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人工智能的“元老”IBM如何再成“弄潮兒”?

IT時報記者  王昕 

IBM大中華區董事長陳黎明 

1962年,西雅圖世界博覽會,IBM展示了世界第一個語音識別設備——Shoebox,當時一共僅能識別16個數字加符號;1997年,IBM電腦“深藍”將國際象棋大師卡斯帕羅夫斬於馬下;2011年,IBM Watson在電視智力競賽中奪冠;2018年,Project Debator首次戰勝以色列辯論冠軍……

在2018 IBM人工智能技術與應用峰會上,IBM大中華區董事長陳黎明表示:“IBM是人工智能最早開創者、開拓者、引領者,一直到今天也是最積極的實踐者。”數十年走來,人工智能在人類社會中幾經沉浮,但IBM一直是世界上對人工智能研究最早的公司,率先實現了“通用人工智能”技術的布局。

在陳黎明眼中,人工智能已經實實在在走進了人們的生活,雖然人工智能還不能解決今天所有的問題,但對於人工智能,我們要有非常好的期許,人工智能離普及、普惠已經越來越近。

開啟“人機融合”新時代

6月18日,美國舊金山舉辦了兩場別具一格的公開辯論賽,兩場辯論的主題分別是“我們應該資助太空探索嗎?”和“我們應該增加使用遠程醫療嗎?結果人工智能Project Debator戰勝了以色列國家辯論冠軍人類辯手。

“這是IBM的人工智能辯手的勝利。參與人類辯論與下一場棋相比,是有很大區別的,這是IBM在AI領域探索的又一個裡程碑式的突破。”陳黎明說,在這背後是強大的綜合科技實力和人工智能的底蘊,人工智能不僅僅是AI,更是Augmented Intelligence——增強智能,IBM的最終目標是開啟一個新的時代,實現人機協作、同行,人類和機器協同工作、緊密配合,而非相互競爭。

“IBM做人工智能的歷史非常悠久。”IBM中國研究院副院長董進博士介紹,IBM一直在探索引領創造“更聰明”的AI,“我們知道人工智能不僅僅要有好的算法,還需要有海量數據的支持,IBM希望將其應用到各行各業中去,所以對IBM來說,更關注於企業數據和針對企業的人工智能應用。”

人工智能不是簡單的科技創新和應用開發,人工智能是一項非常潛心修煉、長期積累、用心研究的一門學問,這才叫人工智能。現在很多公司都在做AI,但那只能稱之為“Narrow AI”,而在IBM的AI實驗室裡不僅有算法工程師,還有生物學家,心理學家,天氣學家。科學家希望真正用機器智能來實現像人腦一樣的思維方式,也智能地分析這個世界的環境和產業大數據,IBM正對人工智能最核心的技術高地進行研發突破,這種數十年沉澱下來的是其它公司無法比擬的。

雖然人工智能任重道遠,但它已經開始幫助解決複雜的人類決策,例如金融、醫療、環境、能源、教育、體育等等領域。目前,Watson已經在全球範圍內擁有16000個客戶合作項目,涉及從客戶服務到產品設計等各個環節。 

AI融入血液

毫無疑問,人工智能在中國擁有巨大的發展潛力,也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陳黎明表示,IBM的目標是建立並加強在中國AI市場的技術領先地位,並通過AI資產—獨有能力和行業解決方案推動收入增長。

當下,AI已經融入IBM的所有業務線,穿梭在IBM Cloud、IBM Security、IBM Services、IBM Blockchain、IBM IoT、IBM Systems、IBM Innovation等各個業務和創新板塊中,為IBM打造認知型業務輸送新鮮血液。IBM通過獨有的AI技術和解決方案,幫助企業將AI嵌入各個業務流程,過渡到更高的智能數字化階段。

對於IBM大中華區全球資訊科技服務部來說,不僅要通過技術服務可靠地支撐企業的Backbone——骨乾業務,更要利用AI的契機幫助企業更好地實現創新和企業永續。IBM大中華區全球資訊科技服務部總經理謝少毅表示,人工智能是企業實現業務永續發展的關鍵,業務永續的下一階段是企業永續,即企業能夠獲得永續創新、永續運營、永續安全、永續員工價值的能力。

“要達到這一個目標,建立一個符合業務永續和永續運營的數字化平台是第一步,第二步就是把機器學習嵌入所有流程,第三步就是用數字智能賦能所有人。”謝少毅說,IBM擁有“數字員工”等技術,能夠針對特定業務和流程場景,提供標準化和定製化的人工智能機器人服務——機器人流程自動化(RPA),從而幫助企業節約成本,提高效率,最終實現企業永續。

但是人們會恐懼“數字員工”帶來的威脅嗎?謝少毅認為,就像汽車替代馬車,就像電力替代蒸汽機,每次重大的技術進步都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工作方式,AI也不例外。儘管少量的崗位可能會消失,但此技術會給所有崗位帶來變革,通過機器更有效地處理更簡單重複性的任務,從而將人們解放出來,讓他們專注於更高級別的思考、決策和創意。 

IBM大中華區全球資訊科技服務部總經理謝少毅

AI應用茁長成長

IBM將自身定義為“認知解決方案雲平台公司”,這表明IBM致力於做企業的夥伴、助力企業AI的發展。

去年9月,IBM與中國電子集團簽約,成立合資公司,向中國市場提供Watson Health相關解決方案,助力中國應對在慢性病管理、人口健康、臨床決策支持等方面的重大挑戰與機遇。

“三年前,Watson腫瘤解決方案(Watson for Oncology)只能識別4種癌症,而現在已經可以判別出13種。”陳黎明表示,IBM在人工智能醫療領域的發展非常迅速,Watson Health中包括了健康管理、疾病管理、基因和腫瘤、人口管理等6大模塊150多個解決方案,是一個非常完整的醫療健康的平台。Watson健康解決方案已經為全球超過115000位患者提供了服務。在中國與合作夥伴在醫院推廣Watson腫瘤、基因等解決方案。

在金融行業,興業銀行是國內率先使用IBM的Watson系統的銀行。興業銀行科技部副總經理詹志輝介紹,2016年興業銀行和IBM簽署了基於Watson的合作,“原來每天銀行的客戶中心會收到數萬通客戶來電,而質檢人員只能隨機檢查不到5%的呼叫記錄,在採用Watson後可以在數小時內完成十萬通的來電內容檢測。”詹志輝希望,Watson的語意分析、情感分析、深度學習等能夠更好地幫助興業銀行了解客戶、了解市場。

貝塔斯曼,是許多中國消費者都很有感情的品牌,貝塔斯曼旗下歐唯特進入中國近20年。目前為100多家的品牌提供行銷管理服務。2017年,歐唯特與IBM開始合作,使用Watson 的認知型數據分析及預測工具——Watson Analytics,改變行銷、業務和服務流程。從使用Watson後,已把數據分析工程師和BI工程師的一些工作“交給”Watson去做,成為他們的助手。市場行銷的顧問們不再需要大量的後台技術團隊的支持。歐唯特行銷服務業務單元副總裁倪仁傑介紹,“原來最快也要3-4天成為的工作流程,現在4個小時內就能搞定。” 

AI如何造福人們的生活

IBM 相信,AI 有潛力推動經濟增長,提供巨大的社會效益,並重新定義人們的工作和管理方式。 

在京津冀地區,IBM與北京市環境保護監測中心共同成立了“聯合創新實驗室”,致力研發基於大數據分析的城市空氣品質決策支持技術,助力實現預測性、高精度的空氣品質分析。管理機構部署的網絡僅在北京就擁有3000多個空氣品質傳感器,這些數據與15顆不同天氣環保衛星數據相結合,再將城市的實時交通數據、企業排放數據、經濟發展數據全部納入分析。基於IBM幫助打造了人工智能超級模型,從而能得出一個精度高達“1公里*1公里”京津冀地區空氣品質汙染情況預報與精準溯源。據了解,過去3年中,利用這項天氣、物理、化學、人工智能相結合的技術,幫助京津冀的PM2.5指數下降了30個百分點。

這樣的例子有很多。例如,輝瑞和IBM宣布聯合研究項目,旨在開發創新型遠程監測解決方案,轉變臨床醫生治療帕金森病患者的方式,因為帕金森症尤其需要根據疾病進展和患者反應而不斷調整藥物等對策。此外,新生兒重症護理專業人員依靠該軟體每秒分析超過 1,000份來自早產兒監控傳感器和設備的獨特資訊,幫助護理人員提前24小時確定敗血症感染的發生;又如在液晶、手機等產品的檢驗生產線上,人工智能攝影頭大大提高了檢測精度和效率,讓瑕疵品比例大大下降,並節約了人力資源成本;在教育領域,IBM為上海世外教育集團下屬的上海、杭州、寧波等地的世界外國語中、小學打造了基於IBM人工智能的“兒童英語口語辨識及評價系統”,這是IBM人工智能在國內教育行業的成功落地。

“在人工智能領域,IBM做了很大的投資,”陳黎明說。在醫療領域,IBM在4年中花費40億美元進行了6次投資; 2016年,IBM宣布完成對The Weather Company公司B2B 、  

移動和基於雲計算的網絡資產的收購交易。The Weather Company挺有海量數據平台,加上IBM AI和雲計算能力,能為客戶提供洞察的能力如虎添翼;早在2015年IBM計劃投資30億美元發展物聯網,包括認知物聯網。更重要的是,這些技術投資已經落地,甚至融入了國人的日常生活,並惠及社會大眾。 

引領下一代“通用人工智能”

IBM中國研究院副院長董進

數據顯示,IBM的專利數量連續25年居美國之首,其中,超過50%的專利屬於AI、雲計算、區塊鏈等指數級增長的新型技術。僅2017年,IBM技術專家就獲得了1400項AI相關專利。

在今年3月舉行的Think 2018上,IBM展示了1毫米×1毫米的小電腦。“這款世界上最小的電腦只有鹽粒那麽大,上面集成了100多萬個晶體管,目前計算能力相當於486水準。”董進說,這種小到令人難以想象的電腦未來會在人工智能、物聯網能很多應用場景發揮重要作用。

“下一代超小電腦還會更小,可以做到0.1毫米*0.1毫米,比灰塵還小。”董進介紹,小型電腦可以嵌入工業、商業流程,甚至人體之中,小電腦能夠實時采集和處理海量工業物聯網數據,再通過無監督人工智能深度學習算法分析,完全可能會爆發海量的企業級數據和應用。

“從大概5年前開始,人工智能領域一直很熱,最近才剛剛進入平穩期,我覺得這是好事情,更多公司回到人工智能的本源,關注核心技術和核心競爭力,對於真正能解決社會問題的人工智能的理解越來越深刻。”董進說道。

從長遠來看,迄今的人工智能大多數還是一種專用的人工智能(Narrow AI),人類正在邁入一個寬人工智能(Broad AI)時代——讓AI實現更佳寬泛的功能,這個時代重要的標誌就是人工智能技術開始解決一個領域或者跨領域的多個問題。IBM正在引領通向General AI“通用人工智能”的征途,綜合利用基礎設施、平台、AI應用、AI算法,以及與區塊鏈、物聯網等各項技術結合,解決行業難中之難的命題。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