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清華藝博舉辦“支架/表面藝術運動”展,重啟現代主義思考

2019年5月20日下午,展覽“支架/表面藝術運動:一次解構繪畫的激越實驗(1967-1974)”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開幕。展覽共展出“支架/表面藝術運動”15位代表藝術家的76件作品。展覽通過“無筆作畫”、“無框畫布”、“燒灼、烙印”、“繩結、網、梯子和繩子”、“色彩優先”、“時間、陽光、泥土和雨水的貢獻”等幾個板塊提煉呈現藝術家當時的工作方式。展覽將持續至2019年8月20日。

開幕式現場

法國文化部主管多米尼克?阿里斯(Domomique Aris),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常務副館長杜鵬飛,展覽總策劃之一、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副館長蘇丹,法國駐華大使館文化專員白莫迪(Mehdi Brit),法國南希美術館館長克萊爾?思圖麗(Claire Stoullig),策展人卡羅琳?比西埃(Caroline Bissiere)、讓?保羅?布朗謝(Jean-Paul Blanchet),法國新阿基坦大區理事弗朗索瓦?貝齊亞(Francoise Beziat),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院長魯曉波,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院長李軍,中央美術學院造型學院副院長王華祥,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趙超,中國人民大學博物館常務副館長賈鐵英,河南省美術館副館長於會見,著名藝術策展人、藝術經紀人程昕東,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學術委員會委員、顧問、高級會員及志願者等100餘人參加了開幕式。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副館長蘇丹致辭

“藝術博物館是一個非常冷靜的、讓人懷舊的地方。在這裡,歷史的樣片被浸泡在一種刻薄的、挑剔的目光中和犀利的語言之中。所以每一次涉及到藝術史的展覽,不僅僅是在場的作品,包括這些組織者同樣是誠惶誠恐的,因為我們都要接受這種批判和挑戰。‘支架/表面藝術運動’這個展覽尤其是這樣,因為這個展覽對於中國的藝術界來講,它是比較陌生的。這種陌生我認為有很多原因,但好在這次展覽的全面性展開,讓我們看到了這段不應該被忽視的歷史,也看到了支撐整個運動表象背後的思想和文化語境。我們要加深對藝術本體發展規律的認識,並通過這個運動看到法國60年代和70年代曲折發展的過程。”

法國駐華大使館文化專員白莫迪(Mehdi Brit)致辭

“非常開心我們能夠相聚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慶祝此次‘支架/表面藝術運動’展覽的開幕式。此次我們相聚在這裡,就表明了中方和法方推動自由創造的共同意願。在1960年之前的幾個世紀,人們在繪畫當中一直使用非常嚴肅、非常認真、非常有準則的一些線條。到了1960年代,藝術創作開始進入非常活躍的時期,這時人們開始了一些藝術實驗、一些新的藝術活動以及一些團體之間的抗議運動、反叛運動。‘支架/表面’的藝術家,他們是藝術的探索者,他們在不斷操縱物品,他們解構嶄新的空間,他們在探索一種新的藝術表現形式。他們同樣是一個先鋒運動的推動者,先鋒運動在以後幾十年以及藝術史中都留下了非常重要的影響。這種新的活力對於藝術家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它源自一種繼續自由創作的集體意志。”

策展人卡羅琳?比西埃(Caroline Bissiere)致辭

“‘支架/表面藝術運動’雖然是一個非常短暫的運動,它的持續時間不超過十幾年,但它卻在一些藝術實踐中帶來非常深的與過去的決裂,因為它的理念是非常新穎也是非常極端的,尤其是它對藝術家的地位以及作品地位的一些概念、一些構思的影響。這些藝術家在尋找一種新的活力、一種新的表現空間、一些新的靈感,他們就想對他們的藝術實踐作出創新,同時想讓他們的藝術品觀點更加明確。對‘支架/表面’的藝術家來說,他們的一個靈感來源就是中國思想,這可能也是為什麽今天我們在中國的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舉辦這個展覽的原因之一。此次展覽的題目是‘一次解構繪畫的激越實驗’,這些字已經能夠展現這些藝術家的首要目的,我也希望大家在之後參觀展覽中能夠發現他們的這種精神。”

法國新阿基坦大區理事弗朗索瓦?貝齊亞(Francoise Beziat)致辭

“今天我非常榮幸能夠代表新阿基坦大區在此致辭。這個大區對於視覺藝術、造型藝術都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對這兩方面有非常重要的關注。我們大區有一個宗旨,就是要推廣視覺藝術以及造型藝術。於是,在整個大區的不同地方,我們有非常多的藝術中心,尤其是梅馬克當代藝術中心,這個中心在推動視覺藝術以及造型藝術方面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存在。我們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向年輕人,尤其是中學生、大學生推廣藝術。此次與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的合作,對我們來說是非常有意義的,相信此次展覽的舉辦能夠給我們未來帶來更多的發展空間。”

學者代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藝術史論系主任陳岸瑛致辭

“眾所周知,美術源於法國。繼意大利之後,法國的美術學院對全世界產生了重要影響,尤其對中國產生了持續至今的深刻影響。而在這個展覽中,我們看到作為一種美術或者作為一個學院派創作的繪畫,卻被激進的解構了。從表面上看,此次展覽作品的形式性和抽象性,有些類似於20世紀發生在法國的國際現代設計主義運動。但是在我看來,它更多的是和20世紀60年代、70年代的當代藝術思潮相關聯。抽象繪畫比較關注繪畫的表面,而‘支架/表面藝術運動’卻關注繪畫的周邊,比如畫框和畫布。對繪畫背後無形的屬性揭示,正是當代藝術非物質化、觀念化思潮中的一個很重要的維度。”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常務副館長杜鵬飛致辭並宣布展覽開幕

“ 今天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舉辦的展覽‘支架/表面藝術運動——一次解構繪畫的激越實驗(1967-1974)’具有特別的意義。因為我們看到,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二層和四層展廳正在展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和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共同舉辦的研究生畢業作品展。而在三層展廳,此時此刻正在展出‘器服物佩好無疆——東西文明交匯的阿富汗國家寶藏’。無論是兩千年前的絲綢之路,還是半個世紀之前的‘支架/表面藝術運動’,以至於當下青年學生的創作,跨越地域的文明與文明、個人與個人、思想與思想的交流從未間斷,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有幸在同一空間展現來自三個不同空間、時段的文化交流藝術創作,也是值得紀念的盛事。”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副館長鄒欣主持開幕儀式

開幕式嘉賓合影

嘉賓及觀眾參觀展廳

開幕式當日,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四層報告廳還舉行了“藝術與哲學”學術研討會,14位來自法國和中國的藝術史家、哲學家、批評家和策展人從歷史、文化、哲學等角度對“支架/表面藝術運動”和此次展覽進行深度剖析。

“藝術與哲學”學術研討會嘉賓發言

“藝術與哲學”學術研討會現場

“支架/表面藝術運動”發端於20世紀60年代中後期,被稱為法國20世紀最後一次前衛藝術運動,上接畢加索和杜尚開啟的現代主義、前衛藝術傳統,直面彼時全球藝術運動中心轉移至美國後法國藝術界面臨的思想和身份危機。

在那個藝術運動風起雲湧的時代,“支架/表面藝術運動”的年輕藝術家們開始對藝術的未來,特別是繪畫和雕塑的未來提出疑問。他們抱著尋找藝術根基的願望,試圖將繪畫和雕塑之所以能夠成立的實踐條件昭示於天下。圖像空間和雕塑形式在他們手中付之一炬,繪畫被肢解,畫布與畫框分離;雕塑被打碎,跌落底座。這些轉變超越了嚴格意義上的藝術領域,可以將之總結為:改變觀點,改變人類。

與當時世界範圍內同時進行的抽象表現藝術、貧窮藝術、波普藝術,極簡主義等藝術運動相比,“支架/表面藝術運動”的參與者既是藝術家,也是理論的提出者,藝術家的思考不僅限於視覺創作,也介入哲學和語言學的領域。通過《繪畫-理論手冊》等媒體和出版物,這場藝術運動留給人們的精神遺產遠超出作品本身。

“支架/表面藝術運動”是一次短暫的團體行動,但團體之間既無成員一致認同的綱領,又無公認的創始者和領袖人物,團體成員之間關係的維系以藝術實踐和展覽為基礎,以短暫的協調為形態。年輕的藝術家們以激烈的書寫、討論和行動叩問藝術的未來,特別是繪畫和雕塑的未來,提出讓藝術和藝術家重返社會,納入社會的整體運動,以此讓精英化的藝術活動重返勞動的行列之中的解決方向。

“支架/表面藝術運動:一次解構繪畫的激越實驗(1967-1974)”由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法國駐華大使館、梅馬克當代藝術中心主辦,由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副館長蘇丹、法國駐華使館文化參讚羅文哲(Robert Lacombe)和文化官員白莫迪(Mehdi Brit)擔任總策劃,由親歷“支架/表面藝術運動”的法國資深策展人、藝術史家卡羅琳?比西埃(Caroline Bissière)和讓-保羅?布朗謝(Jean-Paul Blanchet)共同策展,參展藝術家15位,包括安德烈-皮埃爾?阿納爾(André-Pierre Arnall)、樊尚?比烏萊斯(Vincent Bioulès)、皮埃爾?布拉利奧(Pierre Buraglio)、路易?卡內(Louis Cane)、馬克?德瓦德(Marc Devade)、達尼埃爾?德澤茲(Daniel Dezeuze)、諾埃爾?多拉(No?l Dolla)、托尼?格朗(Toni Grand)、克里斯蒂安?亞加爾(Christian Jaccard)、讓-米歇爾?莫裡斯(Jean-Michel Meurice)、貝爾納?帕傑斯(Bernard Pagès)、讓-皮埃爾?本斯曼(Jean-Pierre Pincemin)、帕特裡克?塞圖爾(Patrick Saytour)、安德烈?瓦朗西(André Valensi)、和克勞德?維亞拉(Claude Viallat),展出作品76件。展覽自2019年5月21日至8月20日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一層展廳展出,歡迎各界朋友參觀欣賞。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