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在人體中植入設備,還是在設備中植入人體?

在過去的20年,醫學飛速發展,太多可植入設備已經廣泛應用於現代醫學。

最常用的當然是人工關節、脊柱螺釘、心臟支架、乳房和鼻樑的假體,已經廣泛用於現代醫學的各種手術,並不算新科技,早已是「常規操作」了。

然而,這些都是「死」的植入物,它們大都只是修補人類的某種結構,比如骨折了打釘子;關節壞了換關節;血管堵了放支架,還有那種整形美容的各種假體。

其實,還有一些「活」的植入物,它們不起到修補結構的作用,而是可以代替人體完成某些功能。

常見的是自帶電池,比如這張圖片上所描述的:

心臟起搏器:通過脈衝發生器發放由電池提供能量的電脈衝,通過導線電極的傳導,刺激電極所接觸的心肌,使心臟激動和收縮,從而治療心律失常。

胃起搏器:能使紊亂的胃電慢波節律恢復正常,從而恢復正常胃運動,治療胃輕癱綜合征。患者腹胞脹、噁心、發作性乾嘔、嘔吐,在起搏器的作用下可以正常進食。

人工耳蝸:外部處理器對聲音進行處理,通過頭件發送到皮下的線圈,通過電極刺激聽神經,進而產生聽覺。

腦起搏器:腦起搏器,又稱腦深部電刺激術 (DBS), 在腦內特定的神經核團植入電極 ,釋放高頻電刺激 ,抑製了這些因多巴胺能神經元減少而過度興奮的神經元的電衝動 ,減低了其過度興奮的狀態 ,從而減輕帕金森病癥狀。

胰島素泵:胰島素泵的小注射器扎入患者的皮下,將按照人體需要的劑量將胰島素持續地推注到使用者的皮下,保持全天血糖穩定,以達到控制糖尿病的目的。

足下垂功能性刺激儀:坐骨神經痛麻痹和腓總神經麻痹的患者,足不能屈曲,長期保持下垂的狀態,關節僵硬、無法行走,刺激器可以矯正患者的足部形態和行走功能。


植入設備有哪些品類?

第一類是 「電極植入類」。

比如心臟起搏器、腦起搏器、胃起搏器等等,這些產品的基礎就是神經電生理技術,也就是來源於對人體生物電的不斷理解。

還記得初中的生物課麽?

有一個青蛙和生物電的實驗,老師會讓學生用兩種金屬導體刺激蛙的坐骨神經——腓腸肌標本,看到肌肉的收縮,然後告訴同學們,這就是「生物電」!

然而,第一次做這個實驗的是義大利醫生伽爾瓦尼,時間是在1786年。

了解了生物電的特點以後,人們發現用電流刺激神經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通過外界電流的刺激可以治療疾病。

最常見的,當然是心臟起搏器,心臟不跳了,只要給予刺激,就可以重新跳動;而腦起搏器可以刺激大腦分泌重要物質;肌肉刺激器就是刺激神經保持活躍狀態。

第二類是「藥物泵」。

包括胰島素泵治療糖尿病,巴氯芬泵治療腦癱肌強直,都是通過植入設備給人體緩慢給葯,達到某種生理功能。

人體分泌某些激素是持續不斷的,無論哪種緩釋的方法,都不能避免藥量在人體內的劇烈波動。

除非把藥物放在泵裡,24小時持續不斷的給人體泵入,而且可以根據人體的作息和生物節律精確的調整藥量。比如吃飯的時候,胰島素就泵的快一些,不吃東西的時候,就泵的慢一些。

第三類是「腦機介面」。

包括人工耳蝸,人工視網膜,機械臂等等。

人工耳蝸,人工視網膜,就是將外部震動信號和光學信號,轉化為大腦可讀的電信號。而機械手臂是將人腦傳遞的電信號,轉化成機器的運動。兩者一種是輸入,一種是輸出。但是目前還沒有辦法做到輸入和輸出同步。

但是,真正能帶來飛躍的植入設備一定是「腦機介面」。不僅可以幫助人類用大腦直接控制「阿凡達」這樣的機器人,甚至可以完全顛覆人類的交流方式。

大膽的科學家早已經提出,人類的交流效率實在太低了,需要把想法說出來,再通過空氣的震動傳到另外一個人的耳朵裡,耳膜的震動轉化成電信號,電信號再傳到大腦裡,才能理解意思。

如果真的有這樣的介面,人類可以做到實時的傳遞信息。也許劉慈欣老師的「三體人」將是人類的未來。

馬斯克創辦了Neurallink神經科學公司,研究重點是創建可植入人腦的互動設備,希望在未來,人腦和計算機可以實現直接的高速互動。


植物設備是人類的未來麽?

1. 電池問題

心臟起搏器,由於要維持工作,就必須要依靠電力來驅動。但是傳統電池終有耗盡的時候,起搏器的電池壽命一般為5-10年。等到電池耗盡,患者就必須要承擔二次手術的痛苦來更換電池。植入腦起搏器的帕金森病人,電池耗盡的時候,全身僵硬,呼吸都變得困難,如果不能及時更換電池,生不如死。

到現在,越來越多的電子設備植入人體,要想實現對人體持續的健康監測,也需要持續的電力來維持,而有的設備則只能維持幾個月。

你不知道什麼時候電池就會用盡,一旦出現電量耗盡或者故障,後果不堪設想。

2.數據安全

2年前,我的同事們就完成了「手機App遠程調控帕金森病人腦起搏器」,並且被報導。

簡單的說,腦起搏器放入患者大腦之後,並不是立刻能取得最好的效果,而是需要反覆調節,找到最合適的刺激參數。手機遠程調控腦中植入電刺激器的參數,可以省去患者反覆的舟車勞頓,足不出戶就可以尋求最佳的治療效果。

我在朋友圈分享了這個新聞,但是一位在亞馬遜工作的朋友,看了朋友圈第一時間提到了遠程控制的安全性問題。

他的疑問是有道理的,未來世界的安全,其實就是網路安全。只要可以遠程控制,那麼想讓所有患者的起搏器停跳,並不是難事。

如果每個人身上都有這樣的植入設備,一旦遭遇「網路戰爭」或者「黑客攻擊」,毫無疑問會成為首選的攻擊對象。

3.設備依賴

人類的軀體實在是過於脆弱了。即使基因編輯技術,可以編輯出完美的人類。

但只要是血肉之軀,就會受傷、會疼痛、會衰老,人類的大腦會遺忘、會出錯、會憂鬱。如果有植入物可以改變這一切。

記憶的晶元,把你看見的東西都儲存在雲端,可能再也不會遺忘;人工智慧晶元可以幫助你做出選擇,不再為選擇恐懼症苦惱;人工的軀體,可以刀槍不入,不會受傷,不會疼痛;更重要的是,所有的植入設備可以不斷更新,不會衰老。

然而,普通人類的血肉之軀,在設備面前,顯得多麼渺小。

那麼,問題來了?

到了那一天,我們是在人體植入設備?還是在設備裡植入人體?

你真的能分清麽?

參考文獻:

1、Simeral, J. D., Kim, S. P., Black, M. J., Donoghue, J. P., and Hochberg, L. R. (2011) Neural control of cursor trajectory and click by a human with tetraplegia 1000 days after implant of an intracortical microelectrode array. Journal of neural engineering8, 025027.

2、Gollakota, Shyamnath, et al. "They can hear your heartbeats: non-invasive security for implantable medical devices." ACM SIGCOMM Computer Communication Review 41.4 (2011): 2-13.

3、Decoding electroencephalographic signals for direction in brain-computer interface using echo state network and Gaussian readouts.Kim HH, Jeong J.Comput Biol Med. 2019 Jun 1;110:254-264.

4、Burwell S, Sample M, Racine E,Ethical aspects of brain computer interfaces: a scoping review. BMC Med Ethics. 2017 Nov 9;18(1):60. doi: 10.1186/s12910-017-0220-y.

5、Rosenfeld JV, Wong YT.Neurobionics and the brain-computer interface: current applications and future horizons. Med J Aust. 2017 May 1;206(8):363-368.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