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建水紫陶柴燒壺與常規壺泡茶對比詳解|紫陶說專欄

圖為:南茗佳人2007年歲時生茶

經常有壺友問及「建水紫陶柴燒壺與常規壺泡茶泡茶有什麼區別?」或者哪一種泡茶好?一直沒有詳細寫這個問題,一是因為我個人只是愛喝茶,喝了幾年茶,對茶沒有足夠的專業和了解;

二是也比較忙,一直沒有合適的機會請到做各類型茶的茶葉來品鑒,這次有幸得說茶網主編艾文華先生邀約在昆明店內一試,後又邀請到中國普洱茶網主編水方子、邦盛國際茶城鄰居拿客子品牌創始人(專做猛庫茶源頭)以及雄達茶城茶商等壺友共同品鑒。

茶葉樣品源自說茶網主編自帶南茗佳人2007年歲時生茶,兩份各7g,茶壺均選用容量大小相同的兩把石瓢器型,一把選用建水紫陶常規陰刻陽填壺,一把選用建水紫陶紫泥柴燒素壺。用同樣的水溫、同樣的泡發、同樣的品茗杯品鑒。

圖為:建水紫陶與常規壺各放7g

一些零碎的過程我就不在這裡寫了,得出的結論是:

建水紫陶柴燒:軟水比較明顯,入口更加潤滑有厚度,香氣屬於醇香,滋味更加豐富,能夠更進一步地提升茶葉的口感和茶湯的品質。(經柴火四天四夜燒製,氣孔被完全打開,有吸附性,內含物質豐富,含鐵量高,可軟化水質)

圖為:建水紫陶柴燒壺泡茶

建水紫陶常規:苦澀味比較明顯,香氣上揚,但不持久,容易泡出茶葉缺點(常規建水紫陶燒製後需要去火皮,打磨,會堵塞陶坯氣孔,再加上泥土本來細膩密度高,導熱快密封性好極容易降低茶葉耐泡度,也容易讓有倉味或異味浮出來,且會加速陶壺裡的茶葉變質發餿)。

圖為:建水紫陶常規壺泡茶

建水紫陶有一個說法是,防水不滲,留茶不餿,茶葉變質變餿這一點,我曾用建水紫陶柴燒與常規的陶壺同時試驗過,泡普洱茶之後擺著每隔一天或者早晚打開壺蓋聞聞,觀察茶汁由隔夜留香,到無味,再到變質發餿一個不同的變化過程。建水紫陶常規第6天到第7天可見白黴顯出,建水紫陶柴燒可放15天才見白黴,當然不同的茶可能不一樣,但通常來說,黑茶類先從陶壺底部先開始變質,而生茶是先從陶壺壺口上面開始變質;另外茶葉越好、留在茶壺內的茶汁濃度越濃,變質發餿的時間就會延緩。

圖為:各抒己見柴燒與常規對泡茶的影響

當然也不是說柴燒茶具適合泡所有的茶,並不是泡所有的茶都會更好,我們都知道中國茶葉有六大類,分別為:綠茶、白茶、黃茶、青茶、紅茶、黑茶,這六大類中,綠茶最明顯與柴燒茶具不相容,綠茶比較嬌貴,且需開水沖泡,最好放在透明玻璃杯中,除了可聞到香味還能看到茶葉在杯子裡慢慢綻開的姿態,享受味與色的美。柴燒茶具的接觸面比較粗糙,且富含微量元素,對水有一定的軟化作用,對茶葉的香氣也有一定的吸附作用,在柴燒茶具中沖泡綠茶,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茶湯的品質。

圖為:用小型放大鏡研究柴燒氣孔

同樣的道理也不適用於烏龍茶中的鐵觀音。鐵觀音以香味和茶湯色澤見長,最適合純白色的陶瓷茶具,一則有利於掌握水與茶的比例,二則可以聞香,三則可以觀茶色。如果用柴燒茶具泡鐵觀音,一部分的香氣會被稀釋,嫩綠的茶湯顏色再深色系的柴燒杯子中也顯現不出來,對高品質的鐵觀音是一種無形的消耗。

圖為:交流分享建水紫陶與柴燒知識

最適合的柴燒茶具的茶葉是武夷岩茶,此外還有白茶、紅茶、黑茶(普洱屬於黑茶)等發酵類的茶。武夷岩茶具有岩石的韻味,雖然同屬烏龍茶,但他的味道霸道而濃烈,茶湯色澤濃厚,對於柴燒茶具的吸附具有天然的抵禦功能,並能與之相結合,使原本偏硬偏濃的茶湯趨於軟化,更加溫潤順口。此外,柴燒茶具的吸附功能還能存儲岩茶的茶香,平時就算沒泡茶,也能品味茶具上繚繞的茶香。

圖為:建水紫陶柴燒壺泡茶

我們拋開藝術性單從實用角度來說,柴燒茶具最大的優點就是有著良好的柔水和軟水作用,這一優點對於提高喝茶時的口感有著明顯的效果。一個好的茶器不一定出自名家、工藝難度大、獨一無二但它一定得具有很好的實用性,用起來得心應手,才會執壺與歲月相伴之景。

圖為:常規壺與柴燒壺放大後氣孔對比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