氣的冬天,波士頓可能跟中國的東北差不多冷吧。

關於蔡少棠,來自維基百科:生於菲律賓,祖籍福建泉州晉江塘東村,美國電機工程學者,現為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UC Berkely)電氣工程與計算機科學系教授,IEEE Fellow。他提出了憶阻器、蔡氏電路和細胞式類神經網路(CNN)等理論。

他被認為是非線性電路分析理論(nonlinear-circuit theory)之父。在他預測憶阻器存在的三十七年後,在惠普公司由R.斯坦利·威廉斯(R. Stanley Williams)領導的研究小組開發出能工作的固態憶阻器。

蔡有四個女兒:長女蔡美兒Amy、二女兒 Michelle 、三女兒Katrin(史丹佛大學教授)和四女兒Cynthia(Cindy,一位特殊奧林匹克運動會金牌獲得者)。

長女蔡美兒為耶魯大學法學院終身教授,她是《虎媽戰歌》(英語: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一書的作者。)

一家子牛人!

Chua家教極其嚴厲,家裡只能說客家話,說一個英文單詞就用筷子打一下手。

蔡先生當然希望女兒能夠跟他一樣做科學家,希望她能夠考自己任教的大學,可以省學費。(看來當時UC Berkely的教授也不寬裕)。

Amy偷偷報了哈佛大學數學系,蔡先生知道後勃然大怒,後來經過了解發現哈佛大學也不錯。(當時候80年代,Amy1987年從哈佛法學院畢業)據Amy講,當時的哈佛大學申請不像今天這般競爭慘烈。

我把草稿給朋友看,根據她的評論加上一點我自己的思考:Amy Chua的家族本身就有很榮耀的歷史傳承。她的家庭傳統(蔡母)和反叛(蔡父)並存,嚴厲中帶著溫馨。

而這種嚴厲又對應了Amy Chua在她的書Triple Package中提到的家族/祖先帶來的榮耀感。就好比一個軍事世家,也用很嚴格的方式培養自己的後人希望自己的家族傳統一直延續下去。

輾轉哈佛和成為法學院教授

到了哈佛大學,Chua開始讀的是數學系-滿足她爸讓女兒做科學家的理想,實在不喜歡就轉去經濟系 - 跟科學有點關係。

後來還是不行,就轉去讀法律。

在哈佛法學院的課堂上,教授問Chua對講課內容有什麽想法。她很懵,因為作為一個典型的亞裔好學生她就是聽老師的話,做好筆記,老師說什麽就是什麽。

所以她很對自己的想法“沒有多想過”,上法學院是一個艱難的歷程,她付出了10倍於別人的努力。

哈佛畢業後到華盛頓實習,在 United States Court of Appeals for the D.C. Circuit 實習,老闆是Chief Judge Patricia M. Wald, 據Chua講,Wald對她的影響非常大。Wald是個很放鬆的人,跟自己的父母很不同。

Amy當時的想法是去學校做老師。Wald告訴她,你什麽都沒做過,怎麽能去當教授呢。也是從Wald這裡她真正了解到了public service(公共服務)。

後來Chua去華爾街做了四年的律師,但是她說自己並沒有真正的融入那個圈子。決定回到學界做教授,申請了100所學校,收到了100封拒信 ...

蔡父對她就此放棄申請教職,並不買账。反問才100所學校你就放棄了???

蔡小姐又重整旗鼓,終於接到Bufflo Universtiy的聘書,隨後杜克大學也對她伸出橄欖枝,因為其他申請者拒了杜克大學的聘書。

(插播:杜克大學校園非常美,是我去過的很多東岸大學最美之一,普林斯頓,耶魯都不錯。據說杜克是全美校園最大的私校之一,另外一個是史丹佛)

跟想象中很不一樣的Amy Chua

講座那天下著小雨,我因為開錯了路,到了那裡已經快要開始了,講堂外排著很長的家長隊伍,等著簽名或者跟Amy聊天,她比我想象中要瘦小一些,而且看起來也不像“虎媽”。

(多年前我在港大去聽一個講座,在走廊就聽到講堂裡一個非常非常溫柔甜美的聲音在講一些講座的規矩,關手機啥的。走進講堂,原來是龍應台。我的天哪,她的聲音跟我對《中國人你為什麽不生氣》的作者的想象差太遠了!!!)

上千人的講堂都坐滿了,還見到不少熟人。

我最喜歡的是她的演講能力,小小的一個人在一個那麽大的台上,既有氣場hold住,又能跟台下的人進行氣場互動。

Chua講的這些,可能你已經聽了很多遍,但是會不會選擇她這樣的路?選擇她這樣的路,是不是又能走下去?

”虎媽“養育的底色:

她來自一個菲利賓華裔家庭,有充滿了冒險和反叛精神的父親,和對孩子要求極為嚴厲且很傳統的母親。她的先生來自猶太家庭,年少的時候曾經在紐約茱莉亞學院學習戲劇表演。

她對自己的孩子養育無法複製,其實也不用複製。

養育孩子,或者跟孩子一起成長,是一個不斷選擇的過程。你自己被養大的方式,也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你想怎麽去養大你的孩子,或者你會想學習你的父母,或者你想避免你父母掉過的那些”坑“。

你的家庭關係,跟孩子的互動。那些無形的看不見的力量,可能會對孩子有著更大和長遠的影響。

對於大多數的平常人來說,日子不在過去也不在未來,就是當下的每一天,每一刻。

《無問東西》中有個細節:沈光耀的母親收到沈的家書後去看沈,沈母見到自己的兒子後表情欣喜,但是很快板下臉來,讓沈光耀跪下,背誦家訓:負甲為兵,怎筆為吏,身死名滅者如牛毛,角立傑出者如芝草。不得以有學之貧賤,比於無學之富貴也。(出自顏氏家訓)

母親不希望沈光耀入伍,只希望他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跟自己中意的女孩子結婚,享受做父母的樂趣。

每次看這段對白都很感動。

《虎媽戰歌》和虎媽的言論,給生活在美國社會的亞裔帶來的影響,我會在自己公號進一步寫。

特別感謝“康妮美國頻道”的Connie在她的公號轉載,感謝我的好朋友“華說職場人生”的Coach Lily,美國愛荷華Emily Photography的攝影師Emily,她們都在我寫這篇文章的過程中跟我討論了很多,給了我啟發和思考。

最後感謝Calvin J Li Memorial Foundation邀請了蔡美兒給華盛頓地區的亞裔講座,讓大家有機會聽到虎媽對自己育兒的反思。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