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37億美元!蘇富比這次把自己給賣了

全文共2198字,閱讀大約需要5分鐘

6月17日,法國電信巨頭帕特裡克·德拉希以37億美元收購蘇富比拍賣的消息震蕩了原本平靜的藝術市場,這意味這家世界上最古老的拍賣行在經歷了上市又退市,再次上市後最終依然選擇了退出上市公司序列。那麽,究竟是怎樣的原因讓蘇富比選擇易主,蘇富比此番退市又將在行業內掀起怎樣的波瀾?

01

最古老拍賣行易主退市

每股57美元、總價37億美元,6月17日,蘇富比宣布法國電信集團Altice的創始人、董事會執行主席帕特裡克·德拉希以這樣的價碼收購了蘇富比拍賣,成為了蘇富比的“新主人”。57美元收購價較該公司上周五的收盤價高出61%,顯然在帕特裡克·德拉希的收購計劃中,對於將蘇富比收入囊中是毫不手軟的。

易主的消息一經傳出,蘇富比當日股價大漲57.39%,報55.7美元,並且還創下了2018年7月以來的股價新高。據了解,蘇富比簽署的最終協議顯示將由BidFair USA收購,該公司由帕特裡克·德拉希全資擁有。該項交易預計將在第四季度完成。

1744年成立的蘇富比,可謂世界上最古老的拍賣行,1998年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成為第一家登陸資本市場的拍賣企業。雖然如今退市令人唏噓,但對蘇富比而言這一切似乎也是水到渠成。

在中央財經大學拍賣研究中心研究員季濤看來,私有化是為了尋求更大的控股權,法國電信巨頭帕特裡克·德拉希買下全部股權意味著蘇富比的管理權將被其或其公司壟斷,未來可能將對蘇富比的經營模式和管理模式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上市公司有大小股東和公開報表,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對公司的經營發展進行了製約,但管理層和股東很容易在觀點上產生分歧,使得一些措施無法實現落地。但私有化體制就相對靈活,未來蘇富比可能會進行集中化的管理權改變以及經營策略的調整。”

02

蘇富比的賣點何在

蘇富比方面也明確表達了私有化的需求,離開華爾街將給該公司帶來靈活性,使其能夠加快最近的重組計劃。蘇富比董事長多梅尼科·德索爾(Domenico De Sole)在一份聲明中表示:“蘇富比回歸私有製、走上增長和成功之路的時機已經成熟。”

實際上,蘇富比來說近幾年的日子並不好過。蘇富比財報公告顯示,2018財年營業收入為10.36億美元,同比上漲4.68%,歸屬於普通股東淨利潤為1.09億美元,同比下降8.55%;

與此同時,從2012年起,蘇富比的行業龍頭位置被佳士得超越。從數據來看, 2012年蘇富比全年成交45億美元,佳士得成交52.7億美元,這種被壓製的趨勢一直延續,2018年,佳士得總成交70億美元,蘇富比總成交53億美元。

除此之外,蘇富比市值縮水也十分明顯,再加之近年來股東和管理層更換頻繁,並帶走了很多核心的買家資源,業績下滑對蘇富比的運營也帶來了諸多考驗。

有業內人士認為,全球拍賣業的大環境都略顯頹勢,蘇富比的業績浮動也在情理之中,如此之高的收購價格難免會讓股東們心動,萌生了將蘇富比易主以此獲利的想法。

從買家的角度看,蘇富比似乎也有它獨特的價值。公開資料顯示,帕特裡克·德拉希現年56歲,擁有法國和以色列雙國籍,目前身家94億美元。身為法國電信巨頭的他一直是一位活躍的藝術品收藏家,這次斥資收購蘇富比,也將讓他與另一位法國億萬富翁弗朗索瓦·皮諾特在收藏領域平起平坐。皮諾特旗下的開雲集團控股公司Artemis手握蘇富比的最大對手——佳士得拍賣行的多數股份。

“歷史上蘇富比就曾有過上市後退市私有化,後來又上市的事情,上一次蘇富比私有化發生在上世紀80年代,在這次私有化的過程中蘇富比從一個英國屬性的公司變為美國屬性的公司。這次私有化又讓蘇富比從美國屬性的公司變為法國屬性的公司。”季濤認為,法國人一直想擁有國際拍賣行的話語權。一方面這些控股人都是資深藏家,對拍賣行有好感,希望借收購買拍賣行擴大收藏資源,另一方面還希望能夠借力拍賣行的客戶資源,將原有產業與拍賣行的客戶進行資源整合。

03

幕後的神秘大贏家

無論是之於蘇富比或者佳士得,中國藏品和中國藏家都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英國《衛報》曾在2017年報導稱,中國藝術市場蓬勃發展的主要原因是越來越多百萬富翁的出現。儘管蘇富比和佳士得不能直接在中國內地市場運營,但這兩家國際拍賣行卻壟斷了香港這個中國藝術的重要中心。來自內地買家的購買量現已佔蘇富比亞洲銷售額的40%,而五年前這個數字僅有4%。

除了中國買家為蘇富比貢獻成交額,蘇富比幕後還有一家神秘的中國公司。

作為蘇富比的大股東,泰康保險集團旗下的泰康資產無疑成為了這場收購事件的最大贏家。三年前,泰康以約為13.52%的持股量,成為蘇富比第一大股東。彼時買入價格從每股29.61美元至31.99美元不等。若以每股30美元估算,泰康出價超2億美元。截至2019年3月30日,泰康共持有蘇富比17.03%的股份,共793.97萬股。按如今每股57美元的收購價格,泰康的账面盈利也超過了2億美元。

北京商報記者第一時間聯繫了泰康保險集團相關人士,截止記者發稿時,對方尚未回復。

中國拍賣行業協會副秘書長歐陽樹英表示,從財務的角度來看,泰康的買賣顯然是成功的,股價的飛升為泰康帶來了巨大的收益。“優秀的企業往往會在私有化和上市之間保持通達的態度,但國內拍賣企業的上市之路仍處於探索階段。”

正如歐陽樹英所言,拍賣企業上市似乎向來都幾經波折,不僅國際拍賣行蘇富比退市私有化,國內拍賣行匡時拍賣也借殼上市遇阻,只剩下在港上市的保利文化集團還在支撐,尤其是作為第一家登陸資本市場的蘇富比拍賣,31年後無奈退市,對於行業的衝擊更大,似乎在印證著拍賣行業與資本市場的艱難聯姻。相比之下,佳士得至今都沒有上市的意願。

在季濤看來,拍賣行業不是一個資金推動性的行業,拍賣行需要的是人脈關係、鑒定水準和市場經營模式,上市對拍賣行而言並非是必不可少的事情。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