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IPO過會率降至49%1天38企業撤材料 財務真實性被關注

  2018年目前有32家企業IPO過會,26家被否;強督導是撤材料原因之一;IPO企業財務真實性被高度關注

  證監會從嚴監管,不夠優秀的公司IPO愈加困難。choice數據顯示,截止到4月16日,共有26家IPO企業上會未通過,此外,還有4家企業被“取消審核”,3家企業“暫緩表決”。在65家上會企業中(不考慮新三板上市企業),僅32家企業完成過會,過會率為49.23%。這一數字大幅低於2017年79.33%的過會率。

  除過會率下降,IPO排隊企業還出現了集體撤材料的情況,其中3月30日有38家IPO排隊企業終止審查,創下歷史紀錄。交易所數據顯示,2018年終止審查企業共128家,其中上交所47家,深交所81家(中小板22家,創業板59家)。

  督導

  淨利潤指標“卡”住企業?

  證監會持續加強督導是大批IPO企業“撤材料”的原因之一,去年底至今年初,證監會數次督導保薦機構切實發揮“看門人”作用。此前,證監會發行部召開年度券商通報會,強調保薦機構在IPO過程中的責任,要求保薦機構及時撤回不合格企業。

  證監會在上述會議上要求保薦機構正確選擇企業,切實發揮“看門人”作用,其中不符合標準的不報,拿不準的也不要報,持續盈利不穩定或者報告期存在重大違法違規的,要運行規範一段時間後再申報,已經有的問題要及時整改,不要存僥幸心理。

  此外,證監會還要求保薦機構及時撤回不符合條件的企業。證監會強調,發行部會對在會項目尤其是被否決的項目進行梳理,對於問題多的保薦機構進行提醒或者通報,納入發行部誠信檔案。各保薦機構需要對現有項目進行梳理,不符合條件需把材料撤回。

  除了監管加強審核,北京一家大型投行人士介紹稱,“業內流傳證監會的新要求,一是IPO在審企業,近三年淨利潤合計要超過1個億,且最後一年超過5000萬;一是IPO新申報的企業,主機板要求最近一年淨利潤超過8000萬,創業板不低於5000萬。”“一些投行覺得不符合標準,可能跟企業溝通後,就先把材料撤下來了。”

  對於業內流傳的“證監會”標準,接近證監會發行部人士稱:“據我了解,目前沒有上述規定,不過3000萬淨利潤的標準已經實行多年,投行在保薦時也會考慮推薦品質更高的企業上市。”

  北京一家券商人士表示,在IPO發行常態化的情況下,從嚴監管可以讓好企業順利上市,讓“渾水摸魚”的企業無法過關,有利於提高IPO發行品質,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

  問詢

  財務真實性被高度關注

  記者梳理企業上會問答可以發現,關聯交易、持續盈利能力、股權問題、財務問題、合法合規問題、內部控制問題、獨立性問題、客戶依賴等問題仍是發審委關注的重點。

  此外,在部分上市公司的發審會問答中,發審委員還更多關注了財務數據的內部關係,包括毛利率和應收账款等指標對應的財務真實性、會計處理內在聯繫、客戶和經銷商關聯情況、盈利可持續性、募投項目合理性等。

  以年初被否的欣賀股份有限公司為例,發審委員對公司發出質疑稱,公司營業收入和淨利潤持續大幅下降,要求公司說明,店鋪大幅減少且存在經銷門市轉為自營門市的原因和合理性,是否對公司持續盈利能力產生重大影響。

  此外,發審委員還要求公司說明,經銷商、管理商、聯營商場等客戶是否與公司存在關聯關係,要求公司說明,主要經銷商進銷存情況以及大量備貨合理性,最終銷售是否真實,相關收入是否真實。

  對於廣東格林精密部件,發審委員關注到,2011年發行人與新加坡人Benedict Wong HingLung 簽訂《市場開拓代理協定》,委託其拓展海外市場業務,發行人支付服務費。

  發審委員要求公司說明,委託新加坡人拓展海外市場業務是否具有真實的交易背景和合理的商業目的,是否與發行人存在關聯關係或其他特殊利益安排,市場開拓費用不是按年支付而是4年合並支付的原因,是否涉及商業賄賂、洗錢、逃匯套匯或其他利益安排,是否存在違反境內、境外相關法律的問題或潛在風險。

  暫停

  無法借中止審查“避風頭”

  在終止審查企業激增的同時,中止審查企業大幅減少。

  數據顯示,截至4月16日,處於中止審核狀態的企業僅有13家。而去年四季度有44家IPO排隊企業中止審查,較三季度8家環比增加389%。

  主要因為證監會完善了兩則監管問答,修訂了首發申請的反饋回復時間、中止審查、恢復審查、終止審查及預先披露等有關規定,其中還專門規定,發行人更換律所、會計所、資產評估機構無需中止審查,發行人更換簽字保薦人、簽字律師、簽字會計師、簽字資產評估師無需中止審查。此前發生中介機構或簽字人員更換的,應限期在30日內或10日內提交完成更換的相關檔案。

  市場人士認為,這減少了企業申請中止審查的理由。

  據悉,中止審查可以理解為暫停,什麽時候解決問題什麽時候重啟,終止審查則意味著企業若想IPO,還需重新排隊。

  終止

  上市失敗後三年內不能“借殼”

  2018年從單個月份來看,1月份36家企業上會,14家企業成功過會,過會率為38.89%;2月份10家企業上會,6家企業過會,過會率為60%;3月份9家企業上會,5家企業過會,過會率為55.56%;4月份至今10家企業上會,7家企業過會,過會率為70%。

  從監管政策來看,2月份以來,證監會加快推進IPO改革,同時加大了對IPO公司現場檢查的力度。

  2月23日,證監會在一則監管問答中明確提出:

  證監會將區分交易類型,對標的資產曾申報IPO被否決的重組項目加強監管:對於重組上市類交易(俗稱借殼上市),企業在IPO被否決後至少應運行3年才可籌劃重組上市;對於不構成重組上市的其他交易,證監會將加強資訊披露監管,重點關注IPO被否的具體原因及整改情況、相關財務數據及經營情況與IPO申報時相比是否發生重大變動及原因等情況。

  這意味著,一旦IPO企業過會被否,企業想要通過並購重組的路子“曲線”上市將面臨極大的時間成本,“借殼”就要等三年。上述投行人士認為:“上市失敗帶來的成本損失大幅提高了。”

  另一方面,證監會發審委改革後,IPO過會率大幅下降。去年11月,證監會主席劉士余在發審委員任職儀式上表示,證監會將強化發審委制度運行監管,切實提升發行審核品質,嚴把上市公司品質關。劉士余講話中表示,要健全監督製約機制,堅持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終身追責。

  新發審委就任後,IPO過會率下降,上市項目6過1、3過0的情況開始出現。同時,證監會加強了對IPO企業的現場檢查,業內人士稱,一些“美容”項目要露出素顏了。

  新京報記者 王全浩

責任編輯:陳靖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