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丟下殘疾人的城市,不能算是智能城市

一群人聚集在Nashville的街角,其中有些人坐在輪椅上。他們拿著手機聊著天,讓人幫忙登錄app。他們在找哪些餐館、咖啡館、商店對殘障人士比較友好,他們可以從這款app上找到答案。

這類app可謂是利用智能城市技術,特別是地理定位的商業清單數據庫來共享資訊的典型,極大地幫助了殘障人士的生活。一旦提交了評論,資訊就會積累在數據庫中,可供其他人使用。不過,好的app固然有助於殘障人士的生活便利,但是糟糕的app卻可能讓他們的城市生活變得更加艱難。

由於AXS Map、Access Earth、AccessNow和Wheelmap等app的發布,數字地圖正在迅速發展。有些app是由有需求的用戶開發的(開發者本身就是殘障人士),如AccessNow和AXS Map。還有一些是由與殘障人士有關係的人(如家庭成員或治療師)資助的,以及是由慈善創業企業和大型科技公司(如谷歌)資助的。

數字地圖希望此類眾包服務有兩個作用。首先,快速提供可靠資訊。一些人認為這能夠促使“智能公民”的形成,即擁有技術的社區成員,貢獻時間和勞動來生成有關日常生活的數據。即使他們本身不是殘障人士,記錄建築環境也能幫助人們認識到許多身體、感官和精神殘疾人士所面臨的障礙。

類似的眾包早在app出現之前就已經存在了。幾十年來,殘障人士一直在手工繪製地圖,以證明公共場所設定輪椅坡道以及路標等設施的必要性。在加州的Berkeley、伊利諾斯州的Urbana和Champaign等城市,由於環境審計、地圖繪製之類的特別設計,殘障人士進出公共場所的基本權益能夠得到保障。但早在“眾包”成為科技輔助外包的代名詞之前,殘障維權人士就開始質疑群體在這個過程中的智慧,畢竟類似的設施在一開始並沒有列入規劃當中。

這樣的眾包繪圖通常是一種集體的、政治上的努力,主張讓殘障人士能夠更為輕易地進入公共太空。這聽起來似乎很明顯,但其實《Americans With Disabilities Act》在很多時候之所以得以執行,往往是為了消除個人的不滿,而不是為了為所有人創造便利的設施。結果就是,新的城市建設潮流要求建設更多的樓梯,運用更多的LED燈(可能會導致偏頭痛和感官過度刺激)。如此種種為殘障人士製造了額外的障礙。

解決方案當然存在——開放的地圖搜索app,可以接收來自各方的反饋,並提醒那些還沒有遇到障礙的人士留意和小心。將這些數據整合到app正在構建的數據庫中,能夠幫助到很多人。

儘管意圖是好的,但是這些app還存在一些問題。許多人只是簡單地詢問某個位置是否能去,還有些人則把殘障人士狹隘地理解為靠輪椅代步的人,而忽略了那些在視力、聽力、認知、及過敏等許多方面存在障礙的人士。無運動性障礙的人士可能不知道輪椅在某個小太空(比如浴室)內轉彎需要多大的太空。視力健全的人士可能不知道如何評估某一地點對視障人士的友好程度。對某些光線或氣味不敏感的人甚至可能不會注意到這些特徵的存在。眾包沒準會加劇要解決的問題。

如果不需要通過樓梯就可以到達衛生間,app可能會將衛生間標記為“可進入”。但烘乾器和水槽的高度可能無法滿足殘障人士的需要。照明的品質或化學清潔劑的存在同樣可能導致另一些人士無法進入。同樣,員工是否能流利地使用手語、目錄和標識是否有盲文、或者閃爍的燈光是否會導致癲癇發作,這些資訊幾乎不曾被收集在app的數據庫中。

類似的不方便還廣泛地存在於城市和數字基礎設施的其他地方。Victor Pineda和James Thurston這方面技術的專家,他們發起了一個名為“

Smart Cities for All

”的項目,承諾通過“將我們的個人設備與我們所依賴的城市服務連接起來”,無縫鏈接日常生活與城市太空。

但60%的專家報告說,殘障人士被這些新的城市技術拋在了後面。雖然如New York等城市推出了若乾便利殘障人士的設施,但大多數手機app無法與之配套。相反,app的數據主要是文本,這就為有視覺障礙或感官障礙的用戶帶來了一定的障礙。

所以,這類app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它們可以通過以多種感官形式收集和顯示資訊來擴大閱聽人,而不是完全依賴於視覺和文本顯示,它們應該做到提供音頻和可視化描述,輔之以存在維護或臨時障礙的實時資訊、街道視圖甚至影片記錄。這些功能之所以在大多數app中還沒有出現,(部分)是因為它們建立在數字地圖的基礎上,後者認為隻顯示街道和店面就夠了。

不過,情況在好轉。2017年,谷歌地圖開始允許用戶在6個主要城市的列表中添加關於有助於殘障人士的資訊。新技術的開發可以催生更為有用的資訊存儲庫。當然,它也有可能固化“方便殘障人士進入就是方便坐輪椅的人士進入”偏見。

但是,這類技術還引發了其他擔憂,考慮到這些便利措施的標準存在文化和地理差異。美國的指導方針雖然在某些國家得到采納或效仿,但並沒有解決另外一些國家的問題。例如,一項以印度廁所便利性為對象的研究發現,在人們爬行或使用另一種移動設備(如滑板或手推車)如廁,或在蹲廁更為普遍的情況下,方便輪椅進入的衛生間的標準毫無作用。谷歌地圖在全球流行,加上默認的英語數據,可能會讓人覺得這是西方國家殘障人士的專屬。

即使所有這些問題都得到了解決,這類app仍然會對城市環境中的殘障人士維權構成威脅。的確,app可以讓城市變得更友好,但它們不會改變環境的物質特徵——畢竟在大多數時候,app記錄的是建築環境的現狀。未來得項目應該吸取這一教訓。通過整合來自廣大殘障人士群體的知識,數字地圖的功能不僅僅是記錄,它還可以推動設計和政策的改進。畢竟,要想名符其實,智慧城市應該是更好的城市,而不僅僅是技術含量更高的城市。

編譯組出品,編輯:郝鵬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