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這幾個烹飪誤區你了解幾個,做錯了就相當於下毒!

俗話說,三分食材,七分烹飪,可見烹飪對食物的重要意義,烹飪是人類進化史上偉大的一步,合理的烹調可以殺死有害的細菌、提高食物中蛋白質消化吸收率,還能提升食物的感官性狀促進食慾,但營養素很不穩定,如果烹調方法不當很容易損失,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常見的烹調誤區,看看你有沒有中招。

1.煮粥加鹼

想要煮的粥好喝,「粘、稠」是必須的。為增加粥的粘稠度,有些地方習慣加入食用鹼。加鹼後,粥的鹼性環境會破壞維生素B1,影響了粥的營養價值,長期喝加鹼的白粥可能會導致維生素B1缺乏。想要粥煮的濃稠又不破壞營養素,可以先把米粒放在冷凍層凍一下,低溫使米粒中的水結冰,破壞澱粉的完整度,煮粥的時候米更容易糊化,口感也更好。在雜糧粥的原材料裡面加點燕麥,也能夠提高粥的濃稠感。

2.過多的淘洗和浸泡

老百姓覺得大米「臟」、有灰、農藥、蟲,每次要淘洗好幾遍,直到淘米水變清了才算罷休。但,米灰並不是「髒東西」,而是穀物的糊粉層,富含各種營養素,反覆淘洗和浸泡的結果就是穀類當中的營養物質損失殆盡,其實米淘洗一遍就可以了。

3.涼拌菜加醋

炒菜起鍋前加醋,或是涼拌菜加醋都已經是常態了。蔬菜當中含有的維生素C喜歡酸性環境,而醋能提供酸性環境,使得維生素C更容易存留,但酸性環境會破壞綠葉菜當中的葉酸,有些綠葉蔬菜涼拌後的葉酸損失率可以達到90%。而葉酸對於預防胎兒的神經管畸形的發生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成年人葉酸可以通過蔬菜、全穀物獲取,孕產期女性可通過葉酸補充劑來補充。

4.先切後洗、長時間烹飪

中老年人咀嚼能力差,消化功能下降,所以很多食物必須煮熟、煮透才吃,但長時間的高溫烹飪對水溶性營養素損失嚴重,所以蔬菜,尤其是綠葉菜建議大火快速炒熟後起鍋,現炒現吃。希望各位小夥伴除了關注食物本身的營養價值之外,也能更多地了解烹調的原理和相關減少營養素損失的方法。

接下來再來講講米飯。米飯也就是稻穀是打東南亞非常重要的食物來源,也是世界一半以上人的主食。我們說的「不健康」,主要是針對其和全穀物相比而言的。全穀物是指完整、碾碎、破碎或壓片的穀物,其基本組成包括澱粉質胚乳、胚芽與皮層,各組成部分的相對比例與完整顆粒一樣。而我們目前吃的米飯,則是稻穀精加工的產物,相比於全穀物,米飯的不健康的原因主要是

1:升糖指數(GI)高

因為白米飯基本都是經過精加工,幾乎只剩下胚乳,絕大部分的組成是澱粉(大米澱粉含量在78%),因此進食後對血糖的影響較大,容易導致產後血糖波動,而長期以白米飯為主食的人群,一方面容易腰圍增加,另外二型糖尿病的風險會更高。而相比之下,全穀物類(比如玉米、燕麥)其組成比較完整,穀物中蛋白質和膳食纖維含量較高,升糖指數相對較低,對健康更有利。

2:加工精度高,營養素流失嚴重

我們目前常見的白米飯,基本上都是稻穀經過精加工之後的產物,去除了糊粉層、胚芽等結構,而像糊粉層當中含有豐富的B族維生素和一部分蛋白質,而胚芽則含有不飽和脂肪酸和礦物質鋅、鐵、鈣等元素還有三四線誒,所以加工精度高的白米飯當中,這些對人體有益的元素幾戶都損失殆盡了,長期以白米飯為主食,如果其他食物攝入不科學的話,很容易出現營養缺乏。

所以,如何搭配主食比較好呢?建議每天主食總共攝入250~400g,其中全穀物(黑米、小米、燕麥、紅豆、綠豆、蕎麥、藜麥等)最好在50~150g,另外也不要光吃白米飯,可以用米飯和其他主食搭配起來,比如大米小米二米飯、胡蘿蔔米飯,紫薯米飯、山藥米飯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