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灸師施艾柱,酷若烈火團

灸師施艾柱,酷若烈火團

身處亞熱帶的嶺南,經常會聽到一個詞「濕氣重」;也就是說長期在氣候濕熱的環境中生活,會導致濕邪侵身,引發頭身困重等各種身體不適症。

如何解濕氣重,「老嶺南」會告誡你,多「飲湯」、少熬夜,多行路。入伏後,各家養身館會大力推薦「艾灸」大法。艾灸,是自遠古人類發明了火之後,就伴隨著中國人的一種療法。據說,早在石器時代,人們就會使用「灸」法醫治傷病。《莊子·盜蹠篇》中,最早提及了「灸」,「丘所謂無病而自灸也」;說明了「灸」,在當時就是一種療病或調理身體的手段。而在《詩經·采葛》中,我們已經看到了艾草的影蹤——「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艾灸大法,古而有之,真是一種「長壽」的療法。

唐代的文學家韓愈說,「灸師施艾柱,酷若烈火團」,聽起來,古時候的艾灸法好像挺痛苦的,不若今天的艾灸,相對溫和和安全。這種「酷若烈火團」的艾灸情形,很難被今人想像,不過,在南宋畫家李唐那兒,卻被描摹得活靈活現。現存於台北故宮博物院的《村醫圖》,又叫做《艾灸圖》,是描繪當時民間郎中,在農村用艾灸的方法給人治病的場面。這是一幅樸素、寫實的風俗畫。

郎中行醫的地方很隨意,就是鄉間路邊隨意一處樹蔭底下。一位郎中正弓著腰,手持艾條,表情嚴肅地在病人背後施灸。病人裸露著精瘦的上身,表情誇張而痛苦,嘴巴張大叫喚著,因為,背部的疼痛而欲使勁掙脫。於是,他的手腳都被旁邊的三個人緊緊按住,不能動彈。抓住他胳膊的人,面露戚戚同情之色,另兩人正往他的反方向用力,或按或踩,緊緊按住他的身體。一個葯童,在郎中身後凝神等候著,準備艾灸結束後,給病人貼敷膏藥。

第一次看《村醫圖》的時候,被病人痛苦而近乎變形的表情,吸引了全部注意力,甚至都沒留意到郎中手裡正在燃燒的艾條。在這樣一個傳統而原始的行醫過程中,每個人的心理感受是不一樣的。郎中和童子要專心致志,利用自己的醫術救病扶傷。病人呢,雖然痛苦得想要掙脫艾灸的炙烤,還是要忍受這個過程,不管是艾灸加重了他本身的病痛,還是他的病痛著實深重,都讓人從畫面上體會到一種感同身受的痛楚。另外的三人,應該是病人的家人,他們都試圖幫助病人穩定下來,希望儘快結束治療,讓病人得到康復。每個人的情態、姿勢各異,每個人的臉上都寫著他們的心情,這就是李唐此幅《村醫圖》最值得玩味的地方。也足以說明畫家對世俗生活的觀察仔細入微,對人物的心理和當時的狀態揣摩十分到位。

且不說在宋時,就是近現代在鄉間,也是求醫難得,行醫條件簡陋。舊時的行走郎中,也就是後世所說的「赤腳醫生」,他們常常肩負著一個人診斷各種疑難雜症的重任,藥物和醫療器具又十分有限。很多病人的痛苦就像《村醫圖》中的患者一樣,能喊叫卻無告,因為很多時候無法確定他的真實病因和病情,郎中只能依靠行醫的經驗來為他做有限的治療。行醫的地點很有可能就是路邊開闊的陰涼之處。

與其說《村醫圖》是宋時鄉村生活的一個真實截面,毋寧說它是廣大病痛得不到很好救治的人們的縮影,無論古今。畫卷上病人的痛苦,是生老病死的自然生命之苦,也是偏遠貧困之苦。

不知畫家李唐在目睹村醫行醫時,是否有這樣的哀傷呢,他會想到無論多少年過去,人們的貧病苦痛其實都是一樣嗎?他會想到,艾灸這種古老的療法依然還在安慰人們嗎?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