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七一勳章”獲得者藍天野70多年前曾是地下黨,名字也是黨給的

他用70多年的藝術積澱為觀眾奉獻了無數戲劇和影視經典形象。但很多人並不知道,他是在黨組織的需要和安排下,放棄了美術道路,放棄了自己的原名,轉而成為職業演員“藍天野”。

|作者:尹潔

|編輯:阿曄

|編審:勞靈格

6月29日,“七一勳章”頒授儀式在人民大會堂舉行。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簡稱北京人藝)演員、導演藍天野獲頒“七一勳章”。

《環球人物》記者看著電視中滿頭白發卻精神矍鑠的老人,不禁想起上一次現場看藍老主演的話劇《冬之旅》,當時他已年近九旬,卻依然聲若洪鍾、底氣十足。

轉眼間,藍天野已94歲高齡。他演過《茶館》裡的秦二爺、《渴望》裡的王滬生父親、《封神榜》裡的薑子牙……用70多年的藝術積澱為觀眾奉獻了無數戲劇和影視經典形象。

但很多人並不知道,他是在黨組織的需要和安排下,放棄了美術道路,放棄了自己的原名,轉而成為職業演員“藍天野”。

對於這個人生選擇,藍天野無怨無悔:“組織上讓(我)幹什麽就幹什麽,黨怎麽決定我就怎麽做。”

為了組織需要改名字

去年6月,人藝68周年院慶演出因疫情改為線上直播,藍老壓台出場。他表演了經典話劇《蔡文姬》片段,飾演董祀,深厚的台詞功力傳遞著充沛的感情。

很多人好奇:是什麽力量讓這樣一位“90後”的老人永葆藝術青春,仿佛有源源不竭的生命力和激情?

其實,藍天野藝術生涯的起點是從繪畫開始的,後來之所以轉到表演領域,背後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這個故事帶著鮮明的時代特色和紅色印記。

藍天野原名王潤森,1927年出生在河北省饒陽縣的一個大戶人家。他剛滿月時,全家四代人就遷居到了北平。因為從小喜歡畫畫,他在17歲時考入北平藝專(中央美術學院的前身)油畫系學習,當時的理想是成為一名畫家。

因為從小生活在淪陷區,藍天野親眼見到、親身經歷了在日本侵略者佔領下,中國老百姓的生活有多麽悲慘。他曾回憶:“我上小學的時候,學校就在官園附近。那時的官園還是一個土丘,附近經常能看到餓死的人。我家住的胡同裡,三九天早晨起來,不知道誰家的門洞裡就會出現凍死的人。”

當時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這“三座大山”壓在底層人民身上,很多窮人吃不上飯、穿不起衣,因凍餓而倒斃街頭的情況十分常見。為了挽救民族危亡,上海、北平等大城市的很多進步青年受到馬克思主義的影響,投身革命、奔赴延安,加入了共產黨。藍天野的三姐石梅就是一名中共地下黨員。

抗戰勝利前夕,石梅從解放區回到北平,在中共華北局晉察冀分局城工部工作,任務是在大城市發展地下黨的力量。在姐姐的影響下,藍天野接觸到革命思想,也開始幫忙做一些輔助工作。

姐姐負責收聽解放區電台的信息並記錄,藍天野就油印宣傳資料,姐姐再拿去散發。此外,他還是北平地下黨的交通員,經常騎著自行車,從西直門一直騎到西山,把文件、物資送給自己人,又把他們給北平地下黨同志的文件、物資帶回來。

1945年9月23日,藍天野正式入黨。這是他永生難忘的一天,“就像人會記得自己的生日一樣,我永遠不會忘記這個日子”。

抗戰勝利後,北平成為國統區。然而在國民黨的統治下,老百姓的生活依然水深火熱。這段時期,共產黨領導的學生民主運動蓬勃發展。在同學蘇民(演員濮存昕的父親)的影響和帶動下,藍天野開始參與進步話劇演出,以戲劇為載體宣傳革命思想、發動群眾。

為了進一步加強戲劇戰線的工作,北平地下黨成立了北平劇聯黨支部,藍天野是其中一員。不過,那時他的名字還是王潤森。

直到1948年秋,在從北平轉移到解放區的路上,為了安全起見,組織上臨時要求改名字,他就把王潤森改為藍天野,並一直沿用至今。

“那時我們和工人朋友很親密”

1952年6月,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正式成立,藍天野是建院後首批主要演員之一。

提起北京人藝,人們首先想到的是一批經典的戲劇作品——《茶館》《雷雨》《北京人》等,以及一大批演技精湛的話劇演員和他們塑造的經典舞台形象。由曹禺、焦菊隱等戲劇大師探索、開創的藝術理念,直接影響了北京人藝近70年的發展軌跡。

幾年前,《環球人物》記者曾到藍天野家中拜訪這位老藝術家。當時,他住在北京北五環的一片老住宅區裡,生活上和普通人沒有什麽區別。對於上世紀80年代的很多事情,他已經不大記得清確切時間,但說到北京人藝成立前後的件件往事,時間、地點、情景他卻歷歷在目。

“我最初演話劇是從玩票開始的。”藍天野對記者說。1944年,藍天野剛從輔仁附中考入北平藝專油畫系,就被同學蘇民拉去演戲。

“當時每一所大學、中學都有劇團,劇團骨乾就是學生運動的骨乾。不過北京的戲劇環境當時並不太好,學生話劇水準不高。我參加了兩三個戲劇團體,其中包括焦菊隱先生的北平藝術館話劇部。”

1947年,焦菊隱導演的《夜店》轟動一時,讓藍天野大開眼界。“這是與焦先生的第一次合作,覺得原來戲還可以這麽排。他是真正的藝術大家,想法很大,但在當時的條件下很難實現,起碼錢就很難籌到,排戲隻賠不賺。”

直到新中國成立後,專業話劇團體才開始有了長足發展。當時的北京人民文工團囊括了各個門類的藝術:歌劇隊、舞劇隊、話劇隊……1952年,時任國家副主席劉少奇提出藝術團體要專業化,於是北京人民文工團的話劇隊與中央戲劇學院話劇團合並,這才有了北京人藝,曹禺為院長,焦菊隱任總導演兼藝術委員會主任。

北京人藝在成立之初,話劇實力並不強。那時,中國青年藝術劇院藝術力量是最強的,其前身是1941年在延安成立的延安青年藝術劇院,1949年進京後成立了直屬團中央的青藝,首任院長是廖承志,還從全國招了不少演員,包括趙丹。北京人藝只有葉子是老演員,於是之當時還很年輕,沒有什麽名氣,其他人就更不用說了。好在,北京人藝有焦菊隱、曹禺、老舍等一批導演、劇作家。

藍天野回憶,人藝建院的第一件事不是排戲,而是全院分成四個大組下鄉下廠,他去的是琉璃河水泥廠,最少要乾半年。

“裡面有一個燒成車間。燒製水泥時,水泥容易結在爐壁上,越結越多就影響生產,必須打掉。如果等高溫冷卻下來再打,就要花很長時間,所以只能在高溫時進去打。我們要穿石棉服,用棉被泡濕了全身裹上,穿石棉鞋進去,用鋼釺打,打一分鐘出來再換人,就那一會兒工夫出來棉被都幹了。”

下班以後,總有工人來找演員聊天,有時還一起踢足球。“我偶爾有事回北京,回廠的時候就坐夜班火車,深夜一點左右到,每次總有幾個工人朋友在車站接我,然後找個小飯館吃夜宵,親密得很。這就是一個戲劇理念:戲從生活中來。”

1953年複排《龍須溝》時,焦菊隱對演員提了不少要求,最重要的一個就是體驗生活,所有演員都被要求到龍須溝生活兩個月,寫觀察日記,寫完要給焦菊隱看,他在上面寫評語。

“1958年,焦菊隱導演《茶館》,那時候人藝實行的是角色申請制度,劇本定下來,演員看過後自己對哪個角色有意願就寫個書面申請,裡面要有自己對角色的認識、打算怎麽詮釋之類的內容,我的‘秦二爺’就是這麽得來的。”藍天野說。

除了秦二爺,藍天野還先後飾演了《北京人》裡的曾文清、《蔡文姬》裡的董祀、《王昭君》裡的呼韓邪單於等重要角色。在他看來,北京人藝建院初期並無所謂風格。“當時大家都在摸索,風格不用說建立,先是要統一。”因為演員從四面八方來,各種表演方式都有,後來在不斷的藝術實踐中才慢慢形成。

“北京人藝的風格不是凝固的,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否則就死了。如果非要給人藝總結風格,或許有3句話能大體概括:一、深刻的內心體驗;二、深厚的生活基礎;三、鮮明的人物形象。這是焦菊隱先生概括出來的。”

年過八旬重返舞台

1987 年,藍天野離休,暫時離開了話劇舞台。但他並沒有閑下來,反而更忙碌了。

一方面,他忙著拍電視劇,《封神榜》《渴望》都是離休後拍的;

另一方面,他重新撿起了繪畫,在1996年、1998年、2011年三次舉辦個人畫展。

另外,藍天野還有收藏奇石的愛好,《環球人物》記者在他家中就見到了許多奇石,擺滿了屋子。

2011 年的一天,藍天野正在準備第三次個人畫展時,收到北京人藝時任院長張和平的邀請,在李六乙導演的話劇《家》中,出演了反派角色馮樂山。從此一發而不可收。

2012年是北京人藝建院60周年,藍天野在獻禮之作《甲子園》中不僅出演了男主角,還擔任了藝術總監。

接下來就是《冬之旅》。這部戲很特別,舞台上只有兩位演員的對手戲,藍天野和李立群在105分鐘的時間裡從頭到尾不下場,有大段的台詞、情感起伏十分強烈,非常考驗表演功力。

2015年,《冬之旅》的首輪演出效果震撼,藍天野和劇組走了多個城市,每一次謝幕,觀眾都報以長時間、熱烈的掌聲。2017年,《冬之旅》又進行了二輪演出,這一年,藍天野也過了90歲生日。在被問到養生的秘訣時,他爽直地說:“秘訣有,就是不要養生,身體是越琢磨越壞。”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