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誰說不能洗頭洗澡的?科學坐月子的指南在此!

今天荷小妹就化身老式月子扒皮小能手,看看這傳統習俗到底是對還是錯,以及我們到底怎麼科學有效舒適地坐月子!

先看看坐月子到底是什麼?

從分娩結束到產婦身體恢復未孕狀態所需的時間大約是6-8周,這個階段醫學上稱為產褥期,民間俗稱「坐月子」。

「月子」是一些產婦的多事之秋,產褥感染、產褥出血、產後抑鬱、產褥中暑等疾病都容易在這個階段發生,民間一些關於「坐月子」的風俗,也給產婦身體健康帶來不利影響。因此,新媽媽既要重視產褥期的護理和保健,也不必迷信「坐月子」的陳規舊俗。

坐月子的傳統觀念很多,其中的許多做法並不能起到保健和預防疾病的作用。究其原因,大多是由於以前對產後出現的一些不適癥狀沒有正確的認識,不知道導致這些癥狀的原因,流於表面經驗的形式,也就難免會有時代的局限性。

比如:舊時,洗浴條件較差,寒冷的氣象洗一次頭也不容易乾,反而容易受涼。此外,盆浴確實容易導致陰道感染,所以會得出不要洗澡的結論。現在,只要注意保暖,選擇淋浴,完全是可以洗澡的。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對各種產後併發症的發生原因有了正確的認識,我們不需要再拘泥於表面現象,更應該針對具體的原因,進行科學的護理和防護。

懷孕對女性來說是一種應激狀態,產後這種應激狀態突然解除,會使女性對溫度和氣象等外界變化變得更為敏感。這種情況下也許正常人覺得無所謂的溫度變化就會讓產婦覺得熱或者冷。但這種狀態絕非是一種「病」,也和疾病的易感性沒有關係。產婦對環境的敏感本身就是一種自我保護機制。

正如前面提到的,產後初期出汗較多。大量汗液留於皮膚表面給細菌生長留下可乘之機,不僅影響哺乳時的衛生,身上的粘膩感也會影響產婦的情緒。

通常順產後4天由於傷口原因推薦暫時不洗澡,可以擦浴和洗頭,傷口癒合後就可以淋浴了;剖腹產的媽媽應在傷口完全長好後(通常需要2周左右)再洗澡,期間也可以擦浴和洗頭,但應注意不要讓水汙染傷口。清洗身體後,新媽媽會感到神清氣爽,大大有利於恢復精神,解除分娩後的疲勞。需要提醒的是,盆浴是應當避免的,以防髒水流入陰道造成感染。

除去出汗,在產褥期產婦會有惡露經陰道排出,因此會陰部的分泌物較多,這時應保持會陰部清潔和乾燥。正常惡露初為鮮紅色,3-4天后顏色逐漸變淺,最後變為白色粘稠狀,持續4-6周,可有血腥味但無臭味,如果惡露有臭味或者血性惡露持續時間延長提示宮腔殘留或者合併感染,應該及時就醫。

在懷孕期間,由於激素的作用,頭髮的正常生長周期延長了。當分娩後,激素水準急劇下降,就會表現出頭髮脫落。這是正常的生理現象,並不是因為梳頭洗頭所造成的,因此新媽媽無需對梳頭洗頭有所顧慮。

產後不能刷牙的說法更是錯誤的。舊時人們大多不注重口腔衛生,很多人患有慢性牙齦炎。

在孕期由於雌激素的毛細血管擴張作用,會使得原有的牙齦炎症加重,牙齦腫脹甚至形成齦瘤樣改變,刷牙時容易出血。

然而炎症和出血並非是由於刷牙導致的,而是原有牙齦炎症的加重,更應該注意口腔衛生。新媽媽們在孕前就應當進行一次徹底的口腔治療,去除牙石、菌斑等,並且認真地進行維護。

產後更是應當一如既往地重視口腔清潔,每日刷牙,飯後漱口,保持口腔衛生。

產後不能開窗的說法也不靠譜。如果有親朋好友登門探訪道賀,家裡客人一多,空氣流通再不好,也很容易使產婦感染疾病。

及時的通風換氣,保證家中空氣的清新,對於預防傳染性疾病的發生還是很重要的。

正如前面提到的,產婦對氣溫的變化比較敏感,這時注意保暖是應該的,但也不該盲目地閉門閉窗。

產後的關節痛通常是生產過程造成局部肌肉和關節勞損所致,通過適當的休息和理療都可以逐漸緩解。部分關節肌肉疼痛是由於長期臥床不活動,深靜脈形成血栓所引起的,因此,產後應該儘早下地活動。

如果出現關節腫脹以及其它伴隨癥狀,如發熱、皮疹、口眼乾燥等,則很有可能是關節炎的表現,屬於自身免疫性疾病,需要儘早到專科就診接受正規診治。

遇到這種情況,懷孕分娩只是打開了疾病的開關,即便是完全按照傳統坐月子的全套要求行事,也還是不能避免,但是不明原因的人常常會回過頭去找原因,歸咎於沒有好好坐月子。

子宮脫垂示意圖

老人常說,坐月子期間不能用力,否則會患上子宮脫垂。大概是因為舊時婦女大多都有多次陰道分娩的經歷。

多次分娩加之助產技術的落後,容易造成支持子宮和宮頸的韌帶發生損傷,對子宮的支持固定力減弱。

加上產後從事洗尿布、洗菜這類會使腹壓增加的蹲式勞動,更容易使子宮被推離正常位置,發生子宮脫垂。

現今助產術也發生了巨大進步,由於分娩時損傷導致的臟器脫垂已經大大減少。只要在產褥期避免搬運重物等需要屏氣用力的重體力勞動,適當的活動不但不會造成子宮脫垂,反而有利於子宮位置的恢復。

臥床不動,不單單是子宮脫垂的問題,還會有更大的風險。

產婦在懷孕和產後的一段時間裡,血液都處於高凝狀態。如果較長時間不活動甚至長期臥床,血液很容易在下肢靜脈等血流緩慢處凝集,形成下肢靜脈血栓,出現下肢浮腫、疼痛的癥狀。如果下肢靜脈血栓發生脫落,隨血流運動回到心臟,可能會阻塞肺部血管,造成「肺栓塞」。這是最危險的併發症之一,可能危及生命!所以,儘早下床活動是非常必要的!

有不少人將中國人坐月子,外國人不坐月子的現象歸咎於人種、體質。然而事實上,現代的產科大夫都會鼓勵產婦進行循序漸進、輕緩的活動。現代婦產醫學從來不認同中國老式坐月子的諸多禁忌。

過去醫療、住宿、洗浴條件都很差的情況下,民眾普遍不具備對產婦產褥期的各種生理變化的正確認識,只能憑感覺想當然地進行一些「護理」措施,形成了所謂「坐月子」的風俗。在醫學發達、衛生住宿條件都今非昔比的今天,仍然固守原有約定俗成的陳舊「風俗」(說陋習也不為過),既不科學又不負責任。

最後,給大家整理出來幾條科學坐月子原則,可以動手收藏了。

一、適當臥床休息

很多媽媽認為休息是坐月子的頭等大事,整月都躺在床上,這種想法是極不科學的。生完寶寶後一定要適時的下床活動,不僅有利於產後惡露的排出,還能促進全身血液循環,防止組織和器官栓塞性疾病的發生,促進胃腸蠕動,預防便秘及尿儲留。產後下床活動益處很多,只要身體許可,要儘早開始。

二、保持清潔衛生

相信很多人都聽老人說過,坐月子期間不可以洗澡洗頭,容易受涼,落下病根。實際上產婦更容易出汗,特別是夏季,如果不洗漱,危害很大,不僅全身皮膚髮癢,甚至出現產褥感染。如今生活水準不斷改善,有充足的條件保證月子期間洗漱不會受到寒氣侵襲,可以洗漱。

三、合理飲食

一般人群都會認為生孩子,體力消耗大,又出那麼多的血,還需要哺乳,一定要好好補補,不僅大魚大肉頓頓吃,而且一日遠遠不止三餐,五餐、六餐比比皆是。殊不知,產後體力消耗過大,身體虛弱,胃腸道功能沒有恢復,過多的高脂、高蛋白飲食,反而加重胃腸道負擔,影響吸收,建議產後先清淡飲食,再適當增加高蛋白飲食。

四、保持愉悅心情

十月懷胎,一朝分娩,本身就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寶寶出生後,很多新手媽媽們在照顧寶寶的道路上會碰到很多棘手問題,如家人是否滿意孩子的性別、生活規律發生改變等等,再加上產後女性本身由於身體內分泌和激素的改變,精神比較脆弱,加之壓力增大,有可能導致產後抑鬱症。因此,家裡一定要保持溫馨和諧的氣氛,尤其是丈夫應該多體諒妻子,在精神和生活上都給予支持。新手媽媽們自己也要學會調控情緒,可以聽聽音樂或者和朋友聊聊天,盡量平復自己煩躁易怒的心情。

五、避免過早性生活

女性的生殖器官經過妊娠和分娩變化的創傷,需要經過8周時間才能恢復正常,如果過早性生活,易出現生殖道裂傷,也容易使沒有修復的生殖道受到細菌的感染,誘發子宮內膜炎、盆腔炎等,為以後的生活留下隱患。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