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今天起,聽這個國博大展講述“絲路孔道”的8000年往事

今天上午,“絲路孔道——甘肅文物菁華展”在國家博物館開幕,作為國博與地方文博機構共同舉辦地方精品文物系列展的又一成果,該展的陣容非常強大:展出的近700件文物有接近半數為國家一級文物,它們覆蓋8000年前的大地灣文化到宋元時期多元民族文化,全面展示出了一幅歷史悠久輝煌、文化異彩紛呈、多民族和諧聚居的甘肅歷史人文圖景。

甘肅被稱為“絲路孔道”,是絲綢之路的“黃金段”,也是東西方文明交流的交匯之地。從新石器時代以馬家窯文化為代表的彩陶文化,到先周、早期秦文化,魏晉河西文化,到漢唐時代絲綢之路文化,宋遼夏金元時期的多元民族文化,共同演繹了絢麗多彩的甘肅區域文明。此次展出文物涵蓋陶瓷器、玉石器、青銅器、金銀器、木器、絲織物、紙製品等類。其中舉世聞名的甘肅馬家窯文化彩陶,中國早期青銅製品,懸泉置遺址、居延遺址等地出土的漢簡、紙張,漢唐絲織品、國際貨幣,北魏、隋唐佛造像等,都是能夠直接反映甘肅歷史文化的代表性文物。

穿越8000年歷史,從甘肅東部、中部,一直到河西走廊最西端,跨越黃土高原、雪山,再從戈壁到綠洲。據介紹,該展成為歷年來甘肅文物展中文物數量最多、珍貴文物佔比最高的一次大型展覽。

域外青銅

展覽中,馬家窯文化林家遺址出土的一件含錫青銅刀被認為是迄今為止在中國發現最早的青銅器,這與世界範圍內最早出現青銅的年代相當。它也是河隴大地成為中國早期青銅文化萌芽地的見證。

據介紹,甘肅的青銅文化獨樹一幟,河隴青銅文化受到中原青銅文化和歐亞草原地區考古學文化的雙重影響,決定了甘肅青銅文化的獨特性:既有商周中原青銅器的基本特徵,又融有域外青銅器文化的獨特風貌。嵌綠松石獸面紋青銅牌飾、辛店文化人首形柄銅匕;四壩文化青銅鉞、沙井文化鴞首權杖頭......這些文物全面、立體地呈現出河隴早期青銅文化發展的面貌,也展示出甘肅青銅器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中的獨特魅力。

千里走廊

漢武帝時期河西歸漢後,漢廷對河西走廊進行開發與經營,在移民屯墾實邊的舉措下,河西地區農業得到了較大發展,逐漸形成“農牧並序”的發展格局。

據介紹,西晉“永嘉之亂”後,隨著大量中原民眾的遷入,他們帶來“二牛抬杠”、大型鐵犁鏵等先進農耕技術與工具,促進了河西走廊農業的發展。展廳一角,魏晉二牛耕地圖壁畫磚、漢代《儀禮》簡、《建武三年侯粟君責寇恩事》簡、彩繪漆木鳩杖、國寶“白瑪作”毛筆、彩繪木軺車等文物正是對河西走廊農業發展的真實寫照。

絲路交響

使者相望於道,商旅不絕於途。張騫“鑿空”西域,開創了連通東方與西方、農耕與遊牧等不同文明的絲綢之路。在漫長的漢唐甘肅絲綢之路上,奇異多彩的東西方珍寶在這裡交流互通,農耕與遊牧文明從碰撞到交流互鑒,不同文化背景的族群從陌生到熟悉,再到友好交往,融合共生……不斷演繹著一曲曲波瀾壯闊、引人入勝的華彩樂章。

活躍在在絲綢之路上的精品文物數不勝數,其中,漢代懸泉置木簡、過長羅候費用簿簡、《康居王使者冊》簡、烏孫貴人傳舍制度簡、折垣國貢獅簡、懸泉墨書紙;唐代鎏金狩獵紋杏葉形銅牌飾、鑲綠松石金壺、瑞獸鳳鳥葡萄紋銅鏡;漢晉時期絲織品團窠動物紋刺繡劍臂、“大漢樂”銘黃地藍綠雲紋織錦、織錦針黹盒等文物就從不同年代反映了當時絲綢之路商貿的繁榮與興盛。

佛陀之路

隨著絲綢之路繁榮,佛教也經西域、甘肅傳入中原,經過東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發展,在唐代形成完整的宗教信仰體系,創造出符合中國人審美的佛教藝術。

佛教東傳,自敦煌至秦州沿途佛教石窟星羅棋布,形成了一條佛陀之路。著名者有河西敦煌莫高窟、榆林窟、文殊山石窟;隴中炳靈寺石窟、慶陽北石窟寺;隴東麥積山石窟、水簾洞石窟。河隴地區的石窟在空間分布廣泛,在造像與壁畫風格上有明顯的地域特色。展覽通過一批佛造像、經卷等文物,向觀眾介紹漢魏晉唐時期佛教東傳過程中在甘肅地區顯現出的獨特文化。較典型的有西漢末東漢初懸泉浮屠簡、麥積山石窟北魏佛造像、北魏樓閣式石造像塔、西魏影塑飛天、敦煌莫高窟唐代雙手托花胡跪菩薩影塑、開元十三年許願絹幡等。它們創作藝術精湛,在彩塑藝術、壁畫藝術、建築藝術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獨特價值,成為中國石窟藝術中的一朵奇葩。(新民晚報見習記者 潘子璿)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