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最新版中國胃癌發病與死亡數據出爐!附新版《日本胃癌篩查指南》

在國家癌症中心、全國腫瘤登記中心統計的2014年惡性腫瘤登記資料的基礎上,北京市腫瘤防治研究辦公室(北京市腫瘤登記處)對2014年中國胃癌的發病與死亡數據進行了分析和估計,原文「Incidence and mortality of stomach cancer in China, 2014」已發表於《中國癌症研究》英文雜誌(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2018年第3期。

報告顯示:

1、2014年,全國新確診胃癌病例數410,400例,約佔全部癌症發病的11%,發病率為30.00/10萬。

2、男性胃癌發病率遠高於女性,得標發病率是女性的2.4倍。

3、2014年,全國因胃癌死亡病例為293,800人,死亡率為21.48/10萬。

4、無論胃癌的發病率還是死亡率,農村地區均高於城市。

統計數據來自經過全國腫瘤登記中心篩選的達到品質控制標準的339個登記處,佔全國2014年年末人口數的21.07%。文章將入選的登記處按地區(城鄉)、性別以及年齡別、腫瘤發病率與死亡率分層,結合2014年全國人口數據,預估了全國胃癌的主要發病和死亡情況,中國人口標化發病率(得標率)和世界人口標化發病率分別按2000年中國人口結構和Segi』s 世界標準人口結構進行計算。

2014全國胃癌發病整體情況

2014年,全國新確診胃癌病例數410,400例,佔全部癌症發病的11%,發病率為30.00/10萬,得標率和世標率分別為 19.62/10萬19.51/10萬,男性胃癌發病率遠高於女性,得標發病率是女性的2.4倍。2014年,全國因胃癌死亡病例數293,800人,死亡率為21.48/10萬,得標和世標死亡率分別為 13.44/10萬和13.30/10萬。無論發病率還是死亡率,農村地區均高於城市。

2014年全國胃癌發病情況

2014年全國胃癌死亡情況

年齡別發病率與死亡率

胃癌的發病率隨年齡的增長而升高。25歲之前各個年齡組胃癌發生率均低於1/10萬,從55歲開始發病率超過50/10萬,至80~84歲達到高峰,為185.85/10萬;從40~44歲組開始,男性胃癌發病率顯著高於女性,尤其在55~64歲組,男性發病率約是女性的2倍。

不同年齡組胃癌死亡率特徵與不同年齡組的發病率特徵類似。45歲之後,男性胃癌死亡率顯著高於女性。男性在80~84歲組的死亡率最高,為280.45/10萬,而女性在85歲之後達到死亡率最高峰,為131.99/10萬。

2014年全國胃癌分性別分地區年齡別發病率

2014年全國胃癌分性別分地區年齡別死亡率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準提高,胃癌發病率在全球多數國家呈下降趨勢,但由於我國人口基數大,同時老齡化人口比例持續增高,胃癌在我國的疾病負擔依舊較重。

本研究結果顯示,2014年我國胃癌新發病例約41萬,約佔全球所有胃癌新發病例的40%,同時發病率與死亡率存在較大的地區差異,農村地區胃癌發病率和死亡率分別是城市地區的1.3倍和1.4倍。因此我國胃癌的防控形勢依然嚴峻,應針對不同經濟發展水準地區制定與當地經濟水準發展相適應的胃癌防控策略。

中國胃癌病人的五年生存率只有 20 %,而我們的鄰國日本,胃癌 五年生存率高達80 %,差距不小。而這個差距中的關鍵因素在於對胃癌的早期診斷

那日本是如何進行胃癌的篩查呢?對比指南,中國和日本的篩查又有什麼區別呢?

中日篩查人群有何區別?

在最新版《日本胃癌篩查指南》中,推薦篩查的起始年齡為 50 歲,並未規定終止年齡。依據過去日本和韓國的相關研究,將篩查間隔設為 2-3 年。據報告,日本人口有 1.27 億,而每年總共約完成 1500 萬例胃鏡檢查。也就是說每年大約有 11% 的人去做了胃鏡檢查(包括但不局限於 50 歲以上人群)。平均每五年就相當於有 50% 的人至少做了一次胃鏡檢查。這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日本將胃鏡檢查納入到 40 歲以上國民的體檢項目中。

我國由於人口基數過大,現有的醫療條件並不能支持胃鏡普查;如果全部普查完畢,大概要過六十年。所以現在國家提倡高危人群提前篩查。

根據《中國早期胃癌篩查流程專家共識意見》(草案),年齡 ≥ 40 歲且符合以下 5 條中任一條者建議作為胃癌高危人群建議作為篩查對象:


1、胃癌高發地區人群;

2、幽門螺桿菌感染者;

3、既往患有慢性萎縮性胃炎、胃潰瘍、胃息肉、手術後殘胃、肥厚性胃炎、惡性貧血等胃癌前疾病;

4、胃癌患者一級親屬;

5、存在胃癌其它高危因素(高鹽、醃製飲食、吸煙、重度飲酒等)。

但實際上,真正能做到五年內做一次胃鏡的少之又少!即使是一些高危人群,有多少人是按照指南的推薦去進行篩查呢?

篩查方法有何區別?

其實具體的篩查方法大同小異,中日胃癌篩查指南種主要包括了下列篩查方法:上消化道造影、內鏡篩查、血清學檢查(包括血清胃蛋白酶原(PG)檢測、幽門螺桿菌(Hp)抗體檢測以及PG檢測聯合Hp抗體檢測)。但是推薦等級和程式上卻大有不同。

《日本胃癌篩查指南》中提出了五種方案,並帶有不同的推薦意見,詳見下表:

註:推薦等級B:由於降低死亡率效果高於缺點,建議用於普查和個體化檢查。證據等級1+/2+

推薦等級I:尚無充足證據來判斷降低死亡率的效果,無法進行效益與缺點之間的比較,因此不推薦用於群體。根據具體情況和充分解釋的情況下可在個人層面考慮。證據等級1-/2- /3/4

實際上,根據2018年在JJCO上發表的日本胃癌篩查綜述來看,目前日本基本捨棄了上消化道造影,而直接使用內鏡作為主要篩查手段

而在我國,初步篩查主要依靠血清學檢查,項目包括PG檢測、Hp檢測、血清胃泌素17檢測以及結合年齡、性別因素進行危險評分。根據評分再進一步檢查。而內鏡因為依賴設備和內鏡醫師資源且費用相對較高、具有一定痛苦性,尚未採用內鏡進行大規模胃癌篩查。一般在危險評分為胃癌高/中危人群時才進一步進行內鏡檢查。

與2014版共識相比,新版刪除了上消化道造影的檢查方法,否定了上消化道鋇餐的價值,不再推薦於胃癌篩查。

註:圖片來自《中國早期胃癌篩查流程專家共識意見(草案)》

不難看出,內鏡檢查已成為主流。在胃癌的檢查上,我國已用內鏡檢查代替了鋇餐作為高危人群的進一步檢查。而日本更是將內鏡檢查直接作為首選的篩選檢查。胃鏡檢查是胃癌診斷的「 金標準 」,但因其屬侵入性檢查、費用較高、需投入大量人力資源、人群接受度較低,目前仍難以用於我國胃癌的大規模普查。

為什麼我國胃癌患者臨床確診時分期較晚

我國胃癌患者五年生存率較低的主要原因是臨床確診時分期較晚以及醫療衛生資源和診療水準在地區間發展不平衡所帶來的差異,而導致我國胃癌患者臨床確診時分期較晚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

第一,由於傳統觀念以及人們對胃鏡篩查帶來益處的認知不足、早診早治的意識不強,同時對胃鏡檢查帶來的身體不適存在顧慮,因此居民參與胃鏡篩查的意願並不高;

第二,目前政府僅在我國胃癌高發地區的高危人群中實施了政府主導的胃鏡免費篩查項目,並沒有將胃癌機會性篩查納入政府醫保支付範圍,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居民主動尋求篩查的積極性。

上述原因導致我國胃鏡篩查的人群覆蓋率較低,同時胃鏡篩查對於內鏡醫師的技術水準要求較高,因此在我國經濟發展水準較低的農村地區,由於缺少必要的醫療衛生資源以及內鏡醫師人力資源,也給胃鏡篩查的效果帶來一定影響。

總結

總之,儘管我國胃癌發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下降趨勢,但目前依然高於全球平均水準。同時我國胃癌的疾病負擔存在著較大的城鄉間差異,未來不僅要提高公眾的防癌及早診早治意識,同時要加大胃癌防控資金及軟硬體設施投入,尤其要在我國廣大的農村地區加強投入,不斷提高胃癌患者五年生存率水準,降低死亡率。

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國家也能逐步強化對胃癌的篩查,做到早發現,早治療。

- END -

參考來源:

1. http://www.cjcrcn.org/article/html_9804.html

更多胃癌相關治療案例,請關注厚樸方舟!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