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每天最少學一味中藥-防風| 第678天

藍色字

播放GIF

「醫承有道」關注我們

防風Fangfeng

SAPOSHNIKOVIAE RADIX

中藥速記

來源

本品為傘形科植物防風Saposhnikovia divaricata (Turcz.) Schischk.的乾燥根。

相關名

文風、屏風、迴風、北風、風肉、關防風、東防風、口防風、山防風、黃防風、青防風、銅芸、茴芸、茴草、百枝、百蜚

產地

主產於東北及內蒙古東部, 藥材習稱 「關防風」。現有栽培。

採收加工

春、秋二季挖未抽花莖植株的根,除去鬚根及泥沙, 曬至八九成乾, 捆成小把,再曬乾。已抽花莖的植株其根老、質硬,稱為 「公防風」 ,質次不能藥用。

性狀鑒別

呈長圓錐形或長圓柱形,下部漸細,有的略彎曲,長15~30cm,直徑0.5~2cm。表面灰棕色或棕褐色,粗糙,有縱皺紋、多數橫長皮孔樣突起及點狀的細根痕.根頭部有明顯密集的環紋,習稱「蚯蚓頭」,有的環紋上殘存棕褐色毛狀葉基。體輕,質松,易折斷,斷面不平坦,皮部棕黃色至棕色,有裂隙,木部黃色。氣特異,味微甘。

飲片

為圓形或橢圓形厚片。切面黃白色 或淺黃色。木部圓形,黃色, 具放射狀紋理,有的可見小型髓部;形成層環色深;皮部棕黃色至棕色, 有多數放射狀裂隙及多數細小油點。質鬆軟。氣特異,味微甘。

性能特點

本品辛散微溫,甘緩不峻,藥力和緩,既入膀胱經,又入肝脾經。善祛風勝濕而發表、止痛、止癢、解痙,為治風通用藥。無論外風、內風、風濕所致病證,也無論兼寒兼熱,皆可投用。

性味歸經

辛、甘,微溫。歸膀胱、肝、脾經。

功效

祛風解表,勝濕,止痛,解痙。

防風妙記

聖旨:防內外風,解寒熱表,

聖旨——勝濕,止痛

防內外風,解寒熱表——防風祛風解表,無論內風外風或是否兼有表證無論寒熱皆可投用!

主治病證

(1)風寒表證,風熱表證,表證夾濕。

(2)風寒濕痹,風濕疹癢。

(3)破傷風,小兒驚風。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10g;或入酒劑、丸散劑。外用:適量,煎湯熏洗。

使用注意

本品味辛微溫,傷陰血而助火,故血虛發痙及陰虛火旺者慎服。

防風的故事

相傳大禹治水至「地平天成」時,為了慶祝成功、犒勞將士臣民,在會稽召集各路諸侯共商日後治國大計。當各路諸侯會集於會稽山下共同歡慶時,唯有同大禹父子共同治過水的防風未到。大禹大怒,認為防風高傲小瞧了他。當防風第二天趕到會稽時,大禹一怒之下,下令殺死防風。

防風被大禹殺死實在冤枉。防風當時在浙江,距會稽甚遠,又逢雨季,中途又有苕溪和錢塘江,苕溪發大水難以通過,故誤了行程和會期。

防風被殺之時,人頭落地,並從其體內噴濺出白血,白血灑落在地上。第二年,白血灑落處長滿一種傘形羽狀小草,後來當地老百姓在治水勞作之時患風寒、頭痛發熱、周身不適時,用此草煎湯服用獲得奇效。老百姓議論紛紛,說這是防風留給他們的神草。為了紀念防風,老百姓就給這種草起名為防風。

猜一猜這味中藥是什麼?

請在留言處寫下您的答案!

——END——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