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一個多面的隱形殺手! | 伍冀湘教授揭秘胃食管返流病

不想錯過界妹的推送?

戳上方藍字「醫學界消化肝病頻道」關注我們

並點擊右上角「···」目錄,選擇「設為星標」

反酸、燒心、哮喘、胸痛、咽炎……你到底有多少面孔?

記者丨明明

審稿丨光亞

十幾年前,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血管外科專家汪忠鎬被緊急送進急診室,那次的經歷幾乎讓他與死神擦肩。汪忠鎬是因突發憋悶、呼吸困難被送往醫院的,當時的診斷是哮喘。因為哮喘他先後5次入院搶救,還被下了「病危通知書」。但他總覺得這個「哮喘」很蹊蹺,莫非另有元兇?

幾經周折,確診結果著實讓人意想不到,胃底賁門鬆弛導致的胃食管反流病。

之後,汪院士接受了手術,並治癒。2006年4月,為幫助與之有相似經歷的長期被誤診的患者,汪忠鎬院士創建了我國首家胃食管反流病治療中心。

01

僅約40%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認為這需要治療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一種非常古老的疾病,但是人們對它的認識依然非常欠缺。

這種疾病在歐美國家發病率較高,大約在20%到40%;在我國發病率也不算低,北京地區發病率接近10%,西北地區與歐美國家類似,而南方地區的發病率相對較低,有7%-8%。

胃食管反流病,如此耳熟能詳。然而首都醫科大學胃食管反流疾病診療研究中心主任伍冀湘教授說:「只有約40%的患者認為這是需要治療的疾病!」

他說,更不樂觀的是,即使患者有認知,治療的過程也充滿「陷阱」。

GERD是一種上消化道動力障礙性疾病,是因胃、十二指腸內容物反流至食管及以上的部位如咽、氣管、肺、耳鼻喉等引起的慢性癥狀和(或)組織損傷,在消化科很常見。

某些患者臨床表現不屬於消化道癥狀,就會去其他科就診。其癥狀多樣、反覆發作、對抑酸治療的反應性不一,且常與功能性胃腸病重疊,部分消化科醫生對此病認識不足,也造成漏診誤治。

02

GERD會引起哪些非消化道癥狀?

胃內酸度高,食管酸度低,當胃內物反流至食管會引起患者反酸,患者會感到燒心,嚴重者胸部有疼痛感。這三種食管內癥狀較易識別,其中胸痛的誘因還需與肺部、心血管及其他創傷性疾病鑒別。

GERD患者的反流物(腐蝕性、刺激性和免疫反應性)不但可到達食管,還可進一步到達口腔、氣道等相連的反流通道,繼而引起相應部位癥狀、併發症乃至終末器官效應。

在呼吸系統方面引起咳嗽、哮喘、慢性支氣管炎、肺纖維化等;也有人表現為咽炎或聲帶假性囊腫、息肉等;還有患者表現為中耳炎、鼻炎、牙齒病變等,他們往往到五官科就診。

長時間胃食管反流可能造成心理問題,如焦慮、抑鬱等精神異常,也可能造成性功能減退等。

伍教授說,GERD的不典型癥狀或食管外癥狀如慢性咽炎、咳嗽、哮喘、胸痛等複雜多變,危害性大,亦非常常見,但人們不會將這些癥狀與胃腸道病因聯繫起來。

03

七大因素導致胃食管反流病

說到GERD的致病原因,伍教授總結了以下幾點:

① 遺傳因素:不同家族的遺傳基因決定了其GERD發病率比其他人高;

② 生活、飲食習慣:有些人夜生活豐富,夜宵飽食後立刻平躺容易造成胃內食物反流。另外,高蛋白、高熱量、高糖等酸性食物進食過多也容易造成胃酸反流;

③ 肥胖:肥胖的人一般腹壓較高,當腹壓大於胸腔壓力時,食物就會反流;

④ 解剖異常:有些患者先天食道裂孔薄弱,容易造成食道裂孔疝,從而引發胃食管反流;還有些患者膈肌發生退行性病變,肌肉退化、變薄,導致胃食管反流幾率增加;

⑤ 年齡:胃食管反流病在40歲以後發病率明顯增加。有研究統計,從40歲到70歲之間,每增加10歲,胃食管反流的發病率就增加10%左右;

⑥ 食道下括約肌壓力過低/食道蠕動功能減退:這部分患者主要與遺傳因素有關。食道下括約肌壓力過低,而胃底壓力高,易造成反流;

⑦ 其他疾病:如胃酸分泌過多形成的潰瘍病,容易造成反流。

04

得了胃食管反流病,怎麼辦?

GERD治療主要包括生活乾預、藥物治療、內鏡下射頻治療及手術治療四種方式,其中藥物是主要治療方式。伍教授說,並非所有GERD患者都需服藥或手術治療,一些患者通過改變生活或者飲食習慣,其癥狀會緩解或逐漸消失,這部分患者佔60%-70%,但約30%的患者癥狀頑固且藥物治療效果不佳。

GERD治療藥物中,質子泵抑製劑抑酸效果明顯,但治療效果不一,某些患者或需加大劑量或聯合其他藥物。少部分患者需行外科治療,從而擺脫或減少藥物治療。

關於外科手術的適應證,伍教授給出的建議是:

  • 有食道裂孔疝的GERD患者有明確手術指征;


  • 質子泵抑製劑治療有效,但須終身服用時;


  • 胃食管反流造成反流性食管炎或者Barrett食管者;


  • 癥狀嚴重危及生命者。

05

手術治療安全嗎?會不會複發?

GERD的外科手術治療包括內鏡下射頻治療、內鏡下抗反流手術、腹腔鏡下胃底摺疊術和開胸開腹手術。伍教授告訴記者,近年來隨著微創手術不斷發展,以腹腔鏡下胃底摺疊術應用較多,我國目前以短松Nissen手術為主。

術後近期併發症常見的有哽咽、進食困難,因為胃底摺疊後,胃食管賁門處做了抗反流裝置,手術後會發生水腫。術後3個月內這種癥狀是正常現象,會慢慢自行吸收。另外,術中大出血的情況也有發生,消化道瘺,食管瘺或胃瘺也偶有發生,可保守治療。遠期併發症會出現食道裂孔疝的補片侵蝕食管進而造成食管瘺,危險度高。

關於術後複發,伍教授說,複發有兩種,一是手術沒有做好,二是術後遠期複發。後者也與術中抗反流裝置的鬆緊有關,這是把雙刃劍,抗反流裝置較松易遠期複發,較緊則容易造成近期哽咽。建議術中根據患者年齡及食道情況做出合適選擇。

06

遍地開花!胃食管反流病多個分中心穩步發展

伍教授表示,胃食管反流問題牽扯消化科、呼吸科、耳鼻喉科、外科等多學科,要從跨學科中找到癥結所在。

「首都醫科大學胃食管反流疾病診療研究中心」(以下簡稱「中心」)於2015年在北京同仁醫院揭牌成立。中心的成立,為首都醫科大學各臨床醫院,搭建了一個開放性的多學科平台。不但整合了相關優勢資源,加強了院際間、科室間的相互協作,還能更全面地對胃食管反流病的發病機理、治療方案和手術選擇進行研究。

Q&A

記者:能否請您介紹一下中心成立至今完成的主要工作及相關研究?

伍教授:中心成立後,首先在同仁醫院形成了多學科聯合診療模式,提高相關科室對胃食管反流病的認識,碰到疑難複雜患者,相關科室會診給出最佳的治療方案。在GERD知識的宣傳和普及方面,中心去年組織了6場基層宣講,積極參加各種學術交流會,學習分享更多知識。在學術研究方面,中心正在研究術中胃食管壓力測定,這也是目前全世界病例數最大的研究;另外,中心首先提出重視迷走神經的保護,並進行前瞻性多中心研究。

記者:中心成立後發展現狀如何?取得了哪些成就?

伍教授:至今,首都醫科大學胃食管反流疾病診療研究中心已經建立起幾個分中心:包括潞河醫院(40餘例手術)、張家口北方學院附院(20餘)等。在學會層面,中國醫師協會成立了胃食管反流專業委員會,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成立了胃食管反流多學科分會,定期召開學術會議。隨著正規學會的成立,每年有各種會議,相互交流、促進,逐漸提高GERD的認識,甚至成為專家。總而言之,近些年大家對GERD的重視程度正在逐漸提高。

不同醫院或者不同學科,誤診誤治的情況是比較常見的。我們作為醫務人員,要不斷努力,逐步提高大家對胃食管反流病的認識。

小調研,動動手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