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保險公司主動開啟債券風險排查:債券投資人上班心情緊張

  80%資金配向固定收益領域、債券配比佔大頭的保險機構,在債券違約頻發之際,也早已坐不住,主動開啟了對所持債券風險的排查。

  “每天上班心情更緊張了。”一位中小保險公司債券投資負責人說,每天都更認真地看所持債券發行主體的財務資訊變化和新聞動態,這成為他們風險監測的日常工作。

  證券時報記者從一位保險集團投資部負責人處了解到,以往由監管主導或監管要求的債券風險排查,監管機構會下發相關表格,讓各家公司按要求填報數據,主要是持倉資訊和風險狀況,包括客觀描述和自評報告等。

  今年則有所不同。截至本周一(7月16日),證券時報記者詢問的幾家保險機構,均表示未收到來自監管的債券風險排查要求,不過他們都表示公司內部已經在進行排查,“不用等監管要求,公司都有動力自發排查”。

  “我們排查了、排查了。”一位受訪中小保險公司首席投資官被問及是否開始排查債券時介紹,大約在兩個月前,公司啟動了對所持債券逐個進行的風險排查。“我們還行,比較保守,買的主要還是高等級債券,另外規模不大,持債個數也不太多。”

  儘管如此,他們排查債券風險前後仍花了一個月左右。據他稱,該公司排查債券風險的流程,大體上先是信評部門對債券進行內部重新評級,風險高的再由投資經理介入,作出下一步投資決策。城投債方面,有一些還做了盡調。“雖然投的城投債都是高等級的,但是還是要根據當地政府的財政收支狀況、負債率等進行重新評定,不會簡單根據江浙富、東北窮這種籠統的界定來判斷城投債安全與否。”

  他表示,一個月排查下來,總體的結果是,公司持有的債券相對安全,風險不大。

  這家中小保險公司的排查及其所用方式,是多數保險公司開始對所持債券進行風險排查的一個縮影。一位資深保險投資人士對記者稱,排查的方式,一般是信評為主,風控、前台投資等都會參與其中,對已經持倉的全部或者部分債券逐一進行評審,評審主要是基於債券發行人財務、動態消息等情況作出。

  “評審結果出來後,如果提示有重大風險,可能就會建議賣出。如果是記為‘持有至到期’的,還得修改會計科目,這是個特別麻煩的事情。”他表示,如果根據公開資料難以做出判斷,則會去發行企業進行盡職調查,力爭獲取更為全面的可供決策的資訊。

  另外,還有一種了解債券安全性的方式,即與券商、資管機構等進行相互交流,來獲知資訊,這種方式有半公開的,也有私下一對一的。

  中國保險資產管理業協會今年5月對保險機構的調研顯示,未來半年,險資最關注的風險即信用風險,政策、外部經濟環境變化、流動性、匯率、杠杆等風險都排在其後。

  根據保險監管規定,除國債、政策性債券、金融債以外,保險資金可投的非金融企業債或公司債,發行主體信用評級要在A級以上,債券評級一般須在AA級以上。實際操作中,保險資金可投標準要嚴格得多。

  證券時報記者獲得的權威數據顯示,截至目前,保險資金持有的約5.5兆債券中,國債、金融債佔比接近60%,企業債比例不到40%,企業債中3A級以上的佔到85%。

  從債市機構投資者的角度看,銀行間債券市場整體規模約70兆元,保險資金全部配債規模5萬多億元,因此業內稱,從概率上講,保險機構受到的影響較銀行更小。

  作為穩健投資派的代表,多家保險公司人士對記者表示,今年發生的20多例債券及非標違約中,險資“踩雷”並不多見。

  一個頗受關注的“險情”是,今年6月,光大永明資產發起設立的“光大永明—營口港債權投資計劃”遭遇潛在的本息延期危機,有十餘家保險機構參與投資了這一計劃。

  由於港口資金短缺,償債主體營口港務集團一度表示對該計劃到期的本金及利息共計5.3億餘元無力償還,申請調整到期的還款計劃。不過,最終營口港務集團於6月20日按期完成本息支付,讓該債權計劃有驚無險。

  不過,險資並非“不破金身”。記者了解到,在2016年末著名的中城建系列違約案中,至少有三家保險公司踩雷。不過,相較於個人投資者,機構投資者往往更關注債券風險情況,也更早發現問題並采取行動。中城建於2017年5月31日公告顯示,其被太保集團及旗下兩公司、光大銀行、吉祥人壽等13家金融機構起訴,涉訴案件20件,涉訴本金34.1億元,其中有9例是在訴訟發生時還未發生違約問題。

責任編輯:張恆星 SF142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