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汽協常務副會長:美國要打貿易戰中國汽車業不用怕

  對話中汽協常務副會長董揚:美國要打貿易戰中國汽車業不用怕

  澎湃新聞記者 李皙寅 來源:澎湃新聞

  董揚 視覺中國 資料

  美國對中國發起的這場貿易戰,中美汽車產業都被裹挾其中。

  4月3日,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董揚在接受包括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在內的媒體採訪時表示,如果中美真的在汽車產業爆發大規模貿易戰,那大家都會有損失,但細細算下來,中國汽車產業並不需要懼怕。

  “我們雖然尚不清楚美國汽車業的態度,但它們很清楚中國是它們的最大市場,如果民族情緒造成銷量影響,那就會對企業發展增加難度。”董揚說。

  美國當地時間4月3日,美國政府依據301調查單方認定結果,宣布將對原產於中國的進口商品加征25%的關稅,涉及約500億美元中國對美出口。中國政府迅速進行反製,對原產於美國的大豆等農產品、汽車、化工品、飛機等進口商品對等采取加征關稅措施,稅率為25%,涉及2017年中國自美國進口金額約500億美元。一時,兩國間經貿壓力驟增。在雙方的措施清單中,都包含了汽車,產業界、市場對此保持高度關注。

  綜合外媒報導,美方可能會要求中國降低汽車進口關稅,實施與美國相同的關稅水準(稅率2.5%),並取消中國在汽車製造領域的外資股比限制。

  董揚表示,從整車出口來看,中國向美國出口的數額遠低於進口的數額,出口的也多是中美合資車企所產的汽車。

  他認為,如果中國汽車關稅降至與美國同等水準,將對產業造成不利影響。但美國在中國的合資車企也將吃虧,關稅降低後,可能日本、韓國、德國人分到了一杯羹,美國車卻得不到最好的結果。

  記者:美方提出中國汽車關稅25%,美國只有2.5%,認為中國應該降低汽車進口關稅,你怎麽看這個問題?

  董揚:首先,從整車貿易看,中國向美國出口的數額遠低於進口的數額,中國對美是巨額逆差;其次,與印度、東盟等發展中國家的新興汽車市場相比,我們的關稅並不高;最後,中國出口的也多是中美合資車企所產的汽車。綜合來看,美方獲益更大。

  記者:美國提出要讓中國的汽車關稅與美國一致,均為2.5%。如果成真,將對行業造成多大影響?

  董揚:影響會比較大。據中汽協測算,進口美系車以大排量、上等為主,如果降價20%,價格勢必會傳導至國內生產的汽車。預計全部車型平均降價5%以上,影響利潤20%以上。作為既得利益者,通用、福特等合資車企也將受到衝擊。

  記者:據稱,美方有意要求中國放開外資在合資車企中的股比限制。這個問題在爭取加入世貿組織談判時,是否有明確的時間表?

  董揚:我參與了中美之間當時的談判(即進一步降低部分汽車及其零組件的進口關稅稅率的談判),當時的焦點就是降低關稅,當時關稅逾100%。圍繞降低關稅的幅度及時間表,雙方曾一度展開拉鋸戰。最終決定自2006年7月1日起,我國根據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關稅減讓承諾,進口車關稅調整至25%。在這期間,中國也盡量考慮了美方的要求,采取了先快後慢的辦法,多次降低稅率。

  實際上,美國當時並沒有提及股比問題,當時中國汽車產業已經比俄羅斯、印度這些市場更開放。直到我在參與中國與歐洲相關談判時,對方提出了股比要求。最終,我們承諾自加入WTO之日起,放開汽車發動機合資企業外資股比限制。

  記者:現在,中國是否有可能在自貿區,在新能源汽車整車等領域,放開外資股比限制呢?

  董揚:本質上,WTO遵循自願和普惠原則。 2017年11月美國總統川普訪華期間,中方宣布將在2018年6月前在自貿試驗區範圍內開展放開專用車和新能源汽車外資股比限制試點工作。

  記者:有觀點稱,美國之所以警惕中國新能源汽車,是因為中國產品品類多、全,市場化運用成熟。美國擔心石油危機時豐田汽車借助節油汽車佔據美國車市的歷史重演,你認同這個觀點嗎?

  董揚:現階段,我國新能源汽車數量雖然多,但在技術上和美方仍有差距。這一點在動力電池領域尤為明顯,在電池能量密度上,我們與特斯拉有兩年代差;在整車能效上,我們與日本的豐田、日產,大概有三到四年的代差。而車輛安全性等領域,則是剛剛起步。在現有政策下,中國新能源乘用車五年內很難大量進入美國市場。

  但是,中國在大客車方面則有技術優勢。一方面,我國是全球最大的大客車市場;另一方面,巴士製造需要集中度,因此中國有規模優勢。

  同時,美國人對汽車很挑剔,法律、法規考核十分嚴格,我暫時不認為中國電動車能在美國佔據大量市場。

  記者:如何看待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對中國汽車進口關稅和外資投資股比的抱怨?

  董揚:就算中國真同意放開股比,埃隆·馬斯克也未必馬上投資建廠。馬斯克是個商人,他需要盈利。他不可能在華投產高端車,這一定虧損。而平價車型,他自己本土的產量都嚴重不足。另外,特斯拉產品的穩定性也有待提高,總不能上量後,又總是全面召回。

  實際上,埃隆·馬斯克主要關注的是一是降低進口關稅,二是獲得中國政府的電動車補貼,享受同等待遇。

  對於特斯拉來說,最好中美不要打貿易戰,如果真打起來,他肯定進不來。

  記者:如果美國借助供應核心零組件的手段展開貿易戰,中國企業如何應對?

  董揚:總體來說,我們有日本、德國等零組件體系備選,加上自主生產,替代性的問題不大。

  記者:貿易戰是否會對合資企業造成影響?

  董揚:如果是低烈度的貿易戰,那麽中美合資企業,在中國納稅、創造就業,多半不會發生抵製美國貨的情況。但要留意,貿易戰是否會波及到中國企業的海外投資,是否會新增審核標準,或者更多、更苛刻的條件。畢竟中國對美投資與日俱增,大部分企業都有意過去購買相關技術。

  記者:如果貿易戰展開,全球汽車行業會迎來怎樣的變局?

  董揚:貿易戰更新是循序漸進的,如果從限制貨物貿易更新到限制人員交流和互相投資,那是全球汽車技術發展的災難。作為全球一體化最高的產業,汽車整合了全球資源:研發自技術最好的地方,生產自成本最低的地方,銷售到發展最快的地方。

  從全球來看,美國和歐洲損失最大,中國、印度背靠巨大的市場需求,相對來說損失可控。畢竟美國本土份額越來越低,一旦波及中國這種全球最大市場,美國汽車產業必然受到嚴重衝擊。因此,大家都有損失,但細細算下來,中國汽車產業並不需要懼怕。

  美國汽車業的態度目前不明確,但他們很清楚中國是最大的海外市場,除了原裝進口車型獲益,如果民族情緒影響合資廠銷量,那企業發展難度會大大增加。

  此外,美國和歐洲聯手的可能性不大。就算聯手,展開世界範圍內的貿易大戰,中國汽車現階段走出去的重心也是發展中國家,影響不大。

  記者:中國汽車產業有沒有可能作出讓步?

  董揚:就我們中國汽車產業的發展,現在不需要做出什麽讓步。從中國汽車產業的利益來說,我認為並不需要過慮。不過,話說回來,以美國人的手速,就算中國做出讓步,美國人手慢,歐洲日本人手快,他還不見得拿得到。比如關稅降低後,可能日本、韓國、德國人分到了羹,美國車企卻拿不到最好的結果。

  其實,美國應該好好把握中國汽車市場。中國政府、民間資本都大量支持新能源汽車、智能網聯汽車,我們希望世界各大車企利用好中國開放的機遇,共同發展這塊市場。畢竟,中國政府推動力度大、產業協調合作能力強、每年還有大量相關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在新技術的發展中,初期市場很重要,中國市場也將推動全球性的技術進步。

責任編輯:凌辰 SF179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