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揭秘:皇太后烏雅氏為何要“為難”雍正?

影視劇中雍正的母親孝恭仁皇后,即德妃烏雅氏,劉雪華飾

太后為什麽自康熙一去世,就要殉死而去?為什麽處處與雍正作對?雍正真的是太后心目中的乖兒嗎?

這些,連官方《實錄》都無法掩飾。因此我們要問:太后為什麽“為難”雍正?

皇太后很可能是雍正奪位的“見證人”。

在我以前講過的《暢春園介紹簡說》這本油印小冊子中,關於雍正奪位的介紹說:康熙連下數次詔書,傳大將軍允禵回京。胤禛指派隆科多日夜守護,把康熙控制起來。康熙臨終前呼喊十四子入宮,隆科多卻有意改成“速召皇四子入宮聽旨”。胤禛的母親德妃從帷幕後走出,質問隆科多為什麽故意篡改?隆科多斥責說:“國家大統,非你所關,多言無益。”

當然,這個小冊子可能是出於獵奇,不能據以為真。

但自康熙去世,乃至雍正即位伊始,皇太后處處“為難”雍正,顯出諸多反常之舉,其中的意義很不簡單。這主要有三件事。

/孝恭仁皇后(1660年-1723年),烏雅氏,康熙帝妃嬪,雍正帝生母,滿洲正黃旗人,護軍參領、加封一等公威武之女。

第一件事:康熙去世,德妃要殉葬。

康熙去世,德妃的反應非常不尋常,她要“決意從殉”。《永憲錄》是這樣記載的:

我自幼入宮為妃,在先帝前毫無盡力之處,將我子為皇子(應為帝),不但不敢望,夢中也不思到。我原欲隨先帝同去。今皇帝說,太后聖母若隨皇父同去,我亦隨太后聖母同去。哀懇勸阻,未遂其志。

太后殉死的事,在《起居注冊》中也有記載:聖祖升遐,予即欲相從冥漠,予子皇帝再三諫阻,以為老身若逝,伊亦欲以身從,雪涕含哀,情詞懇至,予念先帝付托之重,宗社攸關,勉慰其心,遂違予志。

這件事,雍正在《大義覺迷錄》中也講過,內容差不多,但重心不一樣:

皇考去世當天,母后哀痛深至,決意從殉,不飲不食。朕稽首痛哭,說,皇考把天下交給兒臣,今聖母如果執意如此,兒臣還有什麽可以依戀?何以對天下臣民?也只有以身相從。再四哀懇,母后始進水漿。

德妃殉死這件事,非常反常。兒子當了皇帝,太后反倒不願意活了,這在情理、邏輯上,都說不通。

而且,《實錄》和《大義覺迷錄》的記載,都與雍正當皇帝聯繫在一起。德妃說立“我子為皇帝,不但不敢望,夢中也不思到”,夢中也思不到,這是說她感到太突然,突然得離奇、離譜。

突然、離奇,這也沒什麽,但為什麽接下來要隨先帝而去?並沒有半點不忍離開先帝的話,而重心都在我子當皇帝。

“懿旨”的話到了雍正這裡就不一樣了,說成是因為捨不得離開康熙,所謂“哀痛深至,決意從殉,不飲不食”。

“懿旨”的話很反常,但接近原話。本來,兒子當皇帝是天大的好事,而德妃卻要追隨先帝而去。難道她知道自己的兒子用不正當手段得了皇位?

因此,“夢中也不思到”,留下很大想象空間。

第二件事:拒絕登基前皇帝行朝太后禮。

按照登基大典的規定,皇帝登基前,先要叩謁梓宮,然後換掉縞素,穿上禮服,乘鑾輿出隆宗門,率王公大臣等到太后居住的慈寧宮宮前降輿,而母后更早的時候要搬出為妃子時居住的東六宮之一的永和宮,按太后身份入住慈寧宮。太后要在慈寧宮前設儀仗、樂器,戴上皇太后鳳冠接受皇帝、百官賀拜。禮部還要向太后進呈冊封太后的金冊。

這是表示叩謝父母之恩,是一項固定的必經程序。

因此,胤禛在說服母親不能殉死後,最大的難題是說服母親接受他率領諸王大臣行朝太后禮。

由於母親不肯搬出永和宮,這一切典禮就要降格辦。

先是口頭奏請,太后不準。雍正既憂慮又焦急,但還是耐著性子。沒辦法,只好由禮部出面,親自捧著登基典禮的儀式單,到永和宮外面去啟奏勸駕。

太后不能見外臣,這是規定,因此由太監接了啟奏。過了很長時間,太后回了令人非常尷尬的懿旨:

皇帝登大位,理應受賀。至與我行禮,有何關係?況先帝喪服中,我心實為不安。著免行禮。

——《清世宗實錄》

這句話是說:你雍正得了皇位,接受祝賀是你的事。與我行禮,有何緊要?況且現在是服喪期,讓我換上朝服,接受皇帝行禮,內心不安。免了吧。

禮部碰了硬釘子。而太后視皇帝如同陌路,更是讓人唏噓不已。

眼看明天就是登基的日子,這個典禮不舉行,意味著太后不承認這個皇帝,百官朝賀雍正登基就無法舉行。雍正把太后的懿旨下總理事務王大臣、禮部、內務府總管議奏。無奈之下,由王大臣繕寫折子,“固請”。折子裡特別把康熙皇帝當年登基如何行禮寫進去,還特別奏明:此系本朝歷來遵行之禮,今皇上初登寶位,有關大典,皇太后若受朝賀,皇上受諸王大臣朝賀始安。但太后像鐵了心一樣,就是不答應,皇帝只能再三懇請。皇太后傳下懿旨:諸王大臣既然援引先帝所行大禮,懇切求請,我亦無可如何。今晚於梓宮前謝恩後,再行還宮。

不在太后宮裡行禮,在梓宮前行禮,這應該說絕無僅有。前面講過,康熙的梓宮停放在乾清宮,因此,皇帝是在乾清宮康熙的靈堂前給太后行的大禮。是太后有意讓雍正在康熙的靈堂前接受良心的拷問嗎?不得而知。但禮部請、諸王大臣請、皇帝三番五次請,而太后以“無可如何”接受,不但母子之間的關係暴露於天下,而且,“太后不認皇帝兒子”的話立即從宮內向外擴散。

太后無可奈何之下,極為勉強接受行禮後,又回到她作為妃子居住的永和宮。

第三件事:拒絕遷入慈寧宮,拒上太后徽號。

雍正的大心髒,在極不平靜的七天裡,經受了考驗,他總算登上了紫禁城的金鑾殿,做了大清國入關後的第三任皇帝。

皇帝登基,才能尊母后為皇太后。

但又有一種說法不脛而走:德妃由真太后變成假太后。她拒絕遷入太后居住的慈寧宮,拒絕上皇太后尊號。

在皇宮的中軸線,過了前面的三大殿,就真正到了皇帝的家,乾清宮、交泰殿,後面的坤寧宮乃皇后的寢宮,其東西分別是妃嬪居住的地方,即東西六宮。東六宮之一的永和宮就是德妃的寢宮,十四阿哥允禵就出生在這裡。

太后無可奈何在乾清宮康熙的靈堂前接受了雍正的行禮,然後又回到她作為妃子居住的永和宮。

雍正即位後的第三天,就給禮部下諭旨,尊聖母德妃為皇太后,令禮部查照舊典,給太后上尊號。這也是一項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但太后不接受。

新君即位後,要在乾清宮處理政務,故康熙的梓宮要奉移。

十二月初三,康熙的梓宮奉移到景山壽皇殿。至此,康熙的大喪禮只有最後一項,奉移山陵,即奉移到陵寢之地安葬。

第二天,禮部會同王大臣及大學士等,給皇太后上徽號為仁壽皇太后,並奏稱:俟命下之日所有應備皇太后表文、冊文及金冊、金寶並儀仗等項,交與各該部院衙門,速行備造,俟造完之日交與欽天監選擇吉期並查一切儀注,另行具題。雍正準奏後,禮部於當天將皇太后應行典禮儀注具奏皇太后,但皇太后不允。諸王大臣複具折奏請,皇太后傳下懿旨:予自幼入宮,蒙大行皇帝深恩,備位妃列幾五十年,雖夙夜小心,勤修內職,未能圖報萬一。以下講,命予子為皇帝,實非夢想所期,並欲相從聖祖於地下。今諸王大臣請上尊稱,此時梓宮大事正在舉行,尊崇典禮,我心不安。你們要體諒我,不要再請。諸王大臣又引經據典,具折懇請,皇太后堅執不允。

最後,還是雍正在永和宮前,長跪不起,才換來皇太后冰冷冷的懿旨:皇帝及諸王大臣援引舊典,懇切求請,予亦無可如何。知道了。

以上是《清世宗實錄》《起居注冊》的記載,又一次“無可如何”。

《永憲錄》明確記載,大學士馬齊等擬上皇太后仁壽徽號,傳懿旨:梓宮未奉移山陵,不忍即受尊稱。

到了雍正元年正月二十二日,雍正又下旨:給太后恭上冊寶典禮亟應舉行,母后仍欲遲遲,其應於何時舉行,總理事務王大臣等確議具奏。二十八日,王大臣等奏稱:上冊寶典禮,敬遵慈諭,俟聖祖皇帝奉移山陵事畢,交與欽天監選擇吉期,恭上冊寶典禮。雍正準奏。

如此說來,太后勉強接受了上尊號,但冊寶典禮直到太后去世都沒有舉行。

至於搬入慈寧宮,太后直到去世都住在永和宮。

真太后又怎麽成了假太后?

因為無論是胤禛還是允禵當皇帝,她作為二人的母親,都是當真的太后。但現在的情形不一樣,胤禛得位是有爭議的,宮廷裡議論紛紛,如果胤禛的皇位不是康熙給的,那她的太后豈不成了假太后?因此,太后怎麽也不肯搬入太后居住的慈寧宮,而死在永和宮。

以上事實,似乎可以說:太后在用另一種方式,表達她對雍正即位的不滿,是對奪取小兒子允禵皇位的一種抗爭。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