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齊國只剩兩城沒被攻克,為何還能全複故地?

文|小河對岸

燕將樂毅以疲弱之燕而合五國之兵伐齊,連下七十餘城,齊國只剩即墨與莒兩城沒被攻克。在當時的人看來,齊國滅亡也只是時間上的問題。但出人意料的是:齊人卻憑此兩城之地,而上演了絕地反擊,全複了齊國故地。那為何齊國能絕地反擊,而全複故地呢?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其一,齊國為東方大國,國家雖敗,但根基深厚。田氏齊國在齊威王時期,任用鄒忌為相,實行變革,而使齊國政治清明、國力漸強。其後又任命田忌為將、孫臏為參謀,先後於桂陵之戰、馬陵之戰大敗魏軍,終結了戰國前期的魏國霸主地位。至此,齊國稱雄於東方。

齊威王去世之後,其子齊宣王嗣位,齊國繼續強盛,差點滅了燕國。再至齊宣王的兒子齊湣王在位時期,迎來了齊國的國力鼎盛,而與西方的秦國並稱為“東西二帝”。雖然,齊湣王后來的一系列錯誤國策,而使齊國瀕臨亡國。但是,齊國為大國,根基深厚,佔領齊國雖易,統治齊國卻很難。

荀子在《議兵》篇中就說道:兼並易能也,唯堅凝之難焉。齊能並宋,而不能凝也,故魏奪之。燕能並齊, 而不能凝也,故田單奪之。韓之上地,方數百裡,完全富足而趨趙,趙不能凝也, 故秦奪之。故能並之,而不能凝,則必奪。

先秦時期,各諸侯國都已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國家文化認同。也就是說齊國與燕國在文化、語言、風俗等都各方面都有差異,顯然不會甘心接受燕國的統治。此前齊國兼並燕國失敗,乃至此後的秦末大起義,山東六國紛紛擁立各舊王族之後以復國,在本質上也是此種原因的反覆。樂毅雖佔領了齊國七十餘城,但齊地起義不斷,屢屢攻擊、騷擾燕軍後方。而燕國又是小國,在齊人的不斷起義反抗之下,燕國的劣勢就漸漸凸顯示了出來。

其二,當時的天下形勢,也不容許燕國吞並齊國。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希望看到鄰國過於強大,而打破區域內的均勢狀態。各諸侯隨燕軍伐齊,就是因為齊國獨吞了宋國,而引起了各諸侯的不滿與恐慌。而諸侯聯軍在隨燕軍樂毅擊敗齊軍主力之後便各自撤軍,也是旨在削弱齊國,而不是滅亡齊國。各諸侯既然不希望齊國過於強大,當然也就絕不會坐視燕國吞滅齊國。

其三,莒與即墨,並不是普普通通的兩座城池。戰國時期的齊國實行了“五都“製,即將齊國劃為五大行政區,這五大行政區同時也是相對獨立的五大軍區,莒與即墨也都是“齊五都”之一。這兩座城池甚為堅固,且各方面的戰備資源也都很充裕,且又是齊國的邊遠之都。燕軍至此已是強弩之末,而戰線又拉得太長,後方也不穩固(各地都有齊人的抵抗與騷擾)。致使,莒與即墨久攻不下。

其四,燕國的內部矛盾,給了齊國可乘之機。燕昭王去世之後,燕惠王嗣位,而燕惠王並不怎麽信任樂毅。最終,燕惠王又了騎劫替下了名將樂毅,致使燕軍軍心渙散。而騎劫又完全不是田單的對手,一直被牽著鼻子走,以致田單反擊,燕軍大敗、騎劫被殺、齊國故地得以全部光複。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