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為什麼有些時候西藥治不好感冒?

大家好,我是中醫劉醫生

劉醫生說:「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今天一起看看感冒治療的近代演變史,挺特別的,同時還能搞清楚為什麼西藥有時候治不了感冒。

對於那些人體受到寒邪侵襲,機體產生抵抗排異反應,產生髮熱、惡寒、頭痛、骨節疼痛、鼻塞聲重、流涕、咳嗽等癥狀的感冒,其根本病機是傷於寒邪。

出汗能夠祛除寒邪,汗一出,寒邪一除,感冒自己就好了,對於這類感冒,醫生和大眾都比較好把握,只是在各個年代,汗法的措施不同而已。

「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今天給大家總結總結感冒治療的近代演變史,看看這類比較單純的感冒是如何用「汗法」治好的。

中醫、西醫,其法一也!

1

在鴉片戰爭以前,國人大多數看中醫,用中藥治療外感病。

當時北方的中醫大都用《傷寒論》或者《醫宗金鑒》的麻黃桂枝類方發汗治療。

2

到了解放前民國時期,民不聊生,普通老百姓感冒發燒,根本看不起醫生,也沒錢抓藥。

但是感冒發燒的原理大多數老百姓都知道,所以就用「土辦法」發汗,比如喝熱薑水發汗,汗出後熱退身涼,病就好了。

當時的薑湯就相當於一副麻黃湯!生薑作為一味葯食同源的中藥,辛溫,有發汗解表的作用。

3

解放以後,五六十年代,缺醫少葯,老百姓仍然延續用這些土辦法治療感冒,比如「喝麵湯」,大多數可以一汗而解。

那時候因為窮,吃麵條就是飲食生活中的巨大改善,所以麵條(湯)很熱就吃進去了,汗馬上就出來了,熱就退了。

順口溜:「頭疼腦悶,麵湯一頓」。

當時的麵湯就相當於一副麻黃湯。

4

七八十年代後,開始盛行安乃近、去痛片、解熱鎮痛片、阿司匹林等各種感冒藥,主要成分都是「乙醯水楊酸」和「氨基比林」。

乙醯水楊酸和氨基比林都有解熱作用,通過抑製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攝護腺素合成酶,減少攝護腺素PGE1的合成和釋放,導致外周血管擴張、出汗而達到解熱的作用。

順口溜:「感冒發燒,阿司匹林一包」。

乙醯水楊酸作用就是發汗,就能達到麻黃湯的效果。

乙醯水楊酸的作用就相當於一副麻黃湯!

5

九十年代後,西藥的復方葯盛行。

比如,感康、快克、白加黑、康泰克、三九感冒靈等。大家或多或少都聽說或者親身使用過。你仔細看過它們的說明書嗎?

「復方氨酚烷胺片」:每片含對乙醯氨基酚250mg、鹽酸金剛烷胺100mg、咖啡因15mg、人工牛黃10mg、馬來酸氯苯那敏2mg。

「白加黑」:日用片每片含主要成份對乙醯氨基酚325mg,鹽酸偽麻黃鹼30mg,無水氫溴酸右美沙芬15mg。

夜用片每片含主要成份對乙醯氨基酚325mg,鹽酸偽麻黃鹼30mg,無水氫溴酸右美沙芬15mg,鹽酸苯海拉明25mg。

「999感冒靈顆粒」:三叉苦、崗梅、金盞銀盤、薄荷油、野菊花、馬來酸氯苯那敏、咖啡因,對乙醯氨基酚200mg。

「新康泰克」:每粒含對乙醯氨基酚500mg,鹽酸偽麻黃鹼30mg,馬來酸氯苯那敏(撲爾敏)4mg。

由此可見,成分多為對乙醯氨基酚(撲熱息痛),撲爾敏(馬來酸氯苯那敏),咖啡因,人工牛黃,金剛烷胺等,主要區別是對乙醯氨基酚含量不同,分別為250mg/片、325mg/片、500mg/片。

因為對乙醯氨基酚的主要作用是解熱鎮痛。

解熱(退熱)的作用主要表現在發汗上,即它能使人發汗,汗出熱退,人的感冒癥狀(頭痛、發汗、怕冷)就會緩解,其實就相當於麻黃湯的作用,用藥後發汗退熱的作用原理或結果是一樣的。

所以,西醫西藥也能治好感冒,尤其風寒感冒。

對乙醯氨基酚的作用相當於麻黃湯!

另外,西醫打針也是激素和解熱鎮痛共用。

如安痛定或安乃近針,退熱的效果很好,起效也很快,主要還是有發汗的作用。

所以西醫自然也能治好感冒、發燒,但太陽溫病或陽明濕熱病,這些西藥效果就不好了。

因為這些問題就不能一汗而解,甚至還會是越汗越嚴重。

好了,今天的中醫知識就講到這裡,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