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每天5分鐘,小兒保健好輕鬆

近期皰疹性咽峽炎發病率劇升,近期兒童上呼吸道感染劇增,近期醫院兒科人滿為患,近期家長憂心忡忡……

該如何預防?

作為醫生,我主張孩子不要動不動就吃藥,特別是寒涼藥物,有時候,不吃藥比吃藥更重要!那麼有什麼安全有效的手段來預防和緩解呢?下面介紹一套小兒推拿組方,每天5分鐘,兒推保健好輕鬆。

大保健方

補脾2分鐘、清板門(來回推)1 分鐘、平肝1 分鐘、清肺1分鐘

1、補脾

部位:拇指外側緣,赤白肉際處(由指根到指尖)屬線型穴位。

操作方法:補脾:向心性推之。

作用:健脾調中,消食化積。

主治:消化不良、積食、脾虛泄瀉、疳積、虛喘嗽等。

2、清板門

部位:拇指下,大魚際肌之中點,屬面型穴位。

操作方法:左右旋轉揉之,或來回推之為清板門。

作用:能清胃熱,通調三焦之氣。

主治:止吐瀉、退虛熱、嗌奶、胃疼等。

3、平肝

部位:食指掌面,由指根到指尖,屬線型穴位。

操作方法:平肝(清肝)——離心性推之。

作用:平肝熄風,解熱鎮驚,開鬱除煩,和氣生血。

主治:感冒、目赤、煩躁不安、脾虛泄瀉等。

4、清肺

部位:無名指掌面,由指根到指尖,屬線型穴位。

操作方法:清肺:離心性推之。

作用:疏風解表、順氣化痰、利咽止咳、補益肺氣。

主治:作傷風感冒、咳嗽痰喘(肺炎、急慢性氣管炎、喘息性支氣管、哮喘

等),凡肺經實熱者宜清,虛寒者宜補。

小兒生病不是一個簡單的感冒咳嗽或拉肚子就能概括的,很多時候是幾個系統的問題交雜而來。用寶媽的話說,看她小孩的癥狀,又有發熱、流涕,又有腹瀉、厭食,晚上還煩躁不安。我想這樣複雜的問題,真要一個沒有多少中醫知識和經驗的媽媽去辨證,這是非常難的問題。我們能不能找一個不需要多少辨證又可以保健的方法。在兒推實操過程中,以黃元禦的《四聖心源》一氣周流理論和嶺南兒科重視脾胃(「四季脾旺不受邪」)為指導,一套操作簡便又有效的大保健基礎方逐漸成形。

操作注意事項

推拿手法

醫者用左手托著患兒之左手,醫者用右手拇指或食、中指羅紋面,在患兒某部穴位,凡向前推動,行於直線,不可歪斜,統稱為推法,多用在線型穴位上,大保健方主要手法是推法。

推拿手法推拿手法

推拿介質

兒推時一定要使用推拿介質,推薦使用爽身粉。從反饋情況看,不止一個媽媽把小孩的手指推破皮、推出水泡,為什麼會推破皮呢,就是因為在推拿時沒有使用介質,力度過大。

推拿頻率

100200 次/分鐘,初學者先慢慢操作,不要拘泥於次數,熟能生巧。

推拿力度

輕快柔和(不失深透),手法力度是初學者不好掌握的地方,可以在小孩睡覺時測試你手法的輕重,如果你把小孩推醒了,說明你手法重了,應適當減輕力度。

左右手問題

一般情況,隻推左手,如果左手不方便推拿,也可以推右手。我很多時候是在我小孩睡覺的時候推拿,經常是先推左手,而推到一半的時候,他又睡到另外一邊去了,被迫推右手(接著在右手把沒操作完的穴位做完)。無論你是推左手還是右手或左手推了又推右手都沒關係,但一個穴位只能推一隻手,不能兩個手都推。

補脾、清板門健脾和胃,調和中路,平肝意在升左路(疏肝),清肺降右路,脾胃調和、氣機升降正常小朋友自然少生病。

一般情況大保健方在小孩睡覺的時候操作,若小孩配合也可以在清醒時操作,有些家長平常有捏脊保健習慣,可以繼續進行,兩種操作不會相互衝突造成不良影響。

保健與治療有區別,初學的寶爸寶媽都是生手,請不要著急,先由保健入手,手法嫻熟了治療效果也慢慢有了,若條件允許會開線下公益交流分享會,一起聊聊兒推那點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